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不同类别的学校在多媒体应用上有所不同。本文从个案入手,将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进行比较,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75-02
一、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个案介绍
1.中小学课堂教学
这是一堂关于《磁场 磁感线》的物理课,课堂上要用到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小铁屑隔着玻璃板放在磁体上方,然后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刚开始时,铁屑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让一个学生来轻敲玻璃板时,学生们看到磁铁周围的小铁屑在某种“神奇的力量”下乖乖地排列出规则的形状,学生们非常好奇,随后教师用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们面部的表情随着教师的讲解一直在变化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平面吗?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它呢?让学生思考,没有让学生回答。接着教师通过计算机播放了两段利用3D制作的动画,模拟了磁感线从磁体北极到南极的指向及空间分布,立体、动态、清晰的画面既回答了刚才的问题,又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一个兴奋点上升到另一个兴奋点,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堂课就是用以上配制的多媒体教室来实现的。
2.大学课堂教学
这是一堂关于《高斯定理》的教学,整堂课除了学生到黑板上的演算以外,都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文字大小合适,图片清晰,结论性的教学内容和要注意的问题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其中分析球对称的电场时,采用了三维动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能够直接运用高斯定理求场强的情形,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所以针对要分析的问题,首先要作对称性分析。前面我们在学习均匀带电细棒中垂面上的场强分布时,使用过一种对称性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将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分析对称性。同学们可从中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从学生的演算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了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高斯定理的应用,由于对称性简化了二重积分的运算,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运算过程并不复杂,学生一看就知道,用多媒体来展示比较合适。
二、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比较
1.相同点
从以上两堂课堂教学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类的学校,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其提供的多种刺激信号创设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轻松、更自由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不同点
(1)条件不同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即使是城市,也存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很多连教室都没有解决,更谈不上多媒体所需的设备,没有设备怎么能使用多媒体。高校就不一样,高校一般都处在地级市、省级市和直辖市,不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只存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基础条件差别不大,只是多媒体设备的多与少、高档与低档的差别。从多媒体的设备来看,高校多媒体的应用比中小学要普遍。
(2)一堂课的信息量不同
《磁场 磁感线》教材上是3个页面的教学内容,《高斯定理》教材上是12个页面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一堂课的信息量明显少于高校一堂课的信息量。中小学课堂主要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教师需要板书的不多,在黑板上写出来的都是这一堂课的精华,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而多媒体课件是以页或屏来呈现信息的,整体性差,一堂课都作多媒体对中小学生不适合。高校课堂信息量大,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多媒体呈现可以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尽管存在将所有教学内容用“电子黑板”来呈现的现象,但多媒体非常适合高校大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
(3)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小学生年龄小,各种思维处于形成之中,生活经验不足。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提供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信息一般以图片、声音、动画为主,色彩要鲜艳。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着眼,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片断,采用图片、声音、动画等表达方式,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模糊为清晰,化快为慢,以适当的速度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进行《磁场 磁感线》的教学时,只是将磁体周围的磁场及磁感线描述用多媒体来展示,其他的都没有用多媒体。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每次多媒体的使用时间不能太长。
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活经验丰富,抽象思维发展完善,学习能力强,信息一般以文字、视频、声音为主。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逻辑性,通过超级链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与知识、能力相关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高斯定理》的教学,一堂课都用多媒体来展示,利用了语言与画面之间的互补性,并不是“教材的搬家”,而是增加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对多媒体使用的思考
1.多媒体的应用要适时和适用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使用多媒体,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能够用传统媒体讲授清楚的就不要用多媒体,具体用什么媒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如上面介绍的铁屑实验,用投影媒体能完成的就不用多媒体。而磁场的空间分布,用传统媒体不能呈现,用语言和简单的手势难以表达清楚,就利用多媒体来展示。
2.建设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
关于多媒体资源建设一般有两个途径。
一是学校购买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但这种资源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而大多数资源开发者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懂技术,但不懂教学,更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磁场磁感线》,他们很可能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一个课件,如铁屑的演示实验也用多媒体来展示。用多媒体来呈现铁屑的演示实验与学生亲自敲玻璃板看到的演示实验效果是不一样的。多媒体是“做”出来,到底是不是这回事,学生不一定相信。在课堂上学生亲眼看到的实验,学生是百分之百的相信。
二是教师自己制作,这就需要教师懂技术。如《磁场磁感线》、《高斯定理》中的三维动画,不懂3D的应用及美术是做不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懂技术的教师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学校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教育技术中心是联系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桥梁,针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教学中所需要的多媒体资源。这样,一线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
3.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有教学,就应该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是关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一种操作方案。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什么时间用语言讲解,什么时间板书,什么时间用多媒体展示,什么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做到恰如其分,衔接自如。[3]
《磁场 磁感线》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属于学生自己的活动时间较少,还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改动一点,教师提出“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平面吗?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它呢?”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让学生自己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来讲解相应的内容,最后教师播放动画,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样设计以后,就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让学生参与,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让思维发生在学生的脑海里。
但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对相关的网址、网上的内容有所了解,必要时需要教师事先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之后再提供给学生,保证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增强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力争在每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从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应以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洪巧红.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2]戚光宇.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注意事项[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3]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2006,(5).
