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写训练,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要加强预习和课后延伸,养成自学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训练;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38-02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头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作,督促受教人多练习,更是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指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需在老师的指点、督促下去练就和运用。这种自学能力训练和形成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课前到课后的延伸中。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预习,养成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益。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任教期间,从未给学生留过作业,只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寒暑假,他把下学期的新课本发给学生。学生感到新鲜,就会自觉抓紧时间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哪篇课文对自己有启迪,哪篇课文兴趣不大,哪篇课文难懂,哪些章节不好理解,都写进笔记。至于将讲到某篇课文时,也要安排学生去预习,把不易理解的词句、生字记下来,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在课前认真预习,在上新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指导。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上力争多训练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心理与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里找根据:“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同桌互相讨论,搞清楚了花生米增加了,从而弄懂了作者说这句话的意思: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常仅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样,学生就训练了怎样理解句子的方法:“抓、联、问、想、悟”,即:抓重点词语、表达方式等;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结句或总起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展开联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冀教版《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最后的“小练笔”的内容是:“认真思考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出的两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三天以后,太阳已不再为你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写下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内心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内心独特的感受,并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珍惜、三天、幸福……每个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有的写到:这三天我要好好、看看父母等亲人,看看他们长得什么样子,脸型、高低、胖瘦,想想有什么基因遗传给我……有的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的雄伟和草原的辽阔,欣赏桂林山水的清、香、奇,万千美景尽收眼底;有的说,看上三天最爱看的书,享受最高的精神生活。对这三天的思考,学生的感受不一样:表达的方式、所写文体也不一样,但感悟、感受是一样的:珍惜这三天的光明,多幸福啊!这样既练了笔,升华了情感,也练就了自学能力。
三、课后鼓励多练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除抓好学生的预习、课上启发、学生的应用训练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多读、多写、多练,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延伸和展示。按“课标”规定,各学段要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其中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期间,要求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写读书笔记,让知识内化;还可参与社区活动,例如,搞环保调查,探究环境现状、原因及其改进等,以体察社会和谐发展;还可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做游戏、参观、访问、采访、游公园等。其中,计划、实施、小结都由他们自己做,将想、行、写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自立、自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自学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是语文教改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革新教法,相信、尊重学生,对学生启发、诱导、鼓励,指导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只有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教学才能成功,教师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训练;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38-02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头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作,督促受教人多练习,更是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指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需在老师的指点、督促下去练就和运用。这种自学能力训练和形成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课前到课后的延伸中。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预习,养成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益。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任教期间,从未给学生留过作业,只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寒暑假,他把下学期的新课本发给学生。学生感到新鲜,就会自觉抓紧时间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哪篇课文对自己有启迪,哪篇课文兴趣不大,哪篇课文难懂,哪些章节不好理解,都写进笔记。至于将讲到某篇课文时,也要安排学生去预习,把不易理解的词句、生字记下来,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在课前认真预习,在上新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指导。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上力争多训练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心理与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里找根据:“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同桌互相讨论,搞清楚了花生米增加了,从而弄懂了作者说这句话的意思: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常仅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样,学生就训练了怎样理解句子的方法:“抓、联、问、想、悟”,即:抓重点词语、表达方式等;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结句或总起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展开联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冀教版《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最后的“小练笔”的内容是:“认真思考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出的两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三天以后,太阳已不再为你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写下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内心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内心独特的感受,并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珍惜、三天、幸福……每个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有的写到:这三天我要好好、看看父母等亲人,看看他们长得什么样子,脸型、高低、胖瘦,想想有什么基因遗传给我……有的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的雄伟和草原的辽阔,欣赏桂林山水的清、香、奇,万千美景尽收眼底;有的说,看上三天最爱看的书,享受最高的精神生活。对这三天的思考,学生的感受不一样:表达的方式、所写文体也不一样,但感悟、感受是一样的:珍惜这三天的光明,多幸福啊!这样既练了笔,升华了情感,也练就了自学能力。
三、课后鼓励多练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除抓好学生的预习、课上启发、学生的应用训练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多读、多写、多练,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延伸和展示。按“课标”规定,各学段要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其中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期间,要求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写读书笔记,让知识内化;还可参与社区活动,例如,搞环保调查,探究环境现状、原因及其改进等,以体察社会和谐发展;还可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做游戏、参观、访问、采访、游公园等。其中,计划、实施、小结都由他们自己做,将想、行、写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自立、自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自学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是语文教改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革新教法,相信、尊重学生,对学生启发、诱导、鼓励,指导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只有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教学才能成功,教师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