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中小学校长创建德育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小学教学目标和任务导向不同,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上侧重点不同,在认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中趋向于特色教育和课程建设方面,小学侧重于校园文化和特色教育方面。认识学校品牌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时,小学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是策略和手段之一;高中校长更认为学校品牌主要还是由高考成绩决定。中小学校长在强调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前提下,对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强调学生是学校品牌的同时,小学校长更倾向于自己代表学校品牌。在学校改革与传承的关系中,高中校长更愿意传承优良传统,小学校长愿意更多创新。
关键词: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校长;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8-0009-04
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德育与文化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赋予德育意义、目的及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德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学校文化成就了德育,并作为德育的载体使德育具有文化品味和审美观照。而学校德育实践凝练、形成着学校不同层面的文化。因此中小学校长经常会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实施德育。学校文化是养人的空气,不但滋养着学生,也滋养着教师,还滋养着学校。
学校发展的一般路径是从规范建设到特色建设再到品牌塑造。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品牌打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级形式。基于此,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华南师大)特意安排了一个主题为“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品牌打造”的校长论坛,旨在通过此次论坛,对比分析小学校长和高中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品牌打造上是否存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以及这些差异的决定因素。研修对象都来自广东省,虽然有城乡差异,但是名额由教育厅分配,地域分布基本均衡;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的校长需要持有参加提高班证书,总体素质优秀、均衡。论坛的具体方法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分高中组和小学组选择(图形中的统计有个别选择缺失,但不影响总体趋势)。因受答题选择器30个所限,分两组选择。假定同一组校长在水平上相同,两组校长在地区差异性上基本趋同,对问题的选择结果主要取决于学段的不同。通过选择问题和现场讨论,可以对小学段和高中段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上的认识作一个比较,由此来辨别小学和高中不同办学目标和任务导向对校长办学行为和认知上所产生的差异。
一、在认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品牌打造的侧重点不同。高中趋向于特色教育和课程建设方面。小学侧重于校园文化和特色教育方面
问题一:学校品牌创建要以什么作为“抓手”?
(1)教学质量;(2)校园文化;(3)教师发展;(4)管理制度;(5)特色教育;(6)课程设置;(7)其他。
从图1-1和图1-2选择的结果看,高中校长看重教学质量,小学校长除了看重教学质量之外,还比较注重通过校园文化和特色教育来创建学校品牌。这反映了高中和小学在办学目标上的不同倾向:高考的压力指挥着高中校长的办学方向,离开高考,想创建学校品牌是难以做到的事;小学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更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方面创建品牌。
创建品牌学校,以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当作切入点,关键是看学校的基础、环境,同时与学校所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处于发展初期、中期、成熟期的学校的关注点不一样。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在场校长所在学校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此外,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决定了“抓手”的不同。目前大多数高中的目标还是以学生考上大学为主。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越秀区外国语学校,生源以职中生为主,拼升学率比不上其他学校,于是通过强化外语教学而形成了品牌。
二、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品牌建设的价值,双方认识有差异。高中校长更多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小学校长更多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而不只是策略和手段之一
问题二:如何认识学校品牌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2)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3)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
从图2-1和图2-2选择结果看,有超过一半的高中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小学校长中有三分之一认同这一观点,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是策略和手段之一。通过辩论我们发现,高中校长更多认为学校品牌主要还是由高考来决定,没有高考的升学率,其他都是空谈。
高中班孙煜认为这道题和第一题是有联系的。以前南京市搞素质教育就有过教训。高考制度不改,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现。在教学质量面前,所有东西都是手段、策略。作为高中校长,除了教学质量,其他部是“之一”。不抓考试成绩,对学生不负责;只抓考试成绩,又显得没品位。
高中班廖翠华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发展力,她认为校园文化具有三个特性:统领性——学校课程、制度都有文化内涵;可持续性;关键性。学校发展中有很多发展力,而文化是最核心的发展力。校长头上悬着安全、质量两把剑,想要平静、安详地办学,应该在文化上下功夫。
小学班张丕发认为学校文化起着引领的作用。学校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如何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其实是一种价值取向,通过这个切入点可以体现社会、公众追求的价值。
三、在高度强调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前提下,对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高中校长更强调制度建设,小学校长更强调物质文化建设
问题三: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哪个最重要?