[4]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75-02
一、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个案介绍
1.中小学课堂教学
这是一堂关于《磁场 磁感线》的物理课,课堂上要用到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小铁屑隔着玻璃板放在磁体上方,然后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刚开始时,铁屑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让一个学生来轻敲玻璃板时,学生们看到磁铁周围的小铁屑在某种“神奇的力量”下乖乖地排列出规则的形状,学生们非常好奇,随后教师用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们面部的表情随着教师的讲解一直在变化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平面吗?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它呢?让学生思考,没有让学生回答。接着教师通过计算机播放了两段利用3D制作的动画,模拟了磁感线从磁体北极到南极的指向及空间分布,立体、动态、清晰的画面既回答了刚才的问题,又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一个兴奋点上升到另一个兴奋点,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堂课就是用以上配制的多媒体教室来实现的。
2.大学课堂教学
这是一堂关于《高斯定理》的教学,整堂课除了学生到黑板上的演算以外,都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文字大小合适,图片清晰,结论性的教学内容和要注意的问题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其中分析球对称的电场时,采用了三维动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能够直接运用高斯定理求场强的情形,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所以针对要分析的问题,首先要作对称性分析。前面我们在学习均匀带电细棒中垂面上的场强分布时,使用过一种对称性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将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分析对称性。同学们可从中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从学生的演算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了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高斯定理的应用,由于对称性简化了二重积分的运算,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运算过程并不复杂,学生一看就知道,用多媒体来展示比较合适。
二、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比较
1.相同点
从以上两堂课堂教学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类的学校,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其提供的多种刺激信号创设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轻松、更自由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不同点
(1)条件不同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即使是城市,也存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很多连教室都没有解决,更谈不上多媒体所需的设备,没有设备怎么能使用多媒体。高校就不一样,高校一般都处在地级市、省级市和直辖市,不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只存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基础条件差别不大,只是多媒体设备的多与少、高档与低档的差别。从多媒体的设备来看,高校多媒体的应用比中小学要普遍。
(2)一堂课的信息量不同
《磁场 磁感线》教材上是3个页面的教学内容,《高斯定理》教材上是12个页面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一堂课的信息量明显少于高校一堂课的信息量。中小学课堂主要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教师需要板书的不多,在黑板上写出来的都是这一堂课的精华,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而多媒体课件是以页或屏来呈现信息的,整体性差,一堂课都作多媒体对中小学生不适合。高校课堂信息量大,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多媒体呈现可以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尽管存在将所有教学内容用“电子黑板”来呈现的现象,但多媒体非常适合高校大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
(3)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小学生年龄小,各种思维处于形成之中,生活经验不足。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提供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信息一般以图片、声音、动画为主,色彩要鲜艳。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着眼,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片断,采用图片、声音、动画等表达方式,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模糊为清晰,化快为慢,以适当的速度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进行《磁场 磁感线》的教学时,只是将磁体周围的磁场及磁感线描述用多媒体来展示,其他的都没有用多媒体。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每次多媒体的使用时间不能太长。
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活经验丰富,抽象思维发展完善,学习能力强,信息一般以文字、视频、声音为主。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逻辑性,通过超级链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与知识、能力相关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高斯定理》的教学,一堂课都用多媒体来展示,利用了语言与画面之间的互补性,并不是“教材的搬家”,而是增加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对多媒体使用的思考
1.多媒体的应用要适时和适用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使用多媒体,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能够用传统媒体讲授清楚的就不要用多媒体,具体用什么媒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如上面介绍的铁屑实验,用投影媒体能完成的就不用多媒体。而磁场的空间分布,用传统媒体不能呈现,用语言和简单的手势难以表达清楚,就利用多媒体来展示。
2.建设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
关于多媒体资源建设一般有两个途径。
一是学校购买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但这种资源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而大多数资源开发者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懂技术,但不懂教学,更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磁场磁感线》,他们很可能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一个课件,如铁屑的演示实验也用多媒体来展示。用多媒体来呈现铁屑的演示实验与学生亲自敲玻璃板看到的演示实验效果是不一样的。多媒体是“做”出来,到底是不是这回事,学生不一定相信。在课堂上学生亲眼看到的实验,学生是百分之百的相信。
二是教师自己制作,这就需要教师懂技术。如《磁场磁感线》、《高斯定理》中的三维动画,不懂3D的应用及美术是做不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懂技术的教师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学校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教育技术中心是联系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桥梁,针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教学中所需要的多媒体资源。这样,一线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
3.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有教学,就应该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是关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一种操作方案。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什么时间用语言讲解,什么时间板书,什么时间用多媒体展示,什么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做到恰如其分,衔接自如。[3]
《磁场 磁感线》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属于学生自己的活动时间较少,还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改动一点,教师提出“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平面吗?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它呢?”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让学生自己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来讲解相应的内容,最后教师播放动画,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样设计以后,就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让学生参与,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让思维发生在学生的脑海里。
但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对相关的网址、网上的内容有所了解,必要时需要教师事先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之后再提供给学生,保证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增强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力争在每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从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应以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洪巧红.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2]戚光宇.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注意事项[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3]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2006,(5).
[4]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