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文化伴随着我国文明的发展在逐渐壮大,在现代的高职教育中,传承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培养专注职业、勤奋上进、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符合教育改革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文章就高职院校如何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做简要探讨,为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工匠精神,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了媒体的热搜词,大家对于工匠的关注与讨论也日渐火热,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商品上都印有“中国制造”,这是我们技艺的传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国家力量。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要完成量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差距就是工匠精神——专注、精益、创新。我国文明发展至今,工匠文化的传承有所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挥受到限制,在富业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如何培养新时期工匠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坚力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一、工匠文化的内涵——工匠精神
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在含义上有相同之处,就一般定义而言,文化的范围要比精神更加广阔,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是工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而工匠文化则不止包含了工匠精神在内,还包括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民族风情等因素,文化里所包含的内容不只有精炼,更有取舍与升华,还包含了一代匠人的理想与寄托。就狭义的工匠文化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文化的浓缩与体现。
(一)敬业乐业
工匠精神的首要体现就是敬业乐业,专注手艺。敬,是对职业的慎重与敬重,职业无贵贱之分,对于职业,我们要怀着感恩、自豪的心态,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才会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负责,从而敬业,为职业奉献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工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敬业之心,同时还会带给我们快乐,一种成就的快乐。对于工匠而言,敬业能够取得生活的支持與延续,乐业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感觉不是外在的、被强迫的,是由心而发,出于自身对工作的投入与执着,陶醉于工作,享受于工作。
(二)精益求精
工匠技艺是否精湛决定了工匠的技术水平,也是工匠个人对技艺的理解与运用,工匠技艺的提升来自于经验的积累与改进,对前人的发明创造进行改良优化,不断向着精益求精的方向而努力。精益求精是一种动态的、延续的工匠精神的体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工匠们要更加专注于技艺的熟练与提升,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程序,完成每一道步骤,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新的途径,从而获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这种信念支撑着工匠们的追求与奉献,也体现了工匠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
(三)开拓创新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同样,工匠的传承也需要改变与开拓。自古工匠的师徒传承,首先要向师傅学习技艺的使用,器物的制作,在学习过程中对技术关键、学习心得进行揣摩与思考,并对自己所制作的器物进行反复比较,找出缺点,总结规律,并对下一次制作进行改进,当制作技艺熟练、质量优等时,就要专注于创作,融入自己对于作品的理念与认知,突破前辈的发明创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工匠应具备的品质,符合时代发展建设的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止步于当前的成就,突破自我才是永恒的追求。
二、工匠文化在高职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工匠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我国的工匠文化也是深厚而悠久,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机器制造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部分产品都可以通过流水线来大批量制造,工匠文化逐渐削弱,工匠技艺传承无后,甚至有些已经失传。当前在高职院校宣扬工匠文化,打造工匠型人才,并不是那么顺畅,我们面临着来自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不足以及实践的误区
其一,思想的偏差。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管子》所谓“士农工商”,其地位可见一斑,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工匠代表着吃苦,代表着低一等的职业社会地位,因此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入制造行业,工匠队伍人数锐减,技艺传承出现困难,工匠精神更无力发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在培养工匠精神,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些不足,制约了工匠精神在校园的发扬光大。其二,实践的误区。在工匠人才的教育实践上,我们往往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对工匠精神理解的不足,另一方面来自于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使得工匠精神空有口号,却无法落实,达不到现代社会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工匠精神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可行性、实效性。
(二)社会环境对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与冲击对当前的高职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风气重名、重利、浮躁、拜金,大学生缺乏信仰,很多人追求成功的“捷径”,很少有人愿意安心下来,踏踏实实做事,工匠精神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行事原则,脚踏实地、精细工作,某些学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要想扭转这种态势,社会环境的净化与积极导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高职院校打造高素质工匠人才的路径
(一)把工匠人才培养写入学校章程
《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实现制造强国为战略发展目标,着重于制造业的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打造新时期智能、高端、绿色的制造业,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传承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阵地,高职院校是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高职院校要秉持工匠精神为治学目标和价值导向,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制定完善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写入学校章程,从意识上确立起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将工匠精神贯彻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重心、精心、细心打造高职院校工匠人才。 (二)将工匠人才培育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实践课程,这些都是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工匠精神与课程体系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技能,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魅力,学习工匠精神的精髓,形成专业教育与精神培养共同作用的内在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比如在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爱岗敬业、专注负责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教育、产教结合,深度挖掘现代社会师徒制的有效实现路径,选择一些德艺双馨的师傅来给学生传道授业,做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发挥领袖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教育力量,引导学生端正从业态度,积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工匠”。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重技艺,更重人文,匠人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情操。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融合与统一。没有高尚的品格与情操,就不能端正职业态度,专注技能提升,无法获得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也无法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初心、净心,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因此,高职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学生内涵,净化学生内心,使之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抵御不良诱惑,坚守、专注、热爱本职工作,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职业归属感。在此,学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投入,提高课程质量,另外还要开展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从而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加强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是传承、宣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首先,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工匠精神氛围。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究其涵义,就此,学校应当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培训,让学生明白何为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建设的积极推动意义,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所在,讲解我国名匠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的自豪与光荣,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度;其次,就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相应的竞赛、表演,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機会,建立学生的自信自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坚定信念,为更好地打造自己的职业与未来而努力;最后,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与责任感。我国处在飞速发展的建设时期,祖国的强盛需要我们高职学生的投入与支持,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新时代的工匠人才是这场战斗的中流砥柱,而我们高职学生就是工匠人才最大的储备资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书写祖国建设最华丽的篇章!