(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
从图3-1和图3-2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校长还是小学校长,都认为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但是不同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有所侧重的。
小学陈玉玲认为,精神文化最重要,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精神文化。
小学何福炬认为,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同。以他自己为例,最初在一所只有八百多名学生、六十多名老师的学校工作,老师评优、出勤考核方面的管理相对混乱,因此他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2006年,他来到一所拥有两千多名学生、一百二十多名老师的老牌学校。这所学校制度完善,但是教师的待遇差,因此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而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有三千多名学生,两百多名老师,看重的是精神文化建设。因此,他认为哪个层面的文化最重要,关键还是要看学校、老师的需要。
小学张丕发以吃饭为例说明学校在不同时期对不同
关键词: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校长;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8-0009-04
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德育与文化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赋予德育意义、目的及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德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学校文化成就了德育,并作为德育的载体使德育具有文化品味和审美观照。而学校德育实践凝练、形成着学校不同层面的文化。因此中小学校长经常会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实施德育。学校文化是养人的空气,不但滋养着学生,也滋养着教师,还滋养着学校。
学校发展的一般路径是从规范建设到特色建设再到品牌塑造。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品牌打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级形式。基于此,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华南师大)特意安排了一个主题为“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品牌打造”的校长论坛,旨在通过此次论坛,对比分析小学校长和高中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品牌打造上是否存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以及这些差异的决定因素。研修对象都来自广东省,虽然有城乡差异,但是名额由教育厅分配,地域分布基本均衡;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的校长需要持有参加提高班证书,总体素质优秀、均衡。论坛的具体方法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分高中组和小学组选择(图形中的统计有个别选择缺失,但不影响总体趋势)。因受答题选择器30个所限,分两组选择。假定同一组校长在水平上相同,两组校长在地区差异性上基本趋同,对问题的选择结果主要取决于学段的不同。通过选择问题和现场讨论,可以对小学段和高中段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上的认识作一个比较,由此来辨别小学和高中不同办学目标和任务导向对校长办学行为和认知上所产生的差异。
一、在认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品牌打造的侧重点不同。高中趋向于特色教育和课程建设方面。小学侧重于校园文化和特色教育方面
问题一:学校品牌创建要以什么作为“抓手”?
(1)教学质量;(2)校园文化;(3)教师发展;(4)管理制度;(5)特色教育;(6)课程设置;(7)其他。
从图1-1和图1-2选择的结果看,高中校长看重教学质量,小学校长除了看重教学质量之外,还比较注重通过校园文化和特色教育来创建学校品牌。这反映了高中和小学在办学目标上的不同倾向:高考的压力指挥着高中校长的办学方向,离开高考,想创建学校品牌是难以做到的事;小学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更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方面创建品牌。
创建品牌学校,以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当作切入点,关键是看学校的基础、环境,同时与学校所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处于发展初期、中期、成熟期的学校的关注点不一样。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在场校长所在学校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此外,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决定了“抓手”的不同。目前大多数高中的目标还是以学生考上大学为主。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越秀区外国语学校,生源以职中生为主,拼升学率比不上其他学校,于是通过强化外语教学而形成了品牌。
二、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品牌建设的价值,双方认识有差异。高中校长更多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小学校长更多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而不只是策略和手段之一
问题二:如何认识学校品牌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2)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3)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
从图2-1和图2-2选择结果看,有超过一半的高中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手段之一,小学校长中有三分之一认同这一观点,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是策略和手段之一。通过辩论我们发现,高中校长更多认为学校品牌主要还是由高考来决定,没有高考的升学率,其他都是空谈。
高中班孙煜认为这道题和第一题是有联系的。以前南京市搞素质教育就有过教训。高考制度不改,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现。在教学质量面前,所有东西都是手段、策略。作为高中校长,除了教学质量,其他部是“之一”。不抓考试成绩,对学生不负责;只抓考试成绩,又显得没品位。
高中班廖翠华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发展力,她认为校园文化具有三个特性:统领性——学校课程、制度都有文化内涵;可持续性;关键性。学校发展中有很多发展力,而文化是最核心的发展力。校长头上悬着安全、质量两把剑,想要平静、安详地办学,应该在文化上下功夫。
小学班张丕发认为学校文化起着引领的作用。学校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如何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其实是一种价值取向,通过这个切入点可以体现社会、公众追求的价值。
三、在高度强调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前提下,对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高中校长更强调制度建设,小学校长更强调物质文化建设
问题三: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哪个最重要?
(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
从图3-1和图3-2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校长还是小学校长,都认为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但是不同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有所侧重的。
小学陈玉玲认为,精神文化最重要,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精神文化。
小学何福炬认为,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同。以他自己为例,最初在一所只有八百多名学生、六十多名老师的学校工作,老师评优、出勤考核方面的管理相对混乱,因此他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2006年,他来到一所拥有两千多名学生、一百二十多名老师的老牌学校。这所学校制度完善,但是教师的待遇差,因此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而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有三千多名学生,两百多名老师,看重的是精神文化建设。因此,他认为哪个层面的文化最重要,关键还是要看学校、老师的需要。
小学张丕发以吃饭为例说明学校在不同时期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