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挖掘, 合理利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21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课程资源层出不穷,物理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好各种资源,使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接触物理、学习物理,使得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知识接受与能力培养并行。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 多媒体辅助 物理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认识物理规律,学生才会学得深刻,学得有兴趣。生活中的物理教学素材,诸如饮水机、遥控器、节水龙头、微波炉、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此外,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优秀的教学课例。各种课程资源如果应用恰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强视听效果,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变原有课堂形式单一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应用不当,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冲淡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关注,影响学生消化吸收。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挖掘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一、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中的物理知识层出不穷。“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现代物理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存在,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必然,也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1.巧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和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因此,物理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校内的课程资源,而且应关注校外的物理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在校外的课程资源中,家庭课程资源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丰富,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家庭课程资源中,家庭物品天天与学生见面,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将教学与家庭物品挂上钩,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如:电水壶是常见的家庭用品,电水壶上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都可以用到它:三孔插座(家庭安全用电)、壶嘴和壶身一样高(连通器原理)、手柄较宽(压强)、电水壶烧水(电流的热效应)、手柄用塑料做(热、电的不良导体)、烧水时壶嘴上方冒“白汽”(液化)等。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物理的核心是探究。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为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庭中的现象进行相关的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如:热水瓶的瓶塞为什么蹦出来?寒冷的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腌菜缸里的水为什么没有结冰?座便器为什么能自动进水断水?这些生活现象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究。
  2.善用自然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熟悉的自然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能激起兴趣的联系实际的物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视角审视自然现象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界中的雾、露、霜的形成,早霞、晚霞的颜色成因,2008年1月份的特大雪灾中雪、冰挂的形成,路面上冰块的清除方法;2008年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中地震的形成与人员的救治都涉及到物理知识,为物理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走进自然界,认真观察、思考、联想,也能给物理教学带来活力、生机。
  3.活用科技领域中的课程资源。
  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物理学的研究就不会有蒸汽机的发明,就不会有今天的工业电气化和现代的无线电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微型计算机、激光、核能、纳米科学和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神舟”飞船就不会升空。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领域中的课程资源。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点火、发射、变轨到着陆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有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力的相互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新能源,物态变化,简单运动的计算,压强,声现象,月球表面的引力大小,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神七”中的物理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强,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将课本上一些插图制成动画片,如“滑轮”一节,利用Flash动画展示胖子能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而瘦子却被重物拉起的生动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探究新知。
  2.联系生活,创设物理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途径,利用录像、VCD片段和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教师将生活中学生没看过的或者没仔细观察过的一些设备、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探究解决“有关滑动变阻器类型问题”时先将生活中变阻器的应用,如广播控制台、录音机音量调节过程,调光灯的调节效果,电子型吊扇调速开关调速过程,连同电动自行车的调速过程等制作成视频文件,再配上富有启发性的解说:“……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受滑动变阻器使用方式的启发,制造了使用非常方便的电动自行车控制器,相信同学们将来也一定会有类似的发明创造……”这样就能把学生朦胧的生活经验透明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微机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这些天体和微观粒子我们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在教学中会出现困难,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不可捉摸。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天体缩小到我们的视野内,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模拟放大,在计算机屏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一幅幅物理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造卫星在其轨道上,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学生对于这个情景没有生活体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学生能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的速度快慢情况,让学生感受自己是跳出地球看现象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理解这一物理过程并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还有很多物理过程的发生、变化是在瞬间或者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不可能有足够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信息技术可以模拟这些物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能根据需要展示这些物理过程发生、发展,随时能进行调控。如用Flash设计日食和月食的虚拟实验,可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直观、实验和亲身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老师用多媒体代替实验。只用多媒体展示的实验现象,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它既削弱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想象、理解的过程,当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活动时,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思维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面积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多物理老师几乎都从实验引路,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大气的压强”时,为显示大气的压强,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覆盖在杯口上,用手按住硬纸片,将杯子倒过来,松手后,纸片不掉下来,水也不流出。“覆杯”实验的演示,能使学生在惊叹之余,把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
  2.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分组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尽量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
  3.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对课本中的小实验、小制作也要重视,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应用的器材都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但作用很大,除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所以对于课本上的小实验老师都要留给学生做,并跟上检查。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布置一些小制作,如,讲光的初步知识时,布置学生做小孔成像、潜望镜;讲完电磁继电器后,让学生自制电铃;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自制简易天平。通过这些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多种课程资源的优势,既要用好现代化教学资源,又不能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写”的技能训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言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综合体现,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如何在Main task课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策略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激发兴趣,激起写作欲望  写是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相当多的学生怕写,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写
摘 要: 阅读的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一般阅读分成四步来教学,即预习、学习、复习与练习。其中学习这一点是关键,通过背景介绍、阅读理解等手段达成教学目的。新教材就要有新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也就要力求用新的能够尽量适应新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四步阅读教学法 《牛津初中英语》 “阅读”板块    《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在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不是以课为单位,而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河北农业大学足球选修课学生膝部损伤的原因、场合、症状、种类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了一些造成损伤的原因,以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损伤机率降低至最低程度。   关键词: 河北农业大学足球选修课 膝部损伤原因 预防措施    1.前言  足球是人们公认的世界第一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更是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足球运动中,常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事件,其中尤其以膝部损伤最为突出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有的课,隽永味浓,深入浅出,点拨有法,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讲者声情并茂,妙语连珠,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听者如沐春风,陶醉其中,意犹未尽,不觉时间在流逝。有的课,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和撞击,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讲者有气无力,慢条斯理;听者昏昏欲睡,索然寡味,度“课”如年,巴不得早点下课。可见,同样是45分钟,由于教者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给听者在时间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英语在当今世界多么重要。在语言的所有基础技能中,听力是最难的。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不仅是学生,而且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是要讨论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不足和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一种畅谈式的听力教学方法。  关键词: 英语听力 情景听力教学法 不足 解决方法    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语听力就像是灰姑娘的魔法(David Nunan,1999
一、案例描述  在这学期刚开学的前几周,我校的几位老师去了一个中学参观并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一节初一数学课中的提问环节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则案例有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A先让学生自读题目,当学生读完题目后,开始通过提问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讨论题目。教师A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热情很高,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这时教师A就开始有“重点”地针对不同问题的难度叫不同的学生来
摘 要: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虚拟学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追本溯源,虚拟学校构建的理念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虚拟学校两种基本模式——校外模式和校内模式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虚拟学校与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在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教育模式、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  关键词: 虚拟学校 学习网络理论 教育形式 英特网    在过去的一个
摘 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咏水仙》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其所体现出的意境,阐述了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自然观以及它的美学特色,从而得出结论:这首诗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其所形成的唯美意境。  关键词: 《咏水仙》 浪漫主义诗歌 和谐与唯美 意境    一、导言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1843年荣膺“桂冠诗人”,与柯尔律治、
摘 要: 本文作者把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特点有机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以恰当的音乐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化、情趣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感、习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音乐 整合    在知识经济到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源
摘要: 英语听力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技能水平的首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前提。听力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素材的理解感悟来明白文章的大意,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与素材相关的练习。英语听力教学能够反映出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英语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技能水平。本文就英语听力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语言综合运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