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日本杂志的关连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nail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至1937年,郭沫若逃亡日本,在日生活9年。在日期间他一直受着日本警察的监视,失去言论及作品发表的自由。1934年郭沫若在《沫若自选集》序文中暗示了他所处环境的危险和艰难,他说:“我目前很抱歉,没有适当的环境来写我所想写的东西,而我所已经写出的东西也没有地方可以发表。在闸门严锁着的期间,溪流是停顿着的。” From 1928 to 1937, Guo Moruo fled to Japan and lived in Japan for nine years. He has been under the watch of the Japanese police during the day, losing his freedom of speech and publication. In his preface to the “Moro Selections,” in 1934, Guo Mo-ruo hinted at the dangers and hardships of his environment. He said: “I’m sorry, I do not have the proper environment to write what I want to write, and I have written There was no place to publish anything, and the stream was stopped during the lock-in period. ”"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中石油西北联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北联合管道公司)业务范围内的西气东输三线管道(简称西三线)作为首条引入民间资
《十批判书》群益版初版有郭沫若校后感手迹插页,以后各版均无。人民版《改版书后》收入《沫若文集》时改收在《奴隶制时代》中,仅读《十批判书》便难以知道其改版前后的主要
我们从旧报刊中发现郭沫若1943年的三首题画佚诗:《金刚桥畔》《丰年图》《题道纲先生画》,特贡献于读者并有所解释,从比较中得出郭沫若关于国画的一个重要观念:相比于凌虚蹈空之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荀子,是在"抑孟而扬荀"的学术潮流背景下进行的。对于这个主观上"不喜欢"的先秦最后一位儒家思想大师,郭沫若全面考察分析了荀子的宇宙观、人性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