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互联网正在凭借强大的连接功能重新整合社会资源,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认为,在同步接受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帮助下,只要转变思维方式,从用户入手,传统电视媒体同样能完成自我蜕变,实现自我进化。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用户思维;产品经理化
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滚滚车轮会碾压所有传统行业,之前模式下越有优势的行业或许越会遭遇到更大的挑战与溃败,而“互联网思维”就是这些行业脱离苦海的“神器”。“互联网思维”真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吗?如果是,我们又该如何消化吸收这一灵丹妙药呢?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网站总数达到423万,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有传播渠道已然发生变化,以往的传播格局也自然会被打破。
回望过去的二十年,传统媒体在对新技术的应用上从来都是不吝尝鲜的:办网站、办手机报,移动终端出现之后,又一拥而上做了很多手机客户端。然而,传统媒体把互联网作为手段所进行的一切尝试,从目前来看,收效不大。不管看上去是多么有前瞻性的努力,实际上都呈现出一种使不上劲儿的茫然感。究其原因,我们只是把互联网当作手段在用,却没能掌握它的核心精髓:“互联网思维”。
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简单说,“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敏锐洞察用户需求(对人性的深刻体贴与洞察),极度重视用户体验(从重视渠道到重视用户体验),了解用户、服务用户、引导用户、让用户惊喜、得到用户好评、靠用户传播口碑,以用户带动用户。对于媒体来说,用户就是受众。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就该清楚明白的知道我们的受众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想看什么?关心什么?受众的看法是什么?受众在哪里,传播就要在哪里进行。
当前,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习惯使用互联网,某种意义上,受众已经变成了网民。要服务好新的受众,必然需要“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依然是“内容为王”, 诚然,做好内容是第一位的,但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还需要思考好内容的标准是否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很多在网络上爆红的视频节目,如果从专业视频节目制作的角度看,片子整体制作水准并不出奇,赢得网友喜爱的原因是其选题、风格上独特的审美。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重在“思维”
2012年9月27日,新华社电视台CNC开启“全球电视点播台”(又称CNC6),并牵手美国瑞乐普传媒同步推出全球移动广告运营服务。新华社负责人在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闭幕会”上说:CNC6的开办,是电视媒体发展新兴媒介的有益尝试,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和受众需求,探索个性化、对象化、碎片化服务的新形式。研究受众需求、探索个性化、对象化、碎片化服务,哪一个都是千头万绪,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能够做到极致,CNC6都会在同行业中大放异彩。②然而,两年过去了,CNC6依然处在摸索尝试阶段,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所要求的创新速度相比,这种速度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
让我们对比几档都具有超高人气的当红节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动用40余个机位,100多个工作人员,每期1000多个小时的节目素材,最终只能留下90分钟;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同样是要耗用长时间的拍摄,几百个机位,长时间精致的剪辑制作。而网络视频节目《晓说》《大鹏嘚啵嘚》等,基本就是一个导演,一个技术人员,两台机位。每期节目的时长几乎是录制时长的一半还要多,后期制作时间也只有几天甚至是一天。而这种相对“粗糙”的制作,并不妨碍他们获得数以万计的点击量。不拼人、拼钱、拼大制作的网络视频节目在不声不响的蚕食着视频节目市场。
之所以举前面的例子,是因为相对于真正的实践而言,概念和规律的被发现和被认知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传统媒体人都认识到要用“互联网思维”或者说“用户”思维做媒体、做电视,但在做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互联网”这种手段或者说载体,而没有重视思维。马云曾经坦言,他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他其实还是在按照市场规律做,只是他的创新的做法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这就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像是做媒体做电视要用到互联网思维一样,“中央厨房”、“碎片化服务”、收视终端“全屏化”,这些都不能说自己是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做事。在做的层面上来讲,不管是哪一个方面,只要是做到了极致,得到了受众(用户)的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收益,那么,通俗来讲,你就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建立了自己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在办媒体、在做电视。
三、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就是借力融合做“产品”
