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转天心》看唐英对艾衲《豆棚闲话》的取舍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唐英《古柏堂戏曲集》(又名《灯月闲情》)有三十八出的《转天心》戏曲剧目,其故事源于明遗民艾衲居士的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第五则“小乞儿真心孝义”。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唐英用心做了取舍,反应出他与艾衲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二人社会处境的不同——得意士子和落寞遗民,流露出他们对同一故事不一样的感情寄托。
  关键词:落寞遗民;得意士子;教化理想
  一:时代大幕下走来的两个异样背影
  关于艾衲居士,无论籍贯、身份还是生平事迹,由于没有足够的史料记载,目前学术界均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明末清初人,经历明亡的离乱之苦,科举不第,入清之后隐居乡野,一生落魄。作为前朝遗民,虽有对亡明的深情怀念,但也对新朝怀有希望。已经不是纯粹的死节死国的“忠臣”。隐居乡野,又耻于与帮闲篾片为伍,不愿做“猢狲队子”的小分子,终究“卖不去一肚诗云子曰”,看似潇洒落拓,实则狼狈落寞——自古哪有怀才不遇的人真正潇洒落拓的?不过是遮掩无奈的叹息。一身两代的遗民身份,屡试不第的尴尬处境,不愿流俗的精神洁癖,注定了艾衲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豆棚闲话》复杂的思想内涵:在隐名埋姓的保护伞下痛陈感慨——《朝奉郎挥金倡覇》、《潘伯子破产兴家》,大胆怀疑——三则翻案小说,犀利辩驳、激扬文字——《陈斋长论地谈天》,最终又回归到精神的制高点——儒家的教化理想《小乞儿真心孝义》。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又作隽公,一字叔子,号蜗寄居士,又号陶人,人称古柏先生。后半生宦海通达,十六岁即供奉内廷,作为宫廷侍卫,启从康熙车驾二十余年,随行大江南北,四十二岁之后,得朝廷重用,雍正六年(1728),唐英受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淮安关、粤海关。乾隆初年(1736),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后半生基本在江西督陶任上度过,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二十七日,唐英以老弱病重为由奏请退职:。可谓功德圆满,善始善终。
  与艾衲遗民身份经历相比,唐英是文人大幸!“公余之暇,极意风雅。”(顾栋高),文人遭遇幸与不幸之间,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千差万别。连真实姓名都无法留与后人的艾衲居士,是潜行在时代大幕下毫无生气又心存不甘的过气文人,无论心里如何落寞,言行都要热闹,所以,当温雅的唐英在一生融通的官途中,顺手拿来艾衲的《豆棚闲话》,在皇恩浩荡的温馨氛围里,他独选《小乞儿真心孝义》一则,改编成曲目《转天心》,不厌其烦的宣扬伦理教化,使人生厌,却能满足他自身的需要——他实在是一个得益于皇恩的人,行走在官运亨通的康庄大道,他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艾衲的观点,他是时代的宠儿,有为主人歌功颂德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二: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同一个故事的诠释
  艾衲在他的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这个“好渠道”里,或嘲讽或激愤或批判,很少肯定之作,第五则《小乞儿真心孝义》最为不同,全十二则故事,唯有此篇可以看做是作者最为温情的理想寄托。故事讲述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一个姓吴的人家,祖父吴立,贡士出身,“为人气质和平……一乡之人,俱遵从他的教诲,称他为和靖先生”,他生有五子,前四子夫人所生,后老年收房里一个丫头生第五子名叫吴贤,其他四个儿子都耕读为生,并无特别之处,只有吴贤,生性不羁,口无遮拦,十余岁父亲死后,与其他兄长“照股分居”,不再来往,随母到自己庄上居住。后读书应考,结果十八九岁并不中,自己感慨,说人在天地间生活着,若不能做个像玉皇大帝一样的极其权贵的官职,那么宁愿做个极其卑贱的乞丐。假如只是不高不低的做个中间阶层的人,那还不如早点死了早点托生的好。他的一番感慨恰好被巡游路经此地的玉皇大帝的神司听到,禀告了玉皇,犯上大罪,不几日便死了,他的妻子此时正怀孕,后生下遗腹子,取名吴定,恰是吴贤自己投身,即故事主角小乞儿。吴定受父亲阴鸷的牵连,上天罚其为乞丐。待吴定长大,家中一贫如洗,只得带母亲去讨饭。这个乞丐又不同于寻常乞丐,尽管不读书进学,但儒家贤、孝、忠、良样样俱学得来做得到,小说共围绕小乞儿吴定讲了四个故事,一步步圆满刻画出他的优良品质。
  唐英选择此则故事,改编成场上之曲,用三十八出的曲目来演绎故事内容,但完全用于说教。不仅大肆宣扬因果报应,善恶轮回,更是对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发表了长篇的理论,将小乞儿的经历夸张到极致,目的只有一个:民要安分,不可思动闲心!无论你生来多下贱,若能尊礼守节,天的心也会被转动的,也会给你个好的人生结局。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是作家思想输出的方式,艾衲在小说中反映了他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如果说作者在其他故事中所做的批判、讽刺是对整个世风的怀疑和否定的话,那么“小乞儿”篇就是作者所找到的整治世风人心的唯一出途径和出路。但唐英的《转天心》则成为文学上的十足败笔。这也是两人所处的思想高度决定的。
  三:不一样的感情寄托——落寞遗民遭遇得意士子
