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一世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轰轰烈烈中走完了六年的历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实验也即将完成一轮。六年来,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我们振奋过、迷惘过、反思过,在经历了成长的裂变与镇痛中,我们慢慢走向沉稳、趋向成熟。
  而在新课改热热闹闹的背景之下,小学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词语教学很难出彩。即便在平常的课堂中,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学生谈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了。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其实,词语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全过程的。
  那么,词语教学作为一种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才能够登堂入室,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呢?这里撷取几个精彩片段,谈谈小学词语教学的策略。
  一、比较悟情,锤炼词语
  学习语文主要的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表达。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获得两种目标的双赢呢?如何巧妙地将基础训练中的词语训练和语言文字感悟结合在一起呢?换词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文中叙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教师可以针对“挖”字展开换词教学:你对“挖”字有什么感受?父亲“挖”的时候会有哪些动作呢?为什么不用上那些词语,偏偏用“挖”字呢?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一开始读到句子的时候,对于句子中的数字是比较敏感的,感觉到父亲所花时间之长,而对于“挖”字所包含的感情往往容易忽略。此时,教师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个独特的动词上,将情感体验聚焦在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上,同时作者遣词造句之妙也会让学生深有感触。这样解读后,基础训练的目标就达到了。学完课文后,父亲在地震之后一直不放弃寻找儿子,徒手“挖”废墟的情景就不仅仅是画面了,而是弥漫着浓浓父爱的鲜活事实,深深感染着学生。
  二、词文勾兑,触摸词语
  单独的词语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和文章中的句子进行联系,词语才会有生命。
  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对于“鸿篇巨制”一词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国榷》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找到:“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经过20多年的奋斗,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接着,教师再引导: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部书,你找到了吗?你能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鸿篇巨制”是什么意思吗?你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吗?
  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就词论词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接着自然引出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将词语融入句子中;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谈谈词语的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将句子融入词语中,将情感引入了学生心中。
  将词文进行勾兑,勾兑出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酿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感,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反弹琵琶,沉入词语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如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文中叙述了“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时运用了“反弹琵琶法”。
  1.“气馁”是什么意思呢?再去读读这段文字,在常人眼中,会让诺贝尔气馁的是什么呢?
  2.想象说话,面对弟弟的遗像。诺贝尔 ;面对被炸残的父亲,诺贝尔 。这就是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这就是诺贝尔的毫不气馁!
  在“毫不气馁”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去让学生理解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词语的反面去思考,巧妙地解读了文本,并引导学生想象,而人物的形象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则更加清晰感人。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四、语言表达,运用词语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词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词语有效表达是词语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言表达。表达,是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的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如名师薛法根老师教《爱如茉莉》的片段。
  板书词语: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朴素温馨……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想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几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1: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刚才你的话别人可能听不懂,再说一遍。(学生说)
  (一个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学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学生用上了六个词语,教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儿)
  生2: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
  师:我们学课文时会看到很多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记,还要会用,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薛老师的课堂总是如此的富有智慧。正是在薛老师的巧妙设计和积极鼓励之下,我们看到了文章中的词语经过了学生的大脑,并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最后竟变得如此丰富、如此富有生命力。这里的词语教学还仅仅是词语教学吗?不,它早已超出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教学的内涵。薛老师引导学生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这里体现了薛老师预设的匠心,即不单单为读而读。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更是通过表达内化了语言。薛老师不因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而偏废字词的学习,也不在乎字词学习会使学生的体验感悟不那么流畅,他注重的是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
  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若想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基础,扎实开展,生成精彩,得到大家青睐,教师就必须将教学设计融入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绽放出生命的魅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理解文本的寓意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教师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规律组织教学,在对话的研读中,一步步使文章的寓意浮现出来,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文本 寓意 整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6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的主体主要以狐狸和乌鸦的
[摘 要]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和感悟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细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9  
学问,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名词,泛指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作动词,意指在学中问,甚至多问以代学。可见,“学”与“问”密切相连,但两者又离不开“教”。可见,“教”之于“学”是引导,“教”之于“问”则是启发,三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支点。  一、教——授之以渔,引导阅读  “教”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可深教,亦可浅教,关键在于把握“度”。这个“度”,便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理解层次、认知层次和内化水平
[摘 要]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和情感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透过教材的课文选编特点,让音韵之美与母语之爱交织,让文化之美与生活之爱交织,让亲情之美与家园之爱交织,让人物之美与民族之爱交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67  小学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回归“教语文”,回归“言语实践”,轻理解,重运用;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应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注重读写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理解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要使课堂精彩起来,教师就必须掌握这门艺术,而多媒体能让这门艺术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不仅很好地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7  教学之所
[摘 要]语文课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等修辞方法。  [关键词]品读 迁移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63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语文
[摘 要]习作教学中要不要教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如何教知识,这是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作指导课《学写新闻报道》,对“精准知识”为什么教、该从哪儿来、怎样走向儿童、往哪儿去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诠释,使习作指导课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使教师从中感受到习作教学课堂的新方向。  [关键词]习作指导 精准知识 沙龙纪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这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正式开始上课)  板块一 我能感知童话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玩一个复述童话的游戏,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玩游戏之前,潘老师请同学们听清楚复述的要求:童话的题目是《会“飞”的青蛙》,老师一次说一到两句,说完后就请你们来复述。这要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了。“有一天,鸟儿
[摘 要]《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出现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里面。这也是小学生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难,教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应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读、思、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说话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