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在如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获得学习初中生物学的方法――“理解性学习”及如何才能做到“理解性学习”等方面做一些简要阐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学习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其实,学习要讲动机。兴趣不能持久,快的则稍纵即逝,动机则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反馈作用,多表扬、少训斥,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等。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要正确地了解身体,学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去死记硬背,要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下面我简单总结几点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如此,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1.对学科学习的价值理解
从社会价值方面看,在科技高度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努力学习,个体就得不到发展。学习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才能成为自己求知的动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的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正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各种课程中拓展、举例,介绍生物学的前沿技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课,是介绍学科性质及先进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介绍杂交水稻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体现生物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心理疏导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学习动机调整的关键因素。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环境非常复杂的时期,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阶段、人格个性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初中生物学原本就有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事例,教给学生学会心理调整的方法,为激发学习动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引用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好奇而又困惑。生物实验课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会举一反三,以引起大家的谈论。这就是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中。问题情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不协调,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去探究,去思索,以求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的认知与教学知识的平衡。
对于初中生物学而言,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谚语俗语等方面入手,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和知识原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节奏。
2.多渠道的反馈
反馈,一般教师都很重视,但也仅限于作业的批改、试卷的讲解。这些反馈,相隔时日较长,学生当时的兴趣或困惑由于几天的搁置,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多渠道的反馈,则一反相隔时日较长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时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也会由此诱发。有不少科学家,也是由兴趣诱发了志向,奠定了终身奋斗的目标。
多渠道的反馈,既激发了学生动机,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生物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渠道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科学。
3.多表扬,少训斥
在课堂上,教师动辄训斥学生,已司空见惯了,有的甚至还讽刺、挖苦学生。鲁迅曾说过,在幼苗上驰骋,是快意的,但摧残的是天才的幼苗。确实是这样,学生被训斥得连自信心都丧失了,哪还有兴趣来学这门课。一般认为,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了荣誉感,从而激发起争取下一个荣誉的欲望。如此周而复始,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之教师和家长适时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便会萌生。有人曾做过试验,把学生分为4个组。其中1组为控制组,只练习,教师不给予任何评论。而其它3组则为实验组。其中,第一组,每次都宣布受表扬的学生的名字;第二组,则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受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訓斥。结果测试的平均成绩很不一样,受表扬组大幅度提高,第二组略有上升,第三组保持原有的水平,第四组则下降。如此,教师应该多表扬,少训斥。
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表扬学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教师要创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多提学生可以回答出的问题,如生物介绍、相关时事、疾病特征、生活现象等,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让学生都能被表扬,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常呈正态分布。后进生的内、外在动机水平都远远不及优秀生。但是,后进生的外在动机程度略优于自身的内在动机。从他们的动机性质方面看,更倾向于较低层次的欲望满足或模糊的“好学生”意识。如此,在使用外在奖励时,不应侧重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应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在激发动机时,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采取帮助措施。
表现在实际操作时,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要分层进行,容易的问题和简单的作业请后进生作答,为后进生的成功创造条件。较难的问题和作业请优生完成,鼓励优生挑战自我。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积小成为大成,只要不断进步,最终都会成为成功者。
总之,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该成为教育的必要手段。只有切实研究学生的个体动机水平,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后进生的转化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学习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其实,学习要讲动机。兴趣不能持久,快的则稍纵即逝,动机则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反馈作用,多表扬、少训斥,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等。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要正确地了解身体,学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去死记硬背,要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下面我简单总结几点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如此,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1.对学科学习的价值理解
从社会价值方面看,在科技高度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努力学习,个体就得不到发展。学习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才能成为自己求知的动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的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正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各种课程中拓展、举例,介绍生物学的前沿技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课,是介绍学科性质及先进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介绍杂交水稻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体现生物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心理疏导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学习动机调整的关键因素。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环境非常复杂的时期,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阶段、人格个性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初中生物学原本就有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事例,教给学生学会心理调整的方法,为激发学习动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引用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好奇而又困惑。生物实验课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会举一反三,以引起大家的谈论。这就是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中。问题情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不协调,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去探究,去思索,以求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的认知与教学知识的平衡。
对于初中生物学而言,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谚语俗语等方面入手,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和知识原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节奏。
2.多渠道的反馈
反馈,一般教师都很重视,但也仅限于作业的批改、试卷的讲解。这些反馈,相隔时日较长,学生当时的兴趣或困惑由于几天的搁置,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多渠道的反馈,则一反相隔时日较长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时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也会由此诱发。有不少科学家,也是由兴趣诱发了志向,奠定了终身奋斗的目标。
多渠道的反馈,既激发了学生动机,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生物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渠道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科学。
3.多表扬,少训斥
在课堂上,教师动辄训斥学生,已司空见惯了,有的甚至还讽刺、挖苦学生。鲁迅曾说过,在幼苗上驰骋,是快意的,但摧残的是天才的幼苗。确实是这样,学生被训斥得连自信心都丧失了,哪还有兴趣来学这门课。一般认为,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了荣誉感,从而激发起争取下一个荣誉的欲望。如此周而复始,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之教师和家长适时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便会萌生。有人曾做过试验,把学生分为4个组。其中1组为控制组,只练习,教师不给予任何评论。而其它3组则为实验组。其中,第一组,每次都宣布受表扬的学生的名字;第二组,则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受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訓斥。结果测试的平均成绩很不一样,受表扬组大幅度提高,第二组略有上升,第三组保持原有的水平,第四组则下降。如此,教师应该多表扬,少训斥。
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表扬学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教师要创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多提学生可以回答出的问题,如生物介绍、相关时事、疾病特征、生活现象等,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让学生都能被表扬,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常呈正态分布。后进生的内、外在动机水平都远远不及优秀生。但是,后进生的外在动机程度略优于自身的内在动机。从他们的动机性质方面看,更倾向于较低层次的欲望满足或模糊的“好学生”意识。如此,在使用外在奖励时,不应侧重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应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在激发动机时,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采取帮助措施。
表现在实际操作时,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要分层进行,容易的问题和简单的作业请后进生作答,为后进生的成功创造条件。较难的问题和作业请优生完成,鼓励优生挑战自我。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积小成为大成,只要不断进步,最终都会成为成功者。
总之,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该成为教育的必要手段。只有切实研究学生的个体动机水平,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后进生的转化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