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整十载,最近我有些困惑了。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怎样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和谐的现代人。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却习惯性地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甚至据此配置教育资源;大多数家长也是唯升学率是从,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向所谓“名校”塞。久而久之就涌现出了“衡水中学”、“衡中模式”,以及众多的学习、模仿者。我个人认为衡水中学教育目标专一而明确,那就是高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衡水中学把整个教育模式化,如同“富士康”的生产线,环环相扣,严丝无缝。再辅以与之配套的“洗脑”励志以及严过部队的纪律,以保证生产安全有序地进行。衡水中学生产出了大批量的一本学生,甚至在河北几乎成为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独家供应商。极大地满足了少数教育管理者和多数家长的愿望。只可惜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认为作为教育,这样做太急功近利了。可是,对于衡中现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却没有一个明确态度和做法,这恰恰蔓延和助长了河北教育的恶性竞争。很多中学也在摇摆中逐渐趋于衡中模式。这是很可怕的,如果任其发展扩散和儆相效尤,那中国何时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所以我恳请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好,我们就学习就复制;不好,我们就指正就改变。否则让其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也迷茫,教师也内心矛盾。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未来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决不能功利地片面地唯升学率是从,而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人为己任。应该加强安全健康、传统美德、自理自立、运动艺术、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应该使教育更加丰满。
教育应当是继承和发展的。对于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应该系统整理并继承,不能丢弃。尤其是传统教育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部分必须发扬光大。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穷,但不可以匮乏于道德。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而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而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继承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孝和信。
我们都知道“教”的传统讲法是: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孝”是不讲条件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即便父母讨厌我,也该孝顺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何况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传统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孝,孝涵盖哪些方面,有哪些基本要求,都有明确的阐述。如以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读本《弟子规》中就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具体要求。现在的父母因为自己孩提时吃过一些苦就不愿自己的孩子再受委屈,再者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比较重,在规矩和学习成绩之间家长往往更倾向于后者,从而忽略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即孝的教育。“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传承的作用。每个人都会经历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小辈到长辈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实践孝、传递孝,使孝道长存于人间。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孝的典范,譬如曾子避席、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王戎哀毁骨立等等,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教会孩子孝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诚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仅靠呼吁道德感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规范行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们,更应该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度重视诚信的。在<史记·季布列传>中有这样的典故:“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就是后来的一诺千金。另外古人也特别看重守时,“同窗践约”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现代人讲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相比古人我们应该更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可是实际中我们做的却远远不及古人。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就诚信而言,应该是人同此行,心同此理。让我们每个人都恪守诚信,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再者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你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一个人可以知识贫乏但不能文化缺失。我们传统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一定基础之后,他的知识才是越多越好。我们今天往往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的恰恰是应该放在前面的孩子的为人处事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种种让人担忧的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小教会孩子敬畏规矩,教育孩子养成自觉守规矩的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既有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又富现代理想精神的社会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和谐的现代人。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却习惯性地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甚至据此配置教育资源;大多数家长也是唯升学率是从,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向所谓“名校”塞。久而久之就涌现出了“衡水中学”、“衡中模式”,以及众多的学习、模仿者。我个人认为衡水中学教育目标专一而明确,那就是高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衡水中学把整个教育模式化,如同“富士康”的生产线,环环相扣,严丝无缝。再辅以与之配套的“洗脑”励志以及严过部队的纪律,以保证生产安全有序地进行。衡水中学生产出了大批量的一本学生,甚至在河北几乎成为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独家供应商。极大地满足了少数教育管理者和多数家长的愿望。只可惜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认为作为教育,这样做太急功近利了。可是,对于衡中现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却没有一个明确态度和做法,这恰恰蔓延和助长了河北教育的恶性竞争。很多中学也在摇摆中逐渐趋于衡中模式。这是很可怕的,如果任其发展扩散和儆相效尤,那中国何时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所以我恳请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好,我们就学习就复制;不好,我们就指正就改变。否则让其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也迷茫,教师也内心矛盾。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未来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决不能功利地片面地唯升学率是从,而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人为己任。应该加强安全健康、传统美德、自理自立、运动艺术、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应该使教育更加丰满。
教育应当是继承和发展的。对于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应该系统整理并继承,不能丢弃。尤其是传统教育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部分必须发扬光大。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穷,但不可以匮乏于道德。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而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而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继承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孝和信。
我们都知道“教”的传统讲法是: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孝”是不讲条件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即便父母讨厌我,也该孝顺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何况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传统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孝,孝涵盖哪些方面,有哪些基本要求,都有明确的阐述。如以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读本《弟子规》中就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具体要求。现在的父母因为自己孩提时吃过一些苦就不愿自己的孩子再受委屈,再者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比较重,在规矩和学习成绩之间家长往往更倾向于后者,从而忽略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即孝的教育。“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传承的作用。每个人都会经历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小辈到长辈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实践孝、传递孝,使孝道长存于人间。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孝的典范,譬如曾子避席、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王戎哀毁骨立等等,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教会孩子孝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诚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仅靠呼吁道德感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规范行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们,更应该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度重视诚信的。在<史记·季布列传>中有这样的典故:“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就是后来的一诺千金。另外古人也特别看重守时,“同窗践约”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现代人讲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相比古人我们应该更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可是实际中我们做的却远远不及古人。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就诚信而言,应该是人同此行,心同此理。让我们每个人都恪守诚信,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再者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你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一个人可以知识贫乏但不能文化缺失。我们传统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一定基础之后,他的知识才是越多越好。我们今天往往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的恰恰是应该放在前面的孩子的为人处事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种种让人担忧的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小教会孩子敬畏规矩,教育孩子养成自觉守规矩的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既有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又富现代理想精神的社会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