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因子κB顺式诱饵元件对哮喘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观察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顺式诱饵元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从气道局部给药的方式,将NF-κB顺式诱饵寡核苷酸(N-ODN)或无序诱饵ODN(S-ODN)转染至哮喘大鼠肺部.运用原位组织杂交、反转录PCR、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肺部病理学检测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方法检测NF-κB顺式诱饵 ODN对哮喘大鼠肺组织白细胞介素5(IL-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蛋白质表达及肺部炎症反应、气道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ODN转染组大鼠肺部均有明显的FITC着色,说明此种局部滴入ODN的方法是可行的.经NF-κB顺式诱饵ODN转染的哮喘大鼠(N-ODN组)IL-5、iNOS mRNA表达均较未治疗的哮喘大鼠(A组)明显降低(N-ODN vs A, 0.17±0.03 vs 0.24±0.05, 0.24±0.05 vs 0.77±0.10, P<0.05);蛋白质表达亦较A组减少(40.0±10.8 vs 80.0±25.8, 0.19±0.04 vs 0.37±0.06, P<0.05);且其肺部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0.00±2.94 vs 16.25±4.65, P<0.05),气道反应性降低(PC50 1.4±0.4 vs 0.4±0.3, P<0.05).而无序诱饵ODN转染的哮喘大鼠与未治疗的哮喘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 结论 NF-κB顺式诱饵元件整体给药能够减少哮喘肺部炎性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子的表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治疗的经验。方法(1)6例体重小于10 kg或者不愿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婴幼儿采用药物治疗。(2)6例大于体重10 kg的患儿中,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选择在峡部最窄处线性消融。结果(1)6例房速药物治疗成功。(2)6例体重大于10 kg的患儿均消融成功,包括"切口"房速2例、房扑4例。其中
目的研究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的临床特点并筛查KCNQ1基因突变。方法首先按照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确立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共有6个LQTS家系被纳入研究。另选50名心电图正常且校正QT间期(QTc)≤0.41 s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基因对照。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总结分析1991~2000年间我科收治的46例PICC病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1)本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存乙型肝炎(20%)、肝硬化(45%),部分伴有肝内胆管结石(20%),血清AFP升高(3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的诊断率分别为90.0%、95.4%及100.0%;(3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对4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发生率为4%(46/1 031);术前确诊率为33%(15/46);术中病理检查确诊18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6例.左肝胆管癌72%(33/46),右肝胆管癌9% (4/46),肝门部胆管癌20% (9/46).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33%(15/46).姑息性手术6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研究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71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静脉血,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BMD.提取基因组DNA行PCR扩增出约1 850 bp的VDR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sm I进行酶切,根据酶切后片段长度不同判定基因型,并统计分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