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与融入:戍边呼伦贝尔索伦鄂温克族的文化适应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三四十年代,索伦鄂温克族驻防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文化由此从渔猎文化转变为游牧文化.从长时段视角审视,鄂温克族心态是文化成功转型的关键,他们在渔猎时代养成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世观、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观,这一结构性特点使得他们同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面对新的生境他们主动调适,逐步融入到草原游牧文化圈,全面采借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他们的文化策略和生存策略.不过,鄂温克族的游牧文化具有本民族特色.可以说,鄂温克族是创造性采借蒙古族游牧文化.在采借的同时,鄂温克族也有文化输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贡献于蒙古族.戍边索伦有别于鄂温克族的其他支系,深入挖掘其各个支系的不同文化特点并加以比较研究是鄂温克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其他文献
观念作为一种构建社会的力量,深度参与到多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之中.历史观教育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成为培育各族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阵地,当前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核心的高校历史教育课程建设,面临意识形态领域错误立场冲击、教学目标未充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设计未系统整合近代史叙事与地方性知识等现实挑战.本文基于历史观教育的特征与逻辑,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从整体思路、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探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