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策略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l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物营养与施肥”是全国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仍侧重于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综合发展,本文将从“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改革策略,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创新课程,开展研讨式课程教学等多种举措,从理念、知识、能力、个性等多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48-03
  植物营养与施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明植物养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作物高产高品质的目的 [1-2]。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课程,贵州大学农学类专业开设此课程已有近70年的悠久历史,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理论体系等方面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3]。近几年,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学分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缩减了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实验课时数。学时数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在充分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该学科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以互动式、探究式进行教学,搭建学生植物营养专业领域的知识网络结构,激发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意识,启发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的新农科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目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具有:1. 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较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3. 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系统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水平;4. 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 能够敏锐感知和应变处理 [4]。植物营养与施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各种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交叉性、综合性的新问题,这就要求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结合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质、行为特征,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自律意识和增强探索能力,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质的“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5]。
  一、教学前准备工作
  教学工作前准备工作:1. 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2. 测试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特征,加深其对自身学习类型、特征及努力程度的认识;3. 确定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4.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风格。针对学生群体思维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位学生心理和知识取向,大胆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方式,重视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定位教学目标
  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刺激和维持学生对植物营养与施肥学科知识及其应用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知识对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传授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参与实验实践,切身体会植物营养与施肥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有价值的教育实践经验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知识体系、科学技能和创新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独立的观察实验、善于实践、辨认错误、科学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评价事实和概括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及创新能力。
  三、针对学生能动性和主体性学习意识增强,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特质和个体差异性,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互动式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的科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验,主动投入到研究学习中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辅科研的目的,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
  四、针对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实验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实验性教学,做到重理论、重实践、重应用三位一体。将实验课内容设立由易到难、单一到多步、理论到应用、综合到设计的次序进行实验,借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在植物营养与施肥课堂理论教学上要做到注重区别植物营养与施肥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等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形成植物营养与施肥知识体系的同时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统一结合 [4]。通过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学生完成从技能学习到技能运用的提升。
  加强学研结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SRTP引入实验教学,进一步完善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体系 [7]。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将学生合理分配到院系科研平台的各个项目组之中,为本科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的机会,也为科研平台提供人力资源,间接增加了实验教学实践课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完成从知识认知到知识探索的思维转变,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善于思考、能真正解决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际问题并将之应用到科研与农业生产中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五、针对学习主体综合能力考察,改进考核制度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在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考核中采取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四个考核制度,注重对学生课堂问答、完成作业情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表1)。
  六、结语
  植物营养与施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重理论、重实践、重应用的新教学理念,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追求的角度和国家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考虑,依据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优化教学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主题由“教”向“学”转变,学习评价重心由“结果”向“過程”转变。该课程需从理念、知识、能力、个性多方面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农业应用能力质的提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寅,刘淑霞,高强,等.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34-135.
  [2] 张文明,邱慧珍.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6):101-104.
  [3] 王小利,段建军,刘丽,等. 模块化结构的分层次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体系构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01):179-183.
  [4] 章力干,叶新新,柴如山,等. 基于内源性学习动力培养的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改革[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02):99-104.
  [5] 张成路,徐德青,宋婉婷,等. 结合课程改革与情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08):13-15.
  [6] 谢爱英,刘安荣,王飞. 综合设计性实验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336-337.
  [7] 刘之广,贾继文,李成亮,等. 农业院校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科学,2017,20(04):84-88.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资源分配失衡,资源配置依旧存在区域差异性;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完善,资源质量低下;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面对这些挑战,职业院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有效的策略,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互联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挑战以及对策,为职业教育资源建
摘 要:“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教界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探究其在推进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和建议,为深入、持续推进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航海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各种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局限性,提出创建航海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合理构建,以期弥补专业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的空白,提高专业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航海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4-0027-03  一、平台构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就要对老年人开展教育。由于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通过开放式教育可以确保老年人获得全面的服务,使其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提炼观点,对我国老年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老年开放教育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说明与传统的老年教育相比,开放式教育使老年人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网格化管理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主要尝试。本文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际,探索建构意识形态工作网格化管理路径,首先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网格化管理框架和网格单元;其次,要逐步明确网格化管理内容,分层分类加强阵地建设;最后,要着力健全网格化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以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引领、阵地管理、舆情监控的管理模式,织紧
摘 要:促进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面向“十四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中持续改进理念对认证专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探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结合专业自身的办学定位,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同时应以争创一流专业为目标,突出工科质量,精细化日常教学管理,深化团队组织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一流学
摘 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准确把握诊改内涵,深刻理解诊改本质要求,分析现状,查找原因,融合多种方法,提出相应对策,保障诊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34-
摘 要: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有力推进,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激发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势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音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当前的高校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始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体育教育方面,我国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仍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全方面改革进行分析,从教学策略的改革之中,找出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發展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