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人的好天气》解析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孤独感及成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所著中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一个20岁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生活的故事。小说中透露出的那份孤独的情怀耐人寻味,并引起了很多青年读者们的共鸣。本文将围绕小说主人公知寿的经历来分析其孤独的内心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现代年轻人感到孤独的原因。
  关键词:《一个人的好天气》;知寿;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的代表作。发表于2007年,并在众多优秀新人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芥川奖”。作品描述了20岁女孩知寿与远房亲戚吟子共同生活的一段日子,其间种种的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从知寿的身上可以看到当今年轻人的影子,他们不想长大,害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又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小说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描写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迷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孤独感耐人寻味。本文将在分析主人公知寿的孤独的基础上探析现代年轻人孤独感的成因。
  一、主人公知寿的孤独
  小说中主人公知寿的孤独主要体现在知寿的心理描写、知寿与妈妈的相处模式,以及知寿对待爱情的态度等三方面。
  作者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知寿的孤独。例如,知寿刚到吟子家时,仅仅因为吟子叫了一下她的名字她便有“好久没人这么叫我了,多少有点心颤,还有种不快的预感。”不知是知寿内心的排斥还是对这种亲切称呼的陌生,总让人觉得她的心理缺少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让读者不免感到心酸。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与她分别时,“我真想切断一切联系,到一个没有人,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重新开始”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小说中作者还描写了知寿有时会想把钥匙从屋子扔出去等心理,以及她在打工时不喜欢与周围的人有太多的交流等表现,这些都将她心里的空虚和孤独毫无掩饰地呈现出来。
  知寿的孤独还体现在她与妈妈的相处中。小说中关于知寿与妈妈的描写并不多。知寿在车站与妈妈分别后,便开始在东京与吟子生活。母女俩再次见面时,知寿看着妈妈觉得熟悉又有些陌生,母女俩聊天也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当得知妈妈要再婚了,知寿虽然表面装得无所谓,但心里觉得与妈妈的关系就这样断了吧。其实知寿与妈妈心里都互相挂念着对方,但始终无法向对方敞开心扉,最终使得本该亲密的母女关系变得疏远,也使知寿陷入深深的孤独。
  和很多女孩子一样,知寿也憧憬美好的爱情,但是在连续两次失败的爱情中她体会到的仍是深深的孤独与伤感。一次是与平阳毫无意义的恋爱,两个人在一起却没有沟通,对生活没有规划,最终也没有了感情。第二次是与藤田的恋情,知寿比以往更加用心地付出了感情,但两个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也有像知寿一样在爱情速食化中徘徊的年轻人。在一段感情中,双方都没有在用真心交往,最终剩下的往往就只有遗憾与孤独。
  二、现代社会年轻人孤独感的成因
  知寿的孤独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感受,从知寿的身上折射出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有的是由于性格原因,有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碰壁而感受着各种各样的孤独。
  小说中主人公知寿从小就有收集别人小东西的癖好,不愿与别人交流。生活中像知寿这样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他们性格内向,不喜欢惹人注目,不善于社交,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他们更加敏感,孤独感也往往更加强烈。当代年轻人应该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具有分享与创造的意识。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先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改变自己,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除了性格原因,不和谐的成长的环境也是年轻人孤独感形成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有些年轻人和主人公知寿一样,由于父母离异,成长在单亲家庭或随老人生活,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孤独感会越发强烈,对他们的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作者也是想通过这篇小说唤起人们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特别是希望父母们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年轻人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小说中的知寿在与周围人的相处中,并没有得到渴望的慰藉和温暖,甚至在與恋人的交往中,也感到彼此无法坦诚相对,最终选择了放弃。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年轻人苦于无法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有些人会寄希望在恋人的身上,渴望从恋人那里得到安慰。一旦爱情失败,往往使他们变得更加消极。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与他人相处是和十分重要的课题。年轻人应该适当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真诚待人,才能在与人交往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排解自己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通过向人们展现了一位孤独少女生活轨迹唤起人们对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的思考。主人公知寿的孤独不是她一个人的孤独,在她的身上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影子。很多年轻人像知寿一样由于性格原因,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无法敞开自己的心扉,使得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青山七惠以不事雕琢的文风,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将他们的孤独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振作起来,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从孤独中走出来,去获得生活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9月.
  [2]楚恒叶.与孤独的博弈,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5月.
其他文献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
摘 要:加缪在《西西弗神话》[1]中认为,荒诞既是无可避免的,又是极具理性的,荒诞和反抗是共生的,荒诞的价值在于证明证明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加缪;西西弗神话;荒诞;理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热闹之后的沉寂,终究还是让理性善后,这恐怕是历史的宿命。我们可以勉强地把浑浑噩噩的心理状态的总和交给荒诞去处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科幻小说可以说一直处在文学的边缘,从未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中国更是如此,但仍有一大批“科幻迷”积极探索,力求为科幻小说争得一席之地。从19世纪末开始,儒勒·凡尔纳那种对科技一厢情愿地歌颂开始走向衰微[1],以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幻创作为标志,主流创作家就反思科学、揭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物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也自然产生许多差异。例如,中日两国对于狐狸都抱有特殊的感情,狐狸经常作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素材出现,它与鬼神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存在。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提到狐狸几乎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在日本文化中,狐狸则被视作神灵,拥有独特的神力。作为一个
摘 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多学者、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等手法,通过对物的描写,将对世俗、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的文学风格创作中,王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文学创作者。从中外文学进行分析,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狐是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动物,以狐喻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惯用手法,在王蒙的《青狐》中,将社会、世俗、家庭、伦理、欲望、诱惑等等结合在一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