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表象之后的激越求索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伯勋经历了中央美术学院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习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学术型画家”是对王伯勋实至名归的称谓,他提出的“重彩写意”让我们看到古代壁画转化为现代架上绘画的模样。然而,一派温和只是表象,表象下安置了王伯勋一颗激越的探索之心。
  岁末,王伯勋将重彩作品展“平面上的空间”选择在北京东岳美术馆。东岳美术馆曾为皇家道馆东岳庙的偏殿九天普化宫,现在是隐隐闹市里的偏安一隅。虽然人群依旧络绎,但早已从默默祈拜的香客变成静静赏画的观众。想必过客心中的虔诚是不会变的,因为王伯勋重彩绘画里的静谧是大干世界里的温存治愈。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谈到,“其言之格调,往往流露本相”。“文如其人”的论调也适用于论画。二十余幅作品沿四壁依次排开,无论是“满庭芳”系列中的生活即景,还是“机场北线”系列的纪念碑式的工业建筑,王伯勋画中描绘的目之所见竟然都与这座明代古建遗存甚是和谐。追溯缘由,画面中透露出的沉稳质朴与王伯勋温文尔雅的气息是分不开的。
  说到艺术家的气质,常识里当代艺术家大都急于塑造一个叛逆张扬的自己,在众人一窝蜂的把艺术创作当作针砭社会的利器时,王伯勋却在后沙峪的画室里进行着日复一日的艺术劳作,他平心静气的接受着世界的纷繁变化,淡定的画着生活的日常。展厅里的灯很亮,画面里的矿物质色粉颗粒发着荧荧的光,区别于工笔重彩的谨小慎微,王伯勋提出的“写意重彩”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壁画转化为现代架上绘画的模样。
  时下,“学者型画家”几乎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但对于王伯勋而言则是实至名归的称谓。“享受生活、观照内心”,这两个看似平淡却很难做到的境界或许是对王伯勋作品的准确诠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