作者简介:邵锟(1979-),男,湖南汨罗人,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关键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工匠精神,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了媒体的热搜词,大家对于工匠的关注与讨论也日渐火热,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商品上都印有“中国制造”,这是我们技艺的传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国家力量。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要完成量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差距就是工匠精神——专注、精益、创新。我国文明发展至今,工匠文化的传承有所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挥受到限制,在富业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如何培养新时期工匠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坚力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一、工匠文化的内涵——工匠精神
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在含义上有相同之处,就一般定义而言,文化的范围要比精神更加广阔,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是工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而工匠文化则不止包含了工匠精神在内,还包括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民族风情等因素,文化里所包含的内容不只有精炼,更有取舍与升华,还包含了一代匠人的理想与寄托。就狭义的工匠文化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文化的浓缩与体现。
(一)敬业乐业
工匠精神的首要体现就是敬业乐业,专注手艺。敬,是对职业的慎重与敬重,职业无贵贱之分,对于职业,我们要怀着感恩、自豪的心态,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才会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负责,从而敬业,为职业奉献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工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敬业之心,同时还会带给我们快乐,一种成就的快乐。对于工匠而言,敬业能够取得生活的支持與延续,乐业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感觉不是外在的、被强迫的,是由心而发,出于自身对工作的投入与执着,陶醉于工作,享受于工作。
(二)精益求精
工匠技艺是否精湛决定了工匠的技术水平,也是工匠个人对技艺的理解与运用,工匠技艺的提升来自于经验的积累与改进,对前人的发明创造进行改良优化,不断向着精益求精的方向而努力。精益求精是一种动态的、延续的工匠精神的体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工匠们要更加专注于技艺的熟练与提升,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程序,完成每一道步骤,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新的途径,从而获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这种信念支撑着工匠们的追求与奉献,也体现了工匠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
(三)开拓创新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同样,工匠的传承也需要改变与开拓。自古工匠的师徒传承,首先要向师傅学习技艺的使用,器物的制作,在学习过程中对技术关键、学习心得进行揣摩与思考,并对自己所制作的器物进行反复比较,找出缺点,总结规律,并对下一次制作进行改进,当制作技艺熟练、质量优等时,就要专注于创作,融入自己对于作品的理念与认知,突破前辈的发明创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工匠应具备的品质,符合时代发展建设的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止步于当前的成就,突破自我才是永恒的追求。
二、工匠文化在高职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工匠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我国的工匠文化也是深厚而悠久,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机器制造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部分产品都可以通过流水线来大批量制造,工匠文化逐渐削弱,工匠技艺传承无后,甚至有些已经失传。当前在高职院校宣扬工匠文化,打造工匠型人才,并不是那么顺畅,我们面临着来自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不足以及实践的误区
其一,思想的偏差。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管子》所谓“士农工商”,其地位可见一斑,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工匠代表着吃苦,代表着低一等的职业社会地位,因此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入制造行业,工匠队伍人数锐减,技艺传承出现困难,工匠精神更无力发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在培养工匠精神,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些不足,制约了工匠精神在校园的发扬光大。其二,实践的误区。在工匠人才的教育实践上,我们往往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对工匠精神理解的不足,另一方面来自于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使得工匠精神空有口号,却无法落实,达不到现代社会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工匠精神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可行性、实效性。
(二)社会环境对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与冲击对当前的高职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风气重名、重利、浮躁、拜金,大学生缺乏信仰,很多人追求成功的“捷径”,很少有人愿意安心下来,踏踏实实做事,工匠精神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行事原则,脚踏实地、精细工作,某些学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要想扭转这种态势,社会环境的净化与积极导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高职院校打造高素质工匠人才的路径
(一)把工匠人才培养写入学校章程
《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实现制造强国为战略发展目标,着重于制造业的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打造新时期智能、高端、绿色的制造业,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传承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阵地,高职院校是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高职院校要秉持工匠精神为治学目标和价值导向,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制定完善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写入学校章程,从意识上确立起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将工匠精神贯彻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重心、精心、细心打造高职院校工匠人才。 (二)将工匠人才培育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实践课程,这些都是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工匠精神与课程体系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技能,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魅力,学习工匠精神的精髓,形成专业教育与精神培养共同作用的内在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比如在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爱岗敬业、专注负责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教育、产教结合,深度挖掘现代社会师徒制的有效实现路径,选择一些德艺双馨的师傅来给学生传道授业,做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发挥领袖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教育力量,引导学生端正从业态度,积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工匠”。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重技艺,更重人文,匠人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情操。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融合与统一。没有高尚的品格与情操,就不能端正职业态度,专注技能提升,无法获得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也无法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初心、净心,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因此,高职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学生内涵,净化学生内心,使之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抵御不良诱惑,坚守、专注、热爱本职工作,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职业归属感。在此,学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投入,提高课程质量,另外还要开展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从而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加强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是传承、宣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首先,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工匠精神氛围。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究其涵义,就此,学校应当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培训,让学生明白何为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建设的积极推动意义,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所在,讲解我国名匠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的自豪与光荣,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度;其次,就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相应的竞赛、表演,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機会,建立学生的自信自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坚定信念,为更好地打造自己的职业与未来而努力;最后,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与责任感。我国处在飞速发展的建设时期,祖国的强盛需要我们高职学生的投入与支持,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新时代的工匠人才是这场战斗的中流砥柱,而我们高职学生就是工匠人才最大的储备资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书写祖国建设最华丽的篇章!
作者简介:邵锟(1979-),男,湖南汨罗人,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