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计算机焦虑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柔性管理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ik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焦虑分析入手,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柔性课程管理的设想,并从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柔性课程管理实现的方法。
  [关键词]柔性管理 计算机焦虑 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程超(1976-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课程教学论、教育技术;张洪菊(1968-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李建英(1982-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助教。(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师资委员会课题“中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课程标准研究”(课题编号:szkt08031)和秦皇岛市科技局课题“企业职工计算机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08-1-9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2-0183-02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始终排在前三位,就业空间一直很旺;另一方面,计算机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却很低。尽管存在职校生源质量下降的客观因素,但不容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如何适应人才需求,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成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的热点话题。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课程改革问题。我国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弹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却造成了忽略学校的资源条件及教师意愿和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沦为一种变革的口号,难以在学校扎根。更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给我国课程管理和实施带来了混乱。
  在中职领域,上海的课程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已经完成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等的开发,“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已在中职学校广泛采用,“以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校企结合”等原则和方法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但与基础教育相同的是,中职教育同样面对着地域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各地区的职业教育不能一个模式,各专业的课程标准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差异性,突出地方和行业的特点,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中发现,弹性管理从本质上仍属于刚性管理,而一般管理的发展都经历了强势推行、刚性管理的阶段,然后达到柔性的管理。当今世界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这种形式,如何更好地帮助中职学校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务。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其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而是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柔性课程标准中,采取“大专业化、小专门化”的课程设置,通过组织的柔性化,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向网络型组织过渡,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过渡,力求最大程度上适应就业市场和生源特点的变化。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焦虑问题分析
  
  计算机焦虑是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所获得消极情绪体验的集中反映,是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在相关教学以及有关不同群体计算机焦虑的调查访谈中均发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焦虑,与职业焦虑、考试焦虑等其他焦虑混合在一起,成为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心理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1.焦虑源之一:计算机职业能力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面临着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中职学生本身就比同龄的普通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焦虑,而现有的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培养方案的不完善使计算机教育受到了“能力和资格”考试的桎梏,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计算机焦虑。
  现有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还是围绕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教学目标,史清敏等人的研究表明: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引起大学生显著的焦虑状态,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指导。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资格考试还是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这种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这固然从一定程度上检测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走向社会时多了张“通行证”,但同时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不少学生在学完这些课程后,仍然无法顺利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和操作应用软件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只会在考试环境中操作,实际操作中竟然不知道文档默认的保存位置,更不知道如何合理地选购电脑,配置适度适用的多媒体计算机。由此,教学目标与工作需求的差异,势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过多挫折,进而加重学生计算机焦虑情绪的体验。
  2.焦虑源之二:计算机自我学习效能感不足。计算机焦虑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与其他学习焦虑不同的是,任何水平的计算机焦虑都会引起对使用计算机的回避。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焦虑情绪集中反映在上机操作和上机考试中,并且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生活中不回避使用计算机但专业学习中回避使用计算机的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其专业学习的问题。
  尽管中职学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群体,但由于我国社会传统意识长期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偏见,这给中职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王志国等的调查中,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高中生,52%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足够信心,厌学情绪普遍。而有研究表明:计算机自我学习效能感是计算机焦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其他课程,由于程序的复杂性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病毒等因素,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上机操作中可能面临着更多问题与挫折,自我学习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就会缺乏足够的自信面对这些问题和挫折,造成对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上机的回避。
  3.焦虑源之三:教学过程中负面情绪的累积。教材选用的不合理、教学手段的滞后,也是造成计算机学习焦虑和操作焦虑的重要诱因。现实情况是,目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仍难做到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造成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很差,学生没兴趣听课。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存在“教师使用课件不合理,不利于教学内容讲解”的问题,计算机课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室集中讲授+机房上机”的形式,学生听的时候被动接受,等到上机操作时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辅导中教师又要重新讲解,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上机焦虑的尴尬现象。
  
  三、中职课程标准柔性管理实现的要点
  
  上述中职学生计算机焦虑问题的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深刻地反映出现有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心理特点、非改不可的现状,更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标准则是课程的核心。美国教师联合会(AFT)的研究报告指出,必须以一种有序的和系统的方式开发标准、课程、测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对学生的支持等要素,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以课程标准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通过有效的产学研信息沟通体系,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柔化课程标准内容和管理模式,使专业设置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变幻,以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柔化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形式,强调“在做中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1.“大专业化、小专门化”,实现课程模块的柔性管理。学校通过完善产学研沟通体系,及时与研究机构和用人单位沟通,获得相关信息,调整并设置好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目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随着职业分类的细化,应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按照“大专业化、小专门化”的组织形式来设计课程模块,按照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划分专业方向,从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个层次设置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实现课程内容的柔性管理。要以能力为基础取代以知识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围绕掌握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项目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中职教师教育和培训,重点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中不仅要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应用各种教育技术,有机整合各个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上述模块中的项目课程可由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或者参考相关教材改写,以更好地适应本校学生情况。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用书则可通过校企结合,根据企业工作实际或精选的工作案例进行编写,力求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变化,适合于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直接经验,为其成功走上工作岗位树立信心。
  3.因课制宜,拓展课堂,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柔性管理。因课制宜,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应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基础课程可沿用传统课堂组织形式;项目课程教学中则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联排的形式进行半天或者一天的集中学习;综合实践课则通过校企结合,打破课堂,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到企业实训或顶岗练习,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总之,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尝试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企业实训,打破传统的毕业证、资格证模式,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训证书相结合,采用学校内部评价(毕业证)和社会评价(职业资格证)、外部评价(企业实训证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实现中职课程标准柔性管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从计算机教学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出发,确立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体系,及时沟通、合理利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学生、教师、就业信息,中职柔性课程标准就能够稳定而不固定,从而既能有效保证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对就业市场变幻快速反应,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程超,张洪菊,童秀英.企业职工计算机焦虑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2).
  [2]程超,裴彩艳,王宇宾.从计算机焦虑谈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
  [3]王志国,史旦旦.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与人本主义的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4).
  [4]王学新.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吉林教育,2008(4).
  [5]林德芳.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6(12).
  [6]程超.中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7]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其他文献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在礼仪教育方面严重不足。本文立足于礼仪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作用,从学校和
依据应用SATWE程序进行结构设计的工作经验,针对“如何求取最大的地震效应”、“楼层封口梁的设定”、“与剪力墙正交的非框架梁的设定”、“两端与剪力墙端柱平交的框架梁的
通过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狗骨式刚性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狗骨式刚性连接的滞回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狗骨式刚性连接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的转角都超过了0.03rad;焊缝强
通过分析普通图像和马赛克图像的特征,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高实时性的马赛克检测方法,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快速检测出画面中的马赛克缺陷。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写入党章,标志着我国治国方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本文阐述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战略.浙江省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全面启动了“新乡村建设运动”,文章把21世纪初期发生在长三角的全面
在有色金属加工中,工艺润滑油中添加剂的含量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采用高氯酸催化乙酸酐乙酰化法可准确测定轧铝油中添加剂的浓度,此方法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速度快,可满足轧机轧制
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对高职高专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树立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
1引言海盐县广播电视台两个频道于2006年起正式启用以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基于leitch视频服务器的方正“无忧”全数字SN(音频加嵌)播控系统,所有节目全部通过视频服务器自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