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离子凝固术对食管黏膜损伤的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方法在11例食管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时,分别对其癌旁食管黏膜组织按不同功率(45 W、60 W、90 W)和不同时间(1s、3 s)进行APC烧灼.APC探头离黏膜组织约2 mm,呈约30°角,烧灼后的组织分别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及其超微结构,判断损伤程度.分析损伤程度与功率、时间的关系.结果在55处APC烧灼后的组织切片标本中,46处仅累及黏膜层或黏膜下层,7处累及肌层,2处穿透全层.损伤深度与功率有关(P<0.01),与持续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APC在内镜下治疗食管疾病时须将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以保证治疗的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5例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2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同时检测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中雌激素受体和CD44v3的表达。结果 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之间PC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肥大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在Ⅱ型冷球蛋白血症(EMC)冷沉淀物中的存在状态及冷球蛋白中单克隆的IgMκ与HCV的离体作用,以进一步研究HCV在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分离6例HCV-RNA(+)的原发性EMCⅡ型病人血清中的冷球蛋白及其组成成分--单克隆IgMκ(Cryo-IgM)与多克隆的IgG,同时分离去除冷球蛋白后的血清中的IgM与IgG,以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
目的 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手术治疗的21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61例采用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组1),150例采用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组2).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1和组2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9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