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与共生——1931-1937年间中国短片电影的本体自觉与情感表达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短片电影认定为媒介在当下的发展产物是一种误认.20世纪30年代,短片创作大量涌现,理论自觉方兴未艾.梳理1931-1937年间中国短片电影创作评论情况,可知彼时短片电影本体性特征日益凸显.艺术形态上强调“短”“滑稽”的显性传统与“悲剧”的时代表达交织互生.随着对“人”的发现,此期短片电影强调人性“真”的自觉与“悲”的现实冲突,情感也由滑稽转向批判、迷离、悲歌、失效等情绪,中国短片电影的时代征候于此日渐显豁.
其他文献
为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拓展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话语,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承办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构建”
期刊
姜文电影中充满了隐喻性景观符号,将时代景观、人的景观和抽象景观作为符号去探讨时空和回忆层面上的不可靠记忆.这使得姜文电影具有了某种独特的符号性解读空间,他把人和景
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当代影坛最重要的东欧作者之一.他的电影是个人美学和近二十年来匈牙利社会文化的融合,并始终代表着国际电影节对于匈牙利电影的选择与品位.本
1940年代末,围绕《小城之春》的评论集中于影片中性意识、阶级意识的表达,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展现,以及影片与时代主题的关系.这其中对阶级意识和性意识的探讨基本溢出了影像文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