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化学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加上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体验到了探究性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成效性,现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谈谈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求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明确探究目标,激发探究动机
  探究目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探究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在明确了探究目标后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围绕目标做出解释、制定计划,并通过实际探究活动最终完成探究任务.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时,我根据需要设定了这样的目标:哪种金属和哪种酸最适合实验室条件下制氢气?实验桌上为同学准备了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等多种金属,准备了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稀硝酸等药品,同时还准备了相关的仪器.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后,就主动对所给的药品和仪器做出了反应,同时相互协作,设定探究内容和方案,然后付之与实际操作中.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氢气.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
  不是任何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探究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直接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料或身边的事.只有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引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利用我校坐落在化肥厂附近,经常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从化肥厂飘过来,特别是学校周围常常烟雾缭绕.提出探究内容:①化肥厂飘过来的是什么气体?②哪些气体对我们人体有影响?③学校周围的烟雾与哪些因素有关?④市政府早就决定要搬迁的,为何迟迟不搬?⑤对解决校园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又如,我校学生几乎家家有私家车,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些探究话题:①机动车的尾气里有什么气体?②机动车的尾气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③公路两旁的蔬菜可以吃吗?③对于解决交通和污染这一对矛盾,你有什么建议?
  三、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探究情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所看到的东西也很少,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克服困难,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必须要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文信息或制作一些课件或组织现场参观等,采用多种形式,设计现象直观、内容生动的探究情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讲到污水处理时,我给学生看了有关赤潮、山西某钢厂附近的很多居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湖南某染纸厂排放污水的河道两旁草木不生、救救长江、无形的杀手等录像资料.让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触目惊心地意识到,水的污染不仅破坏我们美丽的自然环境,它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更甚至危害我们的子孙后代.然后再问同学们,想了解我们生活周围的水污染情况吗?当然想.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借助多种力量(亲戚,朋友,家长,社区领导等),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①张家港市水质总体情况;②张家港市水质测试方法;③张家港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④张家港市水污染的治理方案;⑤通过调查,你想说什么和做什么?
  四、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有层次的
  探究目标
  我校采取的是平均水平分班制,同一班级的学生,发展水平不平衡,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点,设置具有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在探究氢气制取和收集方法时,除一般探究目标外,还可以为一些优秀的学生设计这样一些探究内容:如何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如何控制反应的速率?集气瓶口向上能收到氢气吗?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口能向上吗?
  五、评价激励,注重过程,保持学
  生的探究热情
  在化学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无论成功与失败,教师都要用赏识教育的观点来评价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会动脑筋、你的设计思路有创意等,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特别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各种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我们也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设计的活动要有新意、有创意.一切从有利于全体同学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出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