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别让涵泳流于形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4553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谓“涵泳”,就是将学习主体的身心浸润在诗歌意境之中,促进其对诗歌意蕴的内化与吸收,形成对诗歌更加深切的体认与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涵泳,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具体应做到:诗性相通,让涵泳与“敬”融生;诗韵相生,让涵泳与“思”融合;诗情相伴,让涵泳与“乐”融通。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涵泳;诗性相通;诗韵相生;诗情相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44-01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古诗词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诵读的层面上,而要在学生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运用品味涵泳的方式,引领学生向古诗词的内核进发。
  一、诗性相通,让涵泳与“敬”融生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语境中,胸怀对古诗词的敬仰与尊重之情,是学生进行涵泳品读的心态前提。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思维意识中“主其一”,即在内心意识中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在某一个核心之中,心无旁骛,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深度体悟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经典诗作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紧扣诗句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这当然没有错,但学生的认知容易被诗歌的内容牵引着,难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验。而笔者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就紧扣李白“诗仙”的风格特点,引领学生从整首诗歌的语句中寻找“仙气”。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聚焦在诗歌的语句上,品味“诗仙”李白在语言表达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交流中,有的学生紧扣“生紫烟”,想象云雾缭绕、朦胧缥缈的画面;有的学生抓住“挂前川”,想象倾泻而下的瀑布成为“白布”的瑰丽画面,感受“诗仙”独具魅力的才情;有的学生紧扣“飞流直下”,想象瀑布倾泻的雄伟壮观,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认识到这种瀑布的状态只应天上有;有的学生依托“疑是银河”,感受诗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使得学生的情感与诗歌内涵达到了相融相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仙”的憧憬,形成内心之“敬”,并紧扣这种“敬”的状态,将诗歌的解读集中于一点,为学生进行全面的感知与涵泳提供了认知基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韵相生,让涵泳与“思”融合
  对诗歌的涵泳必须要借助学生独立而深入的思维做支撑。从心理学研究层面来看,涵泳过程中的思考是一种复杂而多项的心理机能,除了需要注意力、想象力等介入之外,更需要高层次的意识活动。
  以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为例,很多教师都会将“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作为整首词的“词眼”展开教学。那词人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只有真正厘清了这个问题,才能走进词作的内蕴,走进词人的内心。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紧扣词人所处的环境展开联想,从“西塞山”的雄伟连绵、“白鹭飞”的动态之美、“桃花流水”的艳丽色彩、“鳜鱼肥”的美食诱惑、“青箬笠,绿蓑衣”的和谐画面入手,感受环境的唯美与幽静,从外显层面明晰张志和“不须归”的外在原因。随后,教师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这首词时的心境,并组织学生诵读了他的另一首诗作《自叙》,理解作者被人排挤,已经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朝廷失去了信心,与其做官钩心斗角,还不如自己单独一人在优雅的大自然中享受惬意生活的心理。教师正是借助这些拓展性的资料,引领学生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山林间的志向,从而真正走进了他“不须归”的真实想法中,真正走进了诗歌内核之中。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聯想性思维作为涵泳诗歌的策略,引领学生经历了从外在环境到资料拓展,再到人物心境的思维感知历程,使学生凭借涵泳读懂了古诗词,成了张志和的知音。
  三、诗情相伴,让涵泳与“乐”融通
  在文化语境之中,涵泳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认知活动,必须要以从容不迫、放松愉悦的心态展开对诗歌的体悟与感知,才能促进学生心灵认知境界的提升与质变。这就意味着诗歌的涵泳必须要紧扣心境之“乐”,重在滋养学生性情、陶冶学生灵魂、铸造民族精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丰富而独特的熏陶。
  如在教学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就依循诗人杜甫蕴藏在诗歌中的“痛快”之情,引领学生以“快乐”为主题,紧扣典型诗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青春作伴”等,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这些典型的词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表演,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补充去揣摩诗人杜甫因收复山河而产生的畅快淋漓之感,用自己的表演再现诗人“喜欲狂”的本真状态。学生在自由品读中感知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在联想补充中体悟了诗歌的内在情韵,更在表演再现中与诗人展开了深入对话。学生乘着诗歌语言的翅膀,想诗人之所想,乐诗人之所乐,有效地体悟了诗歌内核。
  诗歌离不开诵读,但更离不开涵泳。唯有在涵泳式的品味辨析中真正解构诗歌,才能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任重道远,教师要认真領会课标精神,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表达;落实主体,让学生有主见;合作学习,让学生有事做;拓展实践,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本策略;教学效果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要求品德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潜心研究教法,发挥教育智慧。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合作教学法;理论依据  目前,体育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进行“接受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发展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改进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考  每个学
由于天气冷暖反复无常,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以下介绍一些咳嗽防治的有关知识。1、咳嗽类型多,选药要慎重
语文是一道丰盛的语言大餐,理应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如何带领学生"嚼"出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关键句子所隐含的深刻含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耳垂后侧突起的骨骼,称为乳状突起,其骨前方小凹陷之中即是。将耳垂往后方压下,正好可接触到此凹陷处,用指尖按压会有胀痛感。  “翳”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用羽毛做的大扇子。 翳风穴,意思是遮挡风邪。中医所说的“风”分为“内风”和“外风”。“内风”多是由于人体阴阳不协调、阳气不能内敛而生,而且多为“肝阳上亢”,热极生风,导致“肝风内动”而突然昏倒,相当于西医的脑卒中;而“外风”则是自然
基于全脑理念,运用全脑文本解读法,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英语学科素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全脑理念,树立整体处理文本的意识,通过课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