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主张享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盎然生机和勃勃活力,—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内在安排。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它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时下,语文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应考。语文教育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伎俩,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语文人失去了一种专业诉求和专业精神:没有爱,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敬重;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去读读永恒与无限,读读信仰与孤独,读读神秘与本体,读读灵魂安妥与终极关怀;没有以责任的肩膀持守一个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贞立,因而没有了道德迷失和权力献媚下自己的焦灼和唾弃。
  课改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年头了,不少基层语文人大兴“学舌”之风,开口“建构主义”,闭口“后现代主义”,跌入了西方理论的“迷魂阵”,抛弃了“以心契心,以言传言”的语文的享用和工艺。在“人文”“文化”的大伞遮蔽之下,抛弃语言,天马行空,泛泛而谈,课堂成了道德的说教,成了人文的“水煮”。 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思想、精神和文化,有如一颗葡萄树没有了支架,葡萄树就只能匍匐于地并最终和它珍贵的果实一起烂掉。尽管,我们的学生记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有一句名言:“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
  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传统的享用工艺,不在语言的深层区开垦,就失去了“存在的家园”和“精神的寓所”。语言之于人,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唯一本质是: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是一种文化的生物。语言的成长意味着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 没有研的教学,没有深度问的教学,没有悟的教学,见佛烧香,见官就跪,照本宣科,让思想退避三舍,那些蕴含创造灵感和充满“惊讶感”的想法就成了痴人说梦了。
  在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反思和剥离之后,我努力使自己的语文实践根植于一种诗意互动、文化浸润、智慧启迪和审美观照之中,根植于汉民族语言的灵魂与精神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母语的“根”和“翅膀”。
  语文,我主张享用。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说谎”现象仍很突出。近年来,“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的负面评价甚至将我国的作文教学推到了舆论批评的被告席,其消极影响又因处于互联网时代而无限发酵。因此,作文教学的价值遭到了质疑,不但面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还有被妖魔化和丑化的趋势。所以,教育界有必要将社会舆论对作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成为党的鲜明精神标识和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彻党
一  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马尔克斯的名作《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教材编者归入了情感话题,附录于小说后面的分析除了提到该小说的情感魅力外,特别对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看法。编者认为: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时评语文读本》是一本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好书。它内容详尽、风格多样,全书分为时政篇、社会篇、公民篇、生命篇、人物篇、文化篇、教育篇,有时政的担忧,有对生命的反思,有对文化的叩问,有为教育的鼓与呼,充分展现了当下批有良知、胸怀广阔、傲骨凛然的文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关注人的存在,语文教学要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教育
编者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以心理教师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如何进行体系搭建、课程设计、队
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在评价《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见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所谓“《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即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对共性与个性、类型与典型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能描绘出像鲁智深这样“千古若活”的形象。  一  叶昼所指《水浒传》中的“同”就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
审题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错误的“高发地带”,也是教师讲评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发现学生存在审题问题,教师总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急于传递正确的立意,于是,往往会在审题方法上下很多功夫,反复推敲材料内涵,反复强调正确立意。学生听罢神清气爽,过后换个材料,又陷于浑浑噩噩之中。  这不禁让我思考,从材料到观点,学生到底走了多少歧路?如果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错误思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
编者按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引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到2019年,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都将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好统编本教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较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变化,比如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先识字再学拼音以及更加强调课型的区分等。如何理解这些变
儿歌《小小的船》因其内容浅显而又富有想象力,常被选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关于此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很少对其中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存有疑问。当然,如果单从识字本身人手,把这首儿歌仅视为识字的材料,也许可以不管儿歌本身的内容,教学设计的深浅问题也就没必要提出来。只是近年来教育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随文识字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词的词典义,而且还要理解其文本中的语境义,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