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第四课时,也是这个单元的总结课,带有总结、归纳的性质。
主要内容为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以及深入认识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为了方便学生尽可能更全面更好地了解我国南方民歌,我在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开发与整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闽台本土民歌曲目,学唱闽台童谣《一只鸟仔》,便于上课时展示演唱。
以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中的三个原因:地理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为主要侧重点和线索。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听赏几首代表性南方民歌,学唱几个南方民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南方民歌的美,在此基础上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圆满完成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彩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南方民歌的美,真正喜爱南方民歌。
二、目标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虽是一级达标学校,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平时对民歌知识了解很少,但大部分同学对音乐充满兴趣,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已有一定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具备课堂学习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相对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操作,具有初步的在多媒体教室学习的经验。所以,我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了解闽台本土民歌曲目,学唱闽台童谣《一只鸟仔》。并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观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转变的思想,确立以下教学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多彩民歌的兴趣,开拓视野,用自豪的心态,正确审视并弘扬我国民歌文化,树立本国本土文化价值观。
2.过程和方法: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运用表现(演唱)、聆听、探究、合作、比较等方法学习、理解我国南方民歌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
3.知识与技能:(1)感受、演唱、体验几首南方民歌的片段。(2)认识南方民歌风格特征,认识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三、过程分析:
本堂课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学唱、听赏几首代表性南方民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南方民歌的美,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用自豪的心态,正确审视并弘扬我国民歌文化,树立本国本土音乐文化价值观。
主要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与导入:背景《小河淌水》,范唱《小河淌水》;学生合唱《一只鸟仔》。课前就打开课件,图片是浙江西塘古镇的风景,背景音乐是葫芦丝《小河淌水》,先声夺人,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进入到南国的飘逸,婉转,轻灵当中。
第二部分南国民歌赏析:1.三首民歌,加拓展两首,欣赏、讨论、跟唱、分析。《弥渡山歌》——地理环境;
《对鸟》、《一只鸟仔》——地方方言;《龙船调》、《幸福歌》——社会发展。2.接着再次分别聆听方言和普通话版本的《弥渡山歌》,感受方言的韵律。引到学生本地的方言上,让学生再次哼唱《一只鸟仔》片段,过渡到《对鸟》,同是方言,感受不同地方不同的韵律美。继而从《对鸟》的问答形式说到《猜调》,欣赏一遍,接着让学生两组对唱,再次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南国民歌的印象。3.从对唱说到宋祖英金色维也纳演唱会邀请老外学说《龙船调》念白的小故事,并请学生学说《龙船调》艄公念白的方言部分,并跟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划船律动。
第三部分南国民歌特征分析、南北音乐对比,总结。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评价。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和我校学生情况制定了创设情境法、教师示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法、表现法、讨论法等。教法分析其实也就是本课的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我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浙江,湖北时候,都借助多媒体,边欣赏各地的风景图片,边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衔接到民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每首曲子都适当的介绍背景、渊源、还有歌曲后面的创作故事。学唱时则采用听唱、跟唱的方法,如朗朗上口的《猜调》,让学生听过一遍就可以跟老师对唱。
五、评价分析
这节是南方民歌的鉴赏和多彩的民歌单元的总结课,我侧重放在学生学会几个南方民歌的片段和让学生自己感受南北民歌不同。主次得当,各负其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难做到层次清晰,浑然天成。
最后,评价完做个小结,让学生自己来归纳再次领会南北民歌的特征,和学生一起综述民歌的民族风格,告诉同学民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还有好多地方的民歌我们这一节课没有时间一一提到,大家有时间的话自己可以去听一听,感受一下。热爱本国的文化,本国的音乐,让我们的民歌更好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责任编校:卫风)
本课是人音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第四课时,也是这个单元的总结课,带有总结、归纳的性质。
主要内容为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以及深入认识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为了方便学生尽可能更全面更好地了解我国南方民歌,我在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开发与整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闽台本土民歌曲目,学唱闽台童谣《一只鸟仔》,便于上课时展示演唱。
以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中的三个原因:地理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为主要侧重点和线索。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听赏几首代表性南方民歌,学唱几个南方民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南方民歌的美,在此基础上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圆满完成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彩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南方民歌的美,真正喜爱南方民歌。
二、目标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虽是一级达标学校,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平时对民歌知识了解很少,但大部分同学对音乐充满兴趣,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已有一定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具备课堂学习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相对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操作,具有初步的在多媒体教室学习的经验。所以,我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了解闽台本土民歌曲目,学唱闽台童谣《一只鸟仔》。并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观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转变的思想,确立以下教学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多彩民歌的兴趣,开拓视野,用自豪的心态,正确审视并弘扬我国民歌文化,树立本国本土文化价值观。
2.过程和方法: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运用表现(演唱)、聆听、探究、合作、比较等方法学习、理解我国南方民歌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
3.知识与技能:(1)感受、演唱、体验几首南方民歌的片段。(2)认识南方民歌风格特征,认识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三、过程分析:
本堂课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学唱、听赏几首代表性南方民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南方民歌的美,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用自豪的心态,正确审视并弘扬我国民歌文化,树立本国本土音乐文化价值观。
主要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与导入:背景《小河淌水》,范唱《小河淌水》;学生合唱《一只鸟仔》。课前就打开课件,图片是浙江西塘古镇的风景,背景音乐是葫芦丝《小河淌水》,先声夺人,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进入到南国的飘逸,婉转,轻灵当中。
第二部分南国民歌赏析:1.三首民歌,加拓展两首,欣赏、讨论、跟唱、分析。《弥渡山歌》——地理环境;
《对鸟》、《一只鸟仔》——地方方言;《龙船调》、《幸福歌》——社会发展。2.接着再次分别聆听方言和普通话版本的《弥渡山歌》,感受方言的韵律。引到学生本地的方言上,让学生再次哼唱《一只鸟仔》片段,过渡到《对鸟》,同是方言,感受不同地方不同的韵律美。继而从《对鸟》的问答形式说到《猜调》,欣赏一遍,接着让学生两组对唱,再次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南国民歌的印象。3.从对唱说到宋祖英金色维也纳演唱会邀请老外学说《龙船调》念白的小故事,并请学生学说《龙船调》艄公念白的方言部分,并跟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划船律动。
第三部分南国民歌特征分析、南北音乐对比,总结。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评价。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和我校学生情况制定了创设情境法、教师示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法、表现法、讨论法等。教法分析其实也就是本课的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我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浙江,湖北时候,都借助多媒体,边欣赏各地的风景图片,边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衔接到民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每首曲子都适当的介绍背景、渊源、还有歌曲后面的创作故事。学唱时则采用听唱、跟唱的方法,如朗朗上口的《猜调》,让学生听过一遍就可以跟老师对唱。
五、评价分析
这节是南方民歌的鉴赏和多彩的民歌单元的总结课,我侧重放在学生学会几个南方民歌的片段和让学生自己感受南北民歌不同。主次得当,各负其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难做到层次清晰,浑然天成。
最后,评价完做个小结,让学生自己来归纳再次领会南北民歌的特征,和学生一起综述民歌的民族风格,告诉同学民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还有好多地方的民歌我们这一节课没有时间一一提到,大家有时间的话自己可以去听一听,感受一下。热爱本国的文化,本国的音乐,让我们的民歌更好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责任编校: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