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训工作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加强培训全过程管理,建立优质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实效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训;实效性;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鲁燕(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汤敏(196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企业培训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46-02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训工作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加强培训全过程管理,建立优质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实效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一些培训项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除了师资力量不足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培训的全过程管理不够精细及力度不足。培训的实效性就是培训的实用效果,如果提供的培训效果不明显,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或者培训的收益存在差距,学员就会失去学习意愿,企业也会降低开展培训的愿望,势必影响到培训中心未来的发展。
一、影响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培训单位要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开发培训项目,做好培训计划与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加强培训效果评估,有效保证培训实效性,但由于一些培训项目前期策划、计划、组织实施、培训方式方法等环节质量不高或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
1.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一些培训项目中出现了学员上课睡觉、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该现象的产生除了学员自身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培训计划不周密或者培训过程中不注意细节。
(1)培训内容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组织者不重视培训需求分析或是没有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在培训前没有与应受训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或是没有充分了解岗位需求,培训的目的、目标不明确,设计的培训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参培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只是为了应付而去参加。如某部门组织开展全员法律知识培训项目,培训组织者在培训前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只是简单请来企业法律顾问为培训师就通知全体员工参加培训。培训时间为2小时,刚开始培训场所座无虚席,培训半小时后离席、睡觉的大有人在,其原因是培训师没有课件只是口述,培训内容空洞,使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充分体现了培训组织者前期的培训项目组织计划不合理,对培训内容没有很好的设计,致使培训变成形式,没有实效性。
(2)培训师没有掌握培训技巧。目前部分培训师是由学历教育转型后担任培训工作的,对培训课程的授课技巧掌握不够,甚至仍是采用对学生教学时的方式方法来面对学员,培训方法比较单调,大多采用传授式的讲课形式,学员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互动性,使学员没有听课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是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培训师应该在培训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培训课程的内容及学员的工作性质和知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策划好授课方式方法。授课时要注意学员的状态,及时调整,真正把学员作为主体,以提高学员掌握程度作为培训目标,而不是教条地完成培训内容。
(3)组织服务工作不到位或不细致。由于培训任务的大幅增加使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及后勤服务工作压力增大,且承办的培训项目性质规格也不同往年,学员来培训,更关注吃住相关的后勤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对每个培训项目都要进行细致地安排,提供及时到位的保障服务,培训项目实施人员要做好每次的培训组织服务工作,如发放资料、摆放桌椅、调试设备、准备茶水及布置现场等;对学员住宿及餐饮服务要尽量周到细致,要转变服务意识,做到一切以学员为主体的服务态度。
2.培训后效果不明显
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让企业看到培训成效,是增强企业培训意愿的直接因素。但培训后与培训前的变化不大,一些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与受训学员需求脱节,肯定会降低企业继续培训的愿望和重视程度。总之要想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就要从培训项目开发、计划、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3.培训成绩高低作用不明显
学员通过辛苦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回到企业还和之前在企业得到的待遇一样,或是培训成绩优秀的学员与成绩一般的学员在企业得到的待遇一样,肯定会影响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近年来,公司培训正逐步加大培训结果与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关联的力度,学员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
二、加强全过程管理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就要从准备、计划、开发、实施、评估、反馈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制定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流程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纠错。应充分重视培训全过程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找对问题、摸清现状、选对方法、做好培训的效果评估及跟踪观察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就要实现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可控、能控、在控,全面改进优化督导及评估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分中心在督导评估方面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评估指标,形成对培训项目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工作机制。
1.完善全过程管理的各项制度条例,制定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
通过修订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条例、评估实施办法或细则、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标准等,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各质量环节进行有效督导,实现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通过“督”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导”促进问题的有效、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提高培训的实施性。
督导人员现场督查时实施挂牌、填写督导日志等,完善各级评估实施办法,实现培训项目监督工作“三化”,即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监督常态化 。 2.构建“三层级”评估管理体系,深化培训效果总结评价
建立“三层级”评估管理标准及管理流程形成标准的管理体系。“三层级”包括:第一层级是培训师及班主任“自我评估。第二层级是培训承办部门或项目组“自我诊断”。第三层级是“督导评价”,一是由培训管理部门对培训项目进行日常督导、评估形成的评价结果,二是由督导委员会或督导专家组对培训项目进行的督导和评价结果。旨在通过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督导、班主任自我评估、培训师自我评估、负责人项目自我诊断、学员学习评估及反应评估等各流程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管理,形成人人重视培训质量,对每个培训项目进行总结梳理,推出亮点,找出问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从“三层级”评估管理运行情况来看,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培训师通过每个项目的总结评价正在提高项目管理及服务能力,评估结果的分析反馈对改进工作、提升培训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初步形成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机制,实现分中心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
围绕“着重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能力提升效果”这条主线,通过调研、总结、试行三个阶段,与分中心质量督导工作进行对接,初步形成对分中心督导工作检查指导的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分中心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
第一阶段,通过现场访问、座谈、交流、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各地州分中心质量管理及督导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主要成果及对质量管理、督导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第二阶段,组成由相关单位培训质量负责人或督导专责组成的质量督导专家组,对调研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找出经验做法,梳理工作标准,制定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评估指标、评估体系与模式、工作标准、督导工作制度等。
第三阶段,依据各项标准制度在各分中心进行培训项目督导、评估工作的试行并跟踪,建立反馈通道,及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形成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机制。