怎样算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呢?有人提出要进行“制作团队化”改革,在电视台的内部形成很多竞争的“小团队”,电视台给予这些团队负责人足够多的自主权,管理进一步扁平化,团队像是一个个的“蜂巢”,每一个都能独立发展,即使个别小团队创新失败自动“脱落”也并不影响其他团队的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这样一来,制片人只需要研究怎样把节目做到极致即可。但这种方式对运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的制片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制片人不仅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把传播的效果做到极致,还需要思考传播后如何把收益做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如果将电视节目视为“产品”,制片人就是运用市场规律去争取这个产品收益最大化的“产品经理”。
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每个电视台都能做出《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对这种投入如此之大的节目而言,如果一哄而上,最终大家都没有利润。事实上,随着网友需求的多样化,电视台不一定非得做绝对的“大众化”的产品,可以尝试一些人力、物力投入少,节目制作简单、针对特定群体的“小节目”。 例如,在传统电视节目环节设计时,作为编导,为了保证逻辑顺畅、环节无缝衔接,每期脚本都是挖空心思,可是网络节目的编导并不会太在意这个方面,因为网友的收视习惯往往是快进式、跳跃式观看,衔接做到完美意义不大。电视节目讲究起承转合,网络节目对此并无太高要求。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要么就大制作、拼实力,要么就小制作、拼灵活。现在很多视频网站的微电影之类的节目,有的点击量非常大,但是如果是电视制作团队来做的话,专业度、制作能力都要好于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电视节目的视频制作团队,完全可以做更多更适合网络播出的节目,电视视频也好,网络视频也好,都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制。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连接融合是大方向,视频网站也好、电视台也好、纸质媒体也好,彼此之间的界限和边缘是越来越模糊,不能固步自封,仅仅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是,电视制作团队制作的內容一定要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电视台之所以没能制作出《晓说》这样的节目,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节目不适合放在电视台播出,播了也没人看,但是放在网上,它就能活,就能火。还是那句话,别把自己的播出平台限制在电视的那个大屏上,只要内容和点子好,想好在哪儿播也很重要。
想好在哪儿播必须得说手机终端了,6.2亿这一数字告诉我们,受众就在手机网民那里!但是问题来了,有项调查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平均每个用户大概要下载App客户端23个,但是一周以内至少点开一次的客户端只有7个。③也就是说,很多客户端连一周被点开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跟影响力了。
所以,还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擅长打造节目,就没必要自己打造技术平台,在没有能力和财力做全媒体融合这样的“大事”的前提下,需要学会合作,只要保证制作的节目内容精良,符合哪种传播终端的需求,就和该领域里的优秀团队合作。就像小米手机,雷军的金山公司只打造“小米”这个品牌,并没有建立工厂去生产手机,手机的不同部件的设计、生产等分包给手机生产领域的人做。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专注做内容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有精力快速更新自己的节目内容,给用户带来的永远都是最新鲜的东西。
四、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还得从“用户”着手
(一)这是一个需要极端重视“用户体验”的时代
做电视,还是要做到最基本的三点,首先还是要做好内容,第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超强的用户洞察。如果没有第三点,前两点做得再好,也会被淹没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好节目之中,没有出头之日。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其实也都是在围绕着“用户”二字做文章。纵观现在用“互联网思维”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小米也好、阿里巴巴也罢,他们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极度的重视用户体验。
在极度重视用户体验上,网络媒体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据了解,网络视频《逻辑思维》的选题很多都会征求粉丝的意见,所有互动形式的设计,出发点都是用户的关注点。这样,粉丝才会有黏性,才会从参与感中找到信任感。而就在同时,很多电视同行还没从“我们播什么你们就得看什么”的自傲姿态中清醒过来。在信源直接面对受众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下,传统媒体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不提供方便、快捷的内容,等受众绕开我们直接跟信源亲密接触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二)电视新闻又该怎样注重“用户”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从业者,笔者深切感悟到电视新闻在“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前面说过的娱乐节目、微电影之类不同,电视新闻节目一直自觉地以“舆论引导”为己任,所以很难适应依靠“用户体验”去做节目的逻辑。另外还不得不承认,目前电视新闻,特别是严肃新闻被边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当前,用户下载了各种手机新闻客户端,一旦有重大新闻发生,这些手机新闻客户端能够做到及时推送,而电视新闻却掣肘于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以及线性传播的特点。而最让电视新闻人头疼的是,目前大部分新闻宣传类节目,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关注。