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电影学:命名与旨归——从“中国电影学派”的构成及拓展谈起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电影及相关产业的沿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极具国家特色或民族个性的现象,而西方电影理论对此几无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中国电影学派”加以系统阐释。为此,就要在厘清其体系构成及拓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中国区域电影学”重在探讨区域电影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区域电影文化繁荣、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践行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智库价值和战略意义。
其他文献
2020年,我国媒体融合在政策导向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进入全面转型与深度融合的攻坚阶段.本年度的媒体融合发展,制度创新成为亮点,县级融媒完成挂牌,媒体智能化、直播泛在化成为常态,组织结构调整推进集约发展,跨界融合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但是体制机制束缚、融合差距逐渐明显,商业平台压缩发展空间,互联网乱象治理任重道远.未来的媒体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是主要趋势,媒体融合将在政策引导、内容科技、数字转型、供需结构以及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中谋求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中,乡村直播是农民作为叙事主体而进行的融合文化媒介实践.融合文化语境中的农民叙事,其"农民"身份认同自觉而清晰,以日常化与娱乐化的内容偏向和"去主观化"的方式再现着"超真实"的乡村空间,具有农民形象再塑与乡村文化传播、文化权力再分配与公共性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与关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积极文化价值.但在既有权力结构制约下,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诸如"幻像乡村"造成认知偏差、权力"收编"阻滞建设性发挥、乡村内部分层与消费主义扩张等等,尚需相关多方在协商共识中推进权力空间扩容、商业与文化平衡,提升农民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