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政治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涉及课改的意义,课堂情境的
创设,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学习;问题情境;焕发活力
中国分类号:G633.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政治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改变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记忆、题海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政治课堂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仔细观察、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它不仅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二、政治课改对适应高考改革的意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来,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试题,在全国各地政治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如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试题中的40题第(1)小问: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2013年山东文科综合试题中的31题第(1)小问:运用文化传承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试题综合探究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走向;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政治课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师生适应高考新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融入課堂,体味学习政治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政治观点。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政治观点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政治观点提炼出来,让政治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政治观点,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二是要注意层次性,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三是要注意多角度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地进行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实践证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接受问题的解决更有价值,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有效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
交流与合作是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是重要的一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政治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曾经的高中政治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颁发
创设,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学习;问题情境;焕发活力
中国分类号:G633.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政治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改变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记忆、题海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政治课堂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仔细观察、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它不仅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二、政治课改对适应高考改革的意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来,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试题,在全国各地政治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如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试题中的40题第(1)小问: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2013年山东文科综合试题中的31题第(1)小问:运用文化传承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试题综合探究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走向;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政治课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师生适应高考新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融入課堂,体味学习政治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政治观点。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政治观点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政治观点提炼出来,让政治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政治观点,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二是要注意层次性,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三是要注意多角度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地进行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实践证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接受问题的解决更有价值,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有效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
交流与合作是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是重要的一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政治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曾经的高中政治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