不少电视新闻人或许都不同程度地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像是沙漠中的布道者,很多时候都有种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感觉。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制作团队,更加先进的制作手段,更为快速的反应……尽管更为努力,可是,电视新闻的收视份额一直在萎缩,而且这还是指比较受欢迎、已经拥有相对固定收视人群的民生新闻节目。这个时候,我们这些以新闻人自居的电视人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自己执著的理念是否与互联网时代及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相适应呢?用“互联网思维”做新闻,就是要求我们电视新闻人的观念更加贴近这个时代、贴近这个时代的用户(受众)。想要让受众变成我们的“粉丝”,想要引领他们,让他们笃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那么,我们就要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是不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潮头,我们凭什么让用户去跟随、去相信。对受众而言,新闻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闻传递者值不值得信任,如果不值得信任,再好的新闻内容也只能是符号而已。也就是说,新闻人必须要引入用户思维,要跟用户站在一起,为用户发声,除此无它。电视新闻的变革就趁现在吧,就算是带着转型之痛,也必须把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价值观念、古板乏味的语言表达方式、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一起打包丢弃。放低姿态去做,弄清我们的受众是谁,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我们同样可以在我们与受众之间建立一个良性沟通的互动平台。
这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不可避免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互联网最终融入到电视市场,已然是历史的潮流。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针对互联网电视进入电视领域的各种规定,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给传统的电视转型提供了政府红利,给了传统电视人更长的转型时间。要想赢,就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之前实现自我的进化,从而涅槃重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重托,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新华社CNC电视台第六台独创点播台模式快速赢得用户》,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7/c_113711772.htm,2012年11月17日。
③ 汪晓慧:《2015穿越寒冬,纸媒蛮拼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12月18日。
(作者系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用户思维;产品经理化
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滚滚车轮会碾压所有传统行业,之前模式下越有优势的行业或许越会遭遇到更大的挑战与溃败,而“互联网思维”就是这些行业脱离苦海的“神器”。“互联网思维”真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吗?如果是,我们又该如何消化吸收这一灵丹妙药呢?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网站总数达到423万,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有传播渠道已然发生变化,以往的传播格局也自然会被打破。
回望过去的二十年,传统媒体在对新技术的应用上从来都是不吝尝鲜的:办网站、办手机报,移动终端出现之后,又一拥而上做了很多手机客户端。然而,传统媒体把互联网作为手段所进行的一切尝试,从目前来看,收效不大。不管看上去是多么有前瞻性的努力,实际上都呈现出一种使不上劲儿的茫然感。究其原因,我们只是把互联网当作手段在用,却没能掌握它的核心精髓:“互联网思维”。
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简单说,“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敏锐洞察用户需求(对人性的深刻体贴与洞察),极度重视用户体验(从重视渠道到重视用户体验),了解用户、服务用户、引导用户、让用户惊喜、得到用户好评、靠用户传播口碑,以用户带动用户。对于媒体来说,用户就是受众。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就该清楚明白的知道我们的受众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想看什么?关心什么?受众的看法是什么?受众在哪里,传播就要在哪里进行。
当前,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习惯使用互联网,某种意义上,受众已经变成了网民。要服务好新的受众,必然需要“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依然是“内容为王”, 诚然,做好内容是第一位的,但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还需要思考好内容的标准是否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很多在网络上爆红的视频节目,如果从专业视频节目制作的角度看,片子整体制作水准并不出奇,赢得网友喜爱的原因是其选题、风格上独特的审美。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重在“思维”