  一个人的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文人士子,改朝换代带来的离乱之苦、家国之难,精神上所遭受的煎熬和抗争,非亲历其间,再高明的史学记录者也无法触及到人心深处,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书写出他们的哀鸣。艾衲没有“死节、死国”,但这种“苟延”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或许生不如死。为此他借助文字,嬉笑怒骂,颠倒成案,批判佛老,唐突圣贤,这一切都表明了他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来源于他的遗民身份。只有生在易代之间的人才拥普遍的怀疑精神——旧朝亡了,一时间前朝律条不至于加身;新朝刚建立,隐居乡野的人,新帝无暇顾及,所有可以大胆怀疑。曾经的最至高无上的君臣伦理纲常都靠不住,那些先贤圣哲的教条、论调真的都颠扑不破吗?那些醒目的道德风向标真的十全十美吗?宗教究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世人信佛信道得到解脱了吗?艾衲逐一进行言说,以一个儒者极强烈的使命感来劝化世人,也是给自己找出一条精神出路。尽管作为遗民的艾衲,文笔轻松洒脱,看似生活的十分快活,但儒家勇于担当的出世教义使得以儒生自居的艾衲由于在新朝没有得到重用而倍感遗憾,这大概也是和艾衲一样的饱学的遗民的普遍结局,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落寞的背影,永远定格在新旧时代大幕交接处的空白地带,没有舞台!
  承平久了,达而显贵的唐英酒茶诗画之余也有心做些道德劝化的文字,以报皇恩,以报苍天。唐英相信因果轮回,相信业报,反感艾衲的嬉笑怒骂,也不赞同他唐突圣贤的怀疑举动。能通过科举身居高位,为皇帝效力,富贵的身份地位,所有这些他认为都是前世的造化,是他前世或者先人行了善举,才给他这一辈子带来荣华富贵,他参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决定取艾衲《豆棚闲话》中最有温情的一则小说为例,演出一场曲目,作为劝化人伦的工具。(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古柏堂戏曲集》(又名《灯月闲情》),[清]吴英撰,周育德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中华书局,1980年
  [3](《豆棚闲话》,[清]艾衲居士编著,张敏校点《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齐鲁书社,1983年。
  [5]《中国小说论集》[美]韩南著,王秋桂等译,《文学史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唐英集》,张发颍,刁云,辽沈书社,1991年。
其他文献
结合贵州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建立适合二孩政策的人口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到2050年贵州总人口将达到4124万,到2030年贵州省老年人口比重为11.35%,总抚养比为54.68%,老年抚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由此催生出一大批依托微信进行商业贸易的个人商人简称“微商”,他们的贸易行为属于我国多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但因其交易的不透明
从威廉.配第到费尔德斯坦,土地税收研究经历了前古典期、古典期、现代期三个时期。前古典期开展了对土地税收的经验性研究;古典时期发展并完善了土地税收的局部均衡分析;现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旅游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据统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游开始通过互联网旅游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来进行旅游地的选择和购票.在这个过程中,旅
李劼人  李劼人(1891—  1962,著名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它们都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系列传世之作的问世除了作者的文学追求外,与作者当时迫切解决生
期刊
档案工作者,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习贯彻
传统图书馆为了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高速发展,通过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资源建设等方式,以达到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并提出混合型图书馆是当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
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项能源的支撑,能源的无限使用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大开采的力度.矿山的机电设备是实施开采的重要工具,如果设备出现问题,那么不仅会影响开采进度,还会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作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综合性公园是人们可以方便接触到的公共绿地,同时也是海绵城市这一设计概念运用到实际的典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保障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和谐的医患关系.但是随着当前医患矛盾的频频发生,医患关系也逐渐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也因此引起了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