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在“怕”与“忧”中不断警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毕业,矢志报考中师,阴差阳错,被幼师录取。幼师毕业,却又被分配到小学,有时觉得,命运似乎故意和我开了个玩笑——转眼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知不觉已有14年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有许多害怕:害怕站上讲台,下面的孩子比我小不了几岁,没有小学实习经验不知道该怎样教;害怕板书粉笔字,幼师里没有练过,还记得上课第一天的板书像爬楼梯,一排字斜上去,课后羞得无地自容;害怕质量监控,当时完全以分数排名次,奖金扣不扣是小事,大会上报出低分的班级,无论是谁,脸上都挂不住,自尊心受不了;害怕领导来听课,教材把握准了吗?教法正确吗?学生学有所得吗?课堂氛围好吗?要面面俱到,没有经验和实力是不行的;害怕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万一回答不了,岂不是丢脸下不了台?害怕开家长会,家长们个个比我年纪大,站在那里“开会”,发言没有底气,语气有些发飘,眼神很努力也无法聚焦,心里始终惴惴不安……
  后来我发现,曾经所有的害怕,原来都不是问题。没有经验,可以从别人的课堂、别人的经验中去学习、积累,关键是愿意去悟。板书与范读,这些也不难达到,只要肯努力去练,见效很快。知识也不是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再学习来充实和更新。上课也不是问题,天天在实践,从初上讲台跌跌撞撞地摸索,到熟练地掌控课堂,再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师生情感的和谐共鸣,是一个自我追求的过程。关于分数,开始学会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更立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发展,更多关注孩子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抓上去了,分数自然不会差。至于家长嘛,更不是问题,只要沟通好了,是战友,也是朋友,更是一种合力……
  教学成熟了,经验丰富了,对课堂和班级驾轻就熟了,但是,对教育、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敬畏似乎反而更深了。
  现在,最担心自己习惯于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冲劲,最怕把工作仅仅当做工作,而不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担心自己的眼睛被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所蒙蔽,从而“习以为常”,发现不了事情背后的一些特殊意义;担心棱角逐渐被岁月磨平,心灵被蒙上世故的灰尘,教授孩子们时会少了灵性和感性;担心自己会因为忙碌而忽视了孩子点滴的进步,错过了鼓励和表扬他们的最好时机;担心不能及时发现他们内心深处丰富而又微妙的情感变化,担心……
  从教十多年后,体会并对比自己曾经的“害怕”和如今的“担心”,我想,带给我如许感受的不仅有这份职业特殊的感召性,有自身对工作的责任心,最主要的,还是那些孩子纯真的心灵无时无刻地感化着我。
  当一个孩子一个月只能吃到两三个鸡蛋,却在你生病的时候把仅有的几个鸡蛋送给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孩子哭着打电话给你,说“老师,我是偷偷打电话给你,妈妈说要把我送回老家,不让我读书了,求求你帮帮我”时,你会怎样做?当孩子听到你沙哑的声音后,悄悄把金嗓子喉宝、咽喉药放在你的讲台上,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不同的城市,在农村、海岛、都市的不同学校从教的经历,让我有幸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孩子,不同的孩子都曾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也正因为接触了文化氛围、经济基础、家庭背景都截然不同的孩子,我才真正一步步懂得了教育。
  曾经自以为公正合理地处理过两个孩子的矛盾,结果却很不如意。当校长听了事情的原委和我心中的苦闷,说:“当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委屈和伤害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给我爱’,你把爱先给了他,再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反之,你先对着他大讲道理,他不会接受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其实何止孩子是这样呢,大人有时也是需要站在她的立场先哄劝再讲道理的,这是处理事情的艺术。”她接着说:“告诉你这番话,是因为真正从孩子角度出发,是需要思维的阵痛的,看得出你愿意改变,能够接受阵痛。”
  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要真正做到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问题,真的需要时时提醒自己,遇到具体事情时把自己放到他们的年龄和位置,想一想,对于这样一个年龄的孩子,他的心情怎样?
  正是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突然警醒了。
  点点滴滴,在十多年的成长中,有学校不断的培训学习,有前辈同行的关照教诲,有关键人和关键事的点拨和影响……但是我觉得,一位教师的真正成长和成熟,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自身的觉醒;我们每一个人,接受自己的优点都很容易,而要不断反省不足、承认缺点并去改正却需要极大的勇气,这时候关键在于你还愿不愿承受疼痛,让自己的思维破茧而出。
  东西做得不好可以重做,题做错了,可以擦掉重写;可是唯有人,唯有孩子,教错了是不能回头重新来过的。正因为此,身为教师,我们更应时时有忧患意识,不断警醒吧!
其他文献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为立人之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乳山市金岭中学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创造性地实施了“一”字德育“六项”活动。    一、用一张张字条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金岭中学从关心与呵护学生的心灵出发,组织教师开展了每周递给学生一张小字条活动,实现了
我认识H先生时,临近毕业,正焦头烂额地找工作,而H先生恰好是一家媒体的主考官。我在北京念书,那家公司在家乡。  笔试、面试都在网上进行。问完了专业知识、职业规划、待遇要求等套路,H先生问:“你想要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我答:“工作需要效率,空余時间可以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需要质量,纸要好的,墨要好的,连窗外的那树桂花都要香得浓淡相宜。”就这么认识了,不过我最终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北京。  我和H先
为了向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的数学教师,结合学院的数学教育传统,数学科学学院为师范生制订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方案。通过3年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突出数学专业基础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正确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念,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学院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师教育创
近年来,河南省上蔡县第一高级中学秉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依章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从2001年至今,上蔡一高高考成绩连续八年位居驻马店市第一名,夺取驻马店市高考“八连冠”。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确定为教育研究基地,成为国际合作项目“中英合作学校改进计划项目”研究实验学校;被河南省
教育,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这一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回想起那场由学生们自己举办的结题报告会,我总是难以忘记。难以忘记学生们的认真和执著;难以忘记结题报告会能不能作为学校迎接“三星级”验收时的团队活动而有的争论;难以忘记评估专家看完结题报告会后要带走一本“成果汇编
一位心理聊吧的读者来信讲述了自己好友打算离婚的事。这位读者将好友夫妻之间的爱情形容为“藤缠树”式的爱情,厚重而艰辛的爱让他自卑,也让他愧疚,最终导致了他的逃离。“藤缠树”式的爱情,一个追一个逃  有一对朋友,从大学时代谈恋爱起,女生就彩云追月似的整日跟在男朋友身后。就连周末男友回家的短暂离别,都会让她郁郁寡欢,失落得不行。那个男生是他爸50岁才得来的独子,娇生惯养,又自恃长得有几分英俊,很有点天马
每一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正常的需要欣赏、需要机会、需要成功的需求,他们也有着成为这个社会合格一员或优秀一员的责任,所以学校只有真正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才会办好教育。英国教育强调“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都遵循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设置
在多年的职教工作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入学成绩很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一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一旦考试成绩不及格,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为此,我召开了“你能做到”的主题班会。    一、从游戏开始    游戏一:传递小皮筋  由三组同学进行传递橡皮筋的比赛,每一组找10名同学参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途径的实施一方面在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如何探索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仍是困扰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对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教师通过论坛、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等互联网服务讲述教育教学故事,发表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或者理念的理解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与讨论,直至在虚拟专业共同体中开展合作教研活动。反思,是教师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写作与交流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由于这种反思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因此称之为网络反思。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