2012年9月27日,新华社电视台CNC开启“全球电视点播台”(又称CNC6),并牵手美国瑞乐普传媒同步推出全球移动广告运营服务。新华社负责人在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闭幕会”上说:CNC6的开办,是电视媒体发展新兴媒介的有益尝试,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和受众需求,探索个性化、对象化、碎片化服务的新形式。研究受众需求、探索个性化、对象化、碎片化服务,哪一个都是千头万绪,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能够做到极致,CNC6都会在同行业中大放异彩。②然而,两年过去了,CNC6依然处在摸索尝试阶段,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所要求的创新速度相比,这种速度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
让我们对比几档都具有超高人气的当红节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动用40余个机位,100多个工作人员,每期1000多个小时的节目素材,最终只能留下90分钟;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同样是要耗用长时间的拍摄,几百个机位,长时间精致的剪辑制作。而网络视频节目《晓说》《大鹏嘚啵嘚》等,基本就是一个导演,一个技术人员,两台机位。每期节目的时长几乎是录制时长的一半还要多,后期制作时间也只有几天甚至是一天。而这种相对“粗糙”的制作,并不妨碍他们获得数以万计的点击量。不拼人、拼钱、拼大制作的网络视频节目在不声不响的蚕食着视频节目市场。
之所以举前面的例子,是因为相对于真正的实践而言,概念和规律的被发现和被认知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传统媒体人都认识到要用“互联网思维”或者说“用户”思维做媒体、做电视,但在做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互联网”这种手段或者说载体,而没有重视思维。马云曾经坦言,他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他其实还是在按照市场规律做,只是他的创新的做法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这就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像是做媒体做电视要用到互联网思维一样,“中央厨房”、“碎片化服务”、收视终端“全屏化”,这些都不能说自己是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做事。在做的层面上来讲,不管是哪一个方面,只要是做到了极致,得到了受众(用户)的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收益,那么,通俗来讲,你就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建立了自己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在办媒体、在做电视。
三、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就是借力融合做“产品”
怎样算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节目呢?有人提出要进行“制作团队化”改革,在电视台的内部形成很多竞争的“小团队”,电视台给予这些团队负责人足够多的自主权,管理进一步扁平化,团队像是一个个的“蜂巢”,每一个都能独立发展,即使个别小团队创新失败自动“脱落”也并不影响其他团队的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这样一来,制片人只需要研究怎样把节目做到极致即可。但这种方式对运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的制片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制片人不仅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把传播的效果做到极致,还需要思考传播后如何把收益做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如果将电视节目视为“产品”,制片人就是运用市场规律去争取这个产品收益最大化的“产品经理”。
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每个电视台都能做出《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对这种投入如此之大的节目而言,如果一哄而上,最终大家都没有利润。事实上,随着网友需求的多样化,电视台不一定非得做绝对的“大众化”的产品,可以尝试一些人力、物力投入少,节目制作简单、针对特定群体的“小节目”。 例如,在传统电视节目环节设计时,作为编导,为了保证逻辑顺畅、环节无缝衔接,每期脚本都是挖空心思,可是网络节目的编导并不会太在意这个方面,因为网友的收视习惯往往是快进式、跳跃式观看,衔接做到完美意义不大。电视节目讲究起承转合,网络节目对此并无太高要求。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要么就大制作、拼实力,要么就小制作、拼灵活。现在很多视频网站的微电影之类的节目,有的点击量非常大,但是如果是电视制作团队来做的话,专业度、制作能力都要好于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电视节目的视频制作团队,完全可以做更多更适合网络播出的节目,电视视频也好,网络视频也好,都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制。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连接融合是大方向,视频网站也好、电视台也好、纸质媒体也好,彼此之间的界限和边缘是越来越模糊,不能固步自封,仅仅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是,电视制作团队制作的內容一定要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电视台之所以没能制作出《晓说》这样的节目,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节目不适合放在电视台播出,播了也没人看,但是放在网上,它就能活,就能火。还是那句话,别把自己的播出平台限制在电视的那个大屏上,只要内容和点子好,想好在哪儿播也很重要。
想好在哪儿播必须得说手机终端了,6.2亿这一数字告诉我们,受众就在手机网民那里!但是问题来了,有项调查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平均每个用户大概要下载App客户端23个,但是一周以内至少点开一次的客户端只有7个。③也就是说,很多客户端连一周被点开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跟影响力了。
