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变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好载体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本人根据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一、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讲《水循环》时,我引用李白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黄河之水是不是天上来,到底哪里来,为什么说天上来、奔流到什么海,为什么是奔流,以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学生可以通过对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来说明地壳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对这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置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有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 000英亩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二、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提出的基本方法
(一)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在进行“相对高度”的教学时,出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在青藏公路上所拍,远处为唐古拉山脉的雪峰)。问学生:“远处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学生回答:“因为高,越高气温越低。”我说:“对,远处雪峰的海拔高度有6 000多米,可是为什么看上去不太高呢?”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决这个冲突,就只能通过思考解决,从而在思考中学习“相对高度”的概念,而不是被老师“告知”。
(二)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中的“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时,可以提问:“自然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复习了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还引入了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比较”内容的学习。
(三)激活生活体验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如在讲《外力作用》一节时,我先展示一段关于盐城的历史资料:考古表明,上古时期盐城境内大体都是浅海湾。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海悄然退去,今204国道,亦古“范公堤”以西地区才逐渐成陆,其景观应当就像今天的沿海滩涂,河湖密布,芦苇丛生,是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问题,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结束,我又提出“沧海桑田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联系时事焦点提出问题
联系时事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有些难以有准确完整的答案,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地理课堂上。然而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未尽理解之部分,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一、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讲《水循环》时,我引用李白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黄河之水是不是天上来,到底哪里来,为什么说天上来、奔流到什么海,为什么是奔流,以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学生可以通过对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来说明地壳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对这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置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有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 000英亩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二、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提出的基本方法
(一)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在进行“相对高度”的教学时,出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在青藏公路上所拍,远处为唐古拉山脉的雪峰)。问学生:“远处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学生回答:“因为高,越高气温越低。”我说:“对,远处雪峰的海拔高度有6 000多米,可是为什么看上去不太高呢?”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决这个冲突,就只能通过思考解决,从而在思考中学习“相对高度”的概念,而不是被老师“告知”。
(二)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中的“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时,可以提问:“自然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复习了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还引入了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比较”内容的学习。
(三)激活生活体验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如在讲《外力作用》一节时,我先展示一段关于盐城的历史资料:考古表明,上古时期盐城境内大体都是浅海湾。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海悄然退去,今204国道,亦古“范公堤”以西地区才逐渐成陆,其景观应当就像今天的沿海滩涂,河湖密布,芦苇丛生,是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问题,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结束,我又提出“沧海桑田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联系时事焦点提出问题
联系时事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有些难以有准确完整的答案,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地理课堂上。然而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未尽理解之部分,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