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许多人从同一个视点去展开对世界的阅读,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丧失了自己阅读世界真相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坚持这样教,那么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在这样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丧失教学的创造生命,学生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失去语文学习的基本兴趣,语文的失真将成为师生的共同痛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作为生命活动本性的真实,回归到其充满生命力的原生态。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顾此失彼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体”中孕育成长的。在时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中,老师们创设情境的手段的确丰富多彩,课件、绘画、音乐、表演、实物直至语言渲染等,都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的考察,就会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些情境几乎都是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情感的熏陶,很少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或者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特殊的葬礼》的教学
  1.朗读课文,思考:赛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
  2.请你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3.请你设计几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然后进行环保广告的交流与评比。
  在以上案例中,教者过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什么用呢?人文性应该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
  反思: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情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方法:
  1.直观地理解词语。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模仿、迁移,直观地理解语言,掌握语文规律,形成语文能力。如《小稻秧脱险记》中“气势汹汹”一词的理解,我们不要让学生机械地理解工具书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当杂草,教师当小稻秧,模仿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杂草会干什么、说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该词的意思。教师继续追问:“杂草讲不讲道理?野蛮不野蛮?杂草让小稻秧说话吗?”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又能够理解“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的意思了。
  2.欣赏文本语言。借助录音、图片等媒体,将课文的语言还原成具体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文本语言的表达技巧。《荷花》中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为何用“冒”而不用“生”或“长”?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冒”是往外透、往上升的意思,然后借助课件,展示一池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动画演示白荷花透过繁茂浓密的荷叶上升的过程,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冒”字使用的精当、传神。
  二、自主感悟中缺失思维训练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有些教师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步入了一些误区。
  案例:《长江之歌》的教学
  师:(出示句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同学们,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生:“走”和“奔”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谈谈看法。
  生:我从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作者把长江当作人来写。
  师:你还从“走”和“奔”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走”字中读出了水流的速度很慢,从“奔”字中读出了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还有吗?(学生沉默)
  师:长江从雪山走来时像个款款而来的少女,是那么的从容;奔向大海时又似千军万马,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齐读)
  反思: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者让学生对文本值得玩味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品味,但遗憾的是,教学过程只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炼词炼句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思维含量,其后果是造成学生不着边际地感悟。教师的这种“无作为”行为,导致课堂上该深化的没有深化,该训练的没有训练,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超越。
  对上述片段,我们不妨作一些调整。第一步:让学生找出紧扣中心、值得咀嚼的“走”和“奔”两个字。第二步:请学生说一说“走”“奔”与“流”的区别。第三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会是什么人、带着什么心情、怎样走来?在脑海里“奔”会是怎样的画面?第四步:教师指导朗读。
  当学生理解不深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采用一些方法,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可以通过比较词语、想象画面,使语言文字具体可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长江“走”来时的从容,“奔”去时的热烈、活力。这样的品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三、“充分”朗读中缺失情感体验
  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也经常听到:“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悲伤的语气”等。这样的读只是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的层面上,读出来的效果总是让人失望。
  案例:《长江之歌》的教学
  师:(出示句子:“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仔细读读这首诗,你从哪里读出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生:我从“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这句话中读出了长江养育了我们。
  师:是呀。(引读“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生:我从“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句话中读出了长江把高山大海连接起来,不让它们分开。
  (教师再次引读“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生:我从……
  (教师再次引读)
  反思:
  上述片段中的朗读,原本应该是一次比一次深情、一次比一次坚定的朗读,却由于教者问得不当,学生启而不发、无动于衷而变得有些刺耳,最后只能让学生声嘶力竭地读,教师也茫然了。为什么优秀教师在课堂上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朗读形式,到我们用的时候却变味了?我认为,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教师身上。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如何,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了多少,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以上片段,教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追问:“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过去是吗?现在是吗?将来呢?对贫穷的民族怎样?对落后的民族又怎样?一次次地扣问,一次次地情感积蓄,最后出示:“你是一位
  的母亲,因为你 。”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升华情感,此时学生再去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在语文课堂已充斥时尚元素的今天,让我们在追求“语文味”的同时,回归朴实、清爽、自然的课堂环境,慎思、笃行,使师生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升华,领略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
其他文献
在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地下水动态对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很敏感,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农田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5年和湖北省荆州市四湖工程
根据广东省水资源特点,在实地调查研究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用水水平及水资源保障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广东省发达社会水资源持续利用情景进行了描述分析,在此基础上
古诗词历史悠久,诗作似浩瀚海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我在课堂的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成语、写话等,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理解语言美、鉴赏语言美,而且还要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学会创造美,从而达到积累丰富语言的最终目的。  一、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古诗的
度量角的大小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往往都是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操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再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