总之,加强培训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关键性细节管理,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必要保障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组织.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上、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关键词:培训;实效性;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鲁燕(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汤敏(196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企业培训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46-02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训工作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加强培训全过程管理,建立优质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实效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一些培训项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除了师资力量不足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培训的全过程管理不够精细及力度不足。培训的实效性就是培训的实用效果,如果提供的培训效果不明显,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或者培训的收益存在差距,学员就会失去学习意愿,企业也会降低开展培训的愿望,势必影响到培训中心未来的发展。
一、影响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培训单位要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开发培训项目,做好培训计划与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加强培训效果评估,有效保证培训实效性,但由于一些培训项目前期策划、计划、组织实施、培训方式方法等环节质量不高或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
1.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一些培训项目中出现了学员上课睡觉、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该现象的产生除了学员自身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培训计划不周密或者培训过程中不注意细节。
(1)培训内容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组织者不重视培训需求分析或是没有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在培训前没有与应受训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或是没有充分了解岗位需求,培训的目的、目标不明确,设计的培训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参培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只是为了应付而去参加。如某部门组织开展全员法律知识培训项目,培训组织者在培训前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只是简单请来企业法律顾问为培训师就通知全体员工参加培训。培训时间为2小时,刚开始培训场所座无虚席,培训半小时后离席、睡觉的大有人在,其原因是培训师没有课件只是口述,培训内容空洞,使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充分体现了培训组织者前期的培训项目组织计划不合理,对培训内容没有很好的设计,致使培训变成形式,没有实效性。
(2)培训师没有掌握培训技巧。目前部分培训师是由学历教育转型后担任培训工作的,对培训课程的授课技巧掌握不够,甚至仍是采用对学生教学时的方式方法来面对学员,培训方法比较单调,大多采用传授式的讲课形式,学员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互动性,使学员没有听课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是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培训师应该在培训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培训课程的内容及学员的工作性质和知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策划好授课方式方法。授课时要注意学员的状态,及时调整,真正把学员作为主体,以提高学员掌握程度作为培训目标,而不是教条地完成培训内容。
(3)组织服务工作不到位或不细致。由于培训任务的大幅增加使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及后勤服务工作压力增大,且承办的培训项目性质规格也不同往年,学员来培训,更关注吃住相关的后勤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对每个培训项目都要进行细致地安排,提供及时到位的保障服务,培训项目实施人员要做好每次的培训组织服务工作,如发放资料、摆放桌椅、调试设备、准备茶水及布置现场等;对学员住宿及餐饮服务要尽量周到细致,要转变服务意识,做到一切以学员为主体的服务态度。
2.培训后效果不明显
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让企业看到培训成效,是增强企业培训意愿的直接因素。但培训后与培训前的变化不大,一些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与受训学员需求脱节,肯定会降低企业继续培训的愿望和重视程度。总之要想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就要从培训项目开发、计划、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3.培训成绩高低作用不明显
学员通过辛苦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回到企业还和之前在企业得到的待遇一样,或是培训成绩优秀的学员与成绩一般的学员在企业得到的待遇一样,肯定会影响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近年来,公司培训正逐步加大培训结果与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关联的力度,学员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
二、加强全过程管理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就要从准备、计划、开发、实施、评估、反馈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制定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流程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纠错。应充分重视培训全过程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找对问题、摸清现状、选对方法、做好培训的效果评估及跟踪观察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就要实现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可控、能控、在控,全面改进优化督导及评估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分中心在督导评估方面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评估指标,形成对培训项目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工作机制。
1.完善全过程管理的各项制度条例,制定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
通过修订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条例、评估实施办法或细则、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标准等,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各质量环节进行有效督导,实现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通过“督”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导”促进问题的有效、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提高培训的实施性。
督导人员现场督查时实施挂牌、填写督导日志等,完善各级评估实施办法,实现培训项目监督工作“三化”,即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监督常态化 。 2.构建“三层级”评估管理体系,深化培训效果总结评价
建立“三层级”评估管理标准及管理流程形成标准的管理体系。“三层级”包括:第一层级是培训师及班主任“自我评估。第二层级是培训承办部门或项目组“自我诊断”。第三层级是“督导评价”,一是由培训管理部门对培训项目进行日常督导、评估形成的评价结果,二是由督导委员会或督导专家组对培训项目进行的督导和评价结果。旨在通过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督导、班主任自我评估、培训师自我评估、负责人项目自我诊断、学员学习评估及反应评估等各流程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管理,形成人人重视培训质量,对每个培训项目进行总结梳理,推出亮点,找出问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从“三层级”评估管理运行情况来看,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培训师通过每个项目的总结评价正在提高项目管理及服务能力,评估结果的分析反馈对改进工作、提升培训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初步形成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机制,实现分中心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
围绕“着重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能力提升效果”这条主线,通过调研、总结、试行三个阶段,与分中心质量督导工作进行对接,初步形成对分中心督导工作检查指导的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分中心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
第一阶段,通过现场访问、座谈、交流、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各地州分中心质量管理及督导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主要成果及对质量管理、督导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第二阶段,组成由相关单位培训质量负责人或督导专责组成的质量督导专家组,对调研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找出经验做法,梳理工作标准,制定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评估指标、评估体系与模式、工作标准、督导工作制度等。
第三阶段,依据各项标准制度在各分中心进行培训项目督导、评估工作的试行并跟踪,建立反馈通道,及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形成分中心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机制。
总之,加强培训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关键性细节管理,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必要保障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组织.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上、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