所以,还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擅长打造节目,就没必要自己打造技术平台,在没有能力和财力做全媒体融合这样的“大事”的前提下,需要学会合作,只要保证制作的节目内容精良,符合哪种传播终端的需求,就和该领域里的优秀团队合作。就像小米手机,雷军的金山公司只打造“小米”这个品牌,并没有建立工厂去生产手机,手机的不同部件的设计、生产等分包给手机生产领域的人做。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专注做内容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有精力快速更新自己的节目内容,给用户带来的永远都是最新鲜的东西。
四、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还得从“用户”着手
(一)这是一个需要极端重视“用户体验”的时代
做电视,还是要做到最基本的三点,首先还是要做好内容,第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超强的用户洞察。如果没有第三点,前两点做得再好,也会被淹没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好节目之中,没有出头之日。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其实也都是在围绕着“用户”二字做文章。纵观现在用“互联网思维”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小米也好、阿里巴巴也罢,他们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极度的重视用户体验。
在极度重视用户体验上,网络媒体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据了解,网络视频《逻辑思维》的选题很多都会征求粉丝的意见,所有互动形式的设计,出发点都是用户的关注点。这样,粉丝才会有黏性,才会从参与感中找到信任感。而就在同时,很多电视同行还没从“我们播什么你们就得看什么”的自傲姿态中清醒过来。在信源直接面对受众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下,传统媒体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不提供方便、快捷的内容,等受众绕开我们直接跟信源亲密接触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二)电视新闻又该怎样注重“用户”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从业者,笔者深切感悟到电视新闻在“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前面说过的娱乐节目、微电影之类不同,电视新闻节目一直自觉地以“舆论引导”为己任,所以很难适应依靠“用户体验”去做节目的逻辑。另外还不得不承认,目前电视新闻,特别是严肃新闻被边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当前,用户下载了各种手机新闻客户端,一旦有重大新闻发生,这些手机新闻客户端能够做到及时推送,而电视新闻却掣肘于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以及线性传播的特点。而最让电视新闻人头疼的是,目前大部分新闻宣传类节目,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关注。不少电视新闻人或许都不同程度地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像是沙漠中的布道者,很多时候都有种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感觉。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制作团队,更加先进的制作手段,更为快速的反应……尽管更为努力,可是,电视新闻的收视份额一直在萎缩,而且这还是指比较受欢迎、已经拥有相对固定收视人群的民生新闻节目。这个时候,我们这些以新闻人自居的电视人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自己执著的理念是否与互联网时代及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相适应呢?用“互联网思维”做新闻,就是要求我们电视新闻人的观念更加贴近这个时代、贴近这个时代的用户(受众)。想要让受众变成我们的“粉丝”,想要引领他们,让他们笃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那么,我们就要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是不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潮头,我们凭什么让用户去跟随、去相信。对受众而言,新闻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闻传递者值不值得信任,如果不值得信任,再好的新闻内容也只能是符号而已。也就是说,新闻人必须要引入用户思维,要跟用户站在一起,为用户发声,除此无它。电视新闻的变革就趁现在吧,就算是带着转型之痛,也必须把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价值观念、古板乏味的语言表达方式、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一起打包丢弃。放低姿态去做,弄清我们的受众是谁,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我们同样可以在我们与受众之间建立一个良性沟通的互动平台。
这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不可避免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互联网最终融入到电视市场,已然是历史的潮流。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针对互联网电视进入电视领域的各种规定,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给传统的电视转型提供了政府红利,给了传统电视人更长的转型时间。要想赢,就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之前实现自我的进化,从而涅槃重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重托,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新华社CNC电视台第六台独创点播台模式快速赢得用户》,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7/c_113711772.htm,2012年11月17日。
③ 汪晓慧:《2015穿越寒冬,纸媒蛮拼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12月18日。
(作者系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