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传播着文化这一因素从而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利地沟通。然而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行为,可以而且应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合理准确的运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潜能与积极性。例如,利用隐喻讲解一些范畴词、习语和多义词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隐喻 跨文化 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思维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当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传播着文化这一因素从而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利地沟通。然而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行为,可以而且应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合理准确的运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潜能与积极性。例如,利用隐喻讲解一些范畴词、习语和多义词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隐喻研究的背景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许多研究,例如莱考夫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大体上来说,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林书武(2002)认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它包括外语教师运作隐喻研究成果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隐喻与识字、词汇教学、青少年语言学习以及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
三、英汉隐喻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任何文化变迁与发展都在语言系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自然也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义,每个隐喻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语言是一种有机体的隐喻,许多科学家定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的,许多政治上的概念也与隐喻有关。因而隐喻最终是与语言有关,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Clicnki,1999;Gibbs,1993;Kovecscs,1999)。
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但归类的方式受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隐喻是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产生的,这就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构建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是文化的象征。
隐喻思维和隐喻概念体系来自于生活经验,它不能脱离文化环境而自发形成。这种经验包括已经存在的被体验过的和新创造的经验相似点。总之,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隐喻概念体系,而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同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繁,义项丰富,与其他词语搭配数量众多,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担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词汇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基本词汇在英语原版词典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在英文释义中使用大多是基本的简单词汇,起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教师首先应向学生阐明重视基本范畴词学习的必要性。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应着重解释每个基本范畴词的词汇知识、词组搭配、各种引申意义等。为学生打好基础。同时,还要重视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并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这在英语中司空见惯。多义词占英语词汇总量的绝大多数,多义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英语水平。因此,扩大词汇量的同时应扩大词汇意义认知。隐喻认知功能中的创造性为扩大词汇意义认知教学提供了启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单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辞典中的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通过隐喻产生的,有的应景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还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所以,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无须(也不可能)让学生记忆所有的含义,而是应让其学会根据隐喻认知模式从基本含义推到其他含义。利用隐喻创造性讲解多义词,在词形和词义间建立意象联系,形成语义网络,可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有趣。
五、总结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元素,无论是把它看成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是与词汇有着密切联系。把隐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从而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关键词】隐喻 跨文化 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思维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当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传播着文化这一因素从而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利地沟通。然而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行为,可以而且应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合理准确的运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潜能与积极性。例如,利用隐喻讲解一些范畴词、习语和多义词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隐喻研究的背景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许多研究,例如莱考夫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大体上来说,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林书武(2002)认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它包括外语教师运作隐喻研究成果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隐喻与识字、词汇教学、青少年语言学习以及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
三、英汉隐喻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任何文化变迁与发展都在语言系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自然也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义,每个隐喻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语言是一种有机体的隐喻,许多科学家定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的,许多政治上的概念也与隐喻有关。因而隐喻最终是与语言有关,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Clicnki,1999;Gibbs,1993;Kovecscs,1999)。
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但归类的方式受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隐喻是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产生的,这就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构建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是文化的象征。
隐喻思维和隐喻概念体系来自于生活经验,它不能脱离文化环境而自发形成。这种经验包括已经存在的被体验过的和新创造的经验相似点。总之,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隐喻概念体系,而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同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繁,义项丰富,与其他词语搭配数量众多,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担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词汇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基本词汇在英语原版词典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在英文释义中使用大多是基本的简单词汇,起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教师首先应向学生阐明重视基本范畴词学习的必要性。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应着重解释每个基本范畴词的词汇知识、词组搭配、各种引申意义等。为学生打好基础。同时,还要重视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并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这在英语中司空见惯。多义词占英语词汇总量的绝大多数,多义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英语水平。因此,扩大词汇量的同时应扩大词汇意义认知。隐喻认知功能中的创造性为扩大词汇意义认知教学提供了启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单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辞典中的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通过隐喻产生的,有的应景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还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所以,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无须(也不可能)让学生记忆所有的含义,而是应让其学会根据隐喻认知模式从基本含义推到其他含义。利用隐喻创造性讲解多义词,在词形和词义间建立意象联系,形成语义网络,可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有趣。
五、总结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元素,无论是把它看成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是与词汇有着密切联系。把隐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从而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