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是一些农村仍然不得不面对加快脱贫的严峻现实,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农民增收面临的阻力
山西省静乐县地处汾河中下游的黄土丘陵区。从自然条件看,河川地带条件较好:村庄规模大,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土地平坦,经济收入较高,可惜地势狭长、分散,总面积小;山区条件差:村子小,村庄多,人口稀疏,交通小便,土地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收入低,虽然总面积大,却是开发治理的难点所在。总体来看,自然条件不佳。近年来,各乡镇借助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紧紧围绕调产方略,退耕还林、养畜种草,扶贫移民,科学种田,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但多数乡镇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客观困难状况由来已久,在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等主观方面落实不力,给农民增收造成诸多阻力,这些阻力突出表现为:
1、农业靠天吃饭,经不起自然灾害考验。
1996年至1998年,全县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又适逢三年风调雨顺,1998年部分乡镇实现了稳定脱贫。可是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大早,又遭大面积蝗灾,除河川水浇地收入看好外,大部分旱地、坡梁地基本绝收,农民收入迅速回落。不要说增收,就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低。
多数乡村都以纯农业经济为主,截至目前,不少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积蓄很少,生活困难,生产投入乏力,仍然是—种贫穷的小农格局。以岔上地区为例,有7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坐落在交通不便、缺水、少医、断电的偏远山沟,丰年刚能解决温饱,根本没有剩余,扩大再生产能力为零。
3、农产品原始、初级、品质差、成本高、种类多、产量少、规模小、无产业,商品化能力弱。
尽管近年来,响应上级号召调整种植业结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种植结构看,仍然是样样都有、样样都少,除汾河川相对集中地种一些优质、高效作物外,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老一套,“眉毛胡子一把抓”,种类多、规模小、品种差、户户雷同,人为提高了种植成本,一年下来,收入甚微。段家寨乡的制种玉米、优种西瓜发展较快,但规模小、覆盖面小,形不成产业;养殖业星星点点、零零散散,既没有养殖大户,更没有品牌效应,而且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强调的是,品种缺乏改良,是农业经济效益低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市场看好的农产品价格很高,比如玉米、大豆,是国家七大农产品之一,而我们种的玉米,大豆,品质与国内、国际市场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根本卖不到预期的价格,所以有些上地的产出是一种低效经营甚至是赔本经营。
4、农民缺文化、少技术、思维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懒、赖等愚昧思想严重。
1998年,一些乡政府利用以丁代赈资金购回——批“中单二号”玉米、“三道眉”葵花、东北脱毒马铃薯等优种和地膜、化肥、铺膜机,号召全乡村民无偿种植,但是村民的响应却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农民怕冒险,不敢种;有的农民嫌费工,不愿种;有的农民在行政干预下,勉强种了一部分;还有的农民领回种子不种;更有一部分农民是将拌有柴油的葵花种子几次淘洗,炒熟食用!秋收了,种了“中单二号”玉米的农民,大部分亩产超过1000斤,而未种优种的地块产量很低。
5、农村干部缺乏服务观念,政府部门配合不力,没有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
广大农村干部包括乡政府的干部,整体上缺乏服务农民的观念,身子沉不下去,经常浮在上面,满足时迎来送往,表面性工作做得多,实际服务“三农”的工作做得少,有的干部对其所包的村甚至一年都难得走一遭;县里涉农部门每年也是硬性的任务跑一跑,没有真正发挥服务职能,致使农产品的生产、加上、流通、贸易从计划到实行普遍缺乏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大多农户处于一种孤立、分散、无序、失范的经营状态。
开拓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面临的阻力不容忽视。 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视现实,抓住机遇,转化劣势,发挥优势,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早奔小康。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区域分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其一,汾河川要立足河川之地利,发挥区位优势,恢复东西干渠的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同时优化农产品结构,坚持“传统种植优种化,特色种植规模化,规模种植产业化”思路,形成“村有专业,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重点要抓好三大特色种植产业:一是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产业;二是以西瓜大棚为主的瓜菜产业;三是以大豆、谷子为上的小杂粮产业。其二,丘陵山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通路通电、保障吃水的基础上,保持水上,退耕还林,立草为业,以牧为主,沟滩耕种,农林牧协调发展:一是发展以脱毒品种为主的马铃薯产业;二是发展以肉羊、肉牛为主的畜产品产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形成一种“河川建基地,产业举龙头”、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2、解放思想,打破陈腐保守的传统观念,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
科技是推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要建立健全乡村农科网络,借助近年来和省、市科研单位联手的机遇,专业培训、田间讲解、科技包村、定期蹲点,茶余饭后、不拘一格,多方指导、广泛学习,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乡乡有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示范户、园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普及。通过事实的强大说服力,教育农民早日克服陋习,摆脱怪圈,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全面走上科技发展之路。
3、加大扶贫移民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农民下山,才能富裕。2004年,在五家庄搞了扶贫移民开发,整体搬迁山区两个村、零星搬迁山区七个村,迁出农民62户、410口人。一年多来,这些移民户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移民开发不仅使山区农民获得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从而明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减轻了广大山区的生态负荷,减少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执行阻力,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环境意义。以后应继续引深移民开发,使更多山庄窝铺的贫困户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同时,要帮助农民便利地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还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流通、消化剩余劳动力,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农村增收致富。
4、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进程。
日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占有很大的比重。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全国500强中位居榜首,而我们民营经济的规模小得不值一提。我们要正视现实,虚心学习,积极鼓励农民、农村兴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做到政策扶持、环境优化、人才重视,信贷优惠,信息通畅,销售开放,大力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5、加强农村服务管理,推进农村服务全程化进程。
针对广大农村干部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浮于表面的现状,应出台全体村民对干部年终民意测评制度,对包村干部和本村干部一年来的服务实绩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存人干部档案,作为逐年以至任期内外提拔、晋级的依据,并且以此为据每年体现经济和行政双重奖惩;县里涉农部门也实行干部包村并纳入上述测评、奖惩序列。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责任到人,发挥好服务职能,使农业生产从春种到秋收、从加工到流通都纳入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流程。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让我们为此竭诚尽智,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中共静乐县委党校讲师)
农民增收面临的阻力
山西省静乐县地处汾河中下游的黄土丘陵区。从自然条件看,河川地带条件较好:村庄规模大,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土地平坦,经济收入较高,可惜地势狭长、分散,总面积小;山区条件差:村子小,村庄多,人口稀疏,交通小便,土地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收入低,虽然总面积大,却是开发治理的难点所在。总体来看,自然条件不佳。近年来,各乡镇借助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紧紧围绕调产方略,退耕还林、养畜种草,扶贫移民,科学种田,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但多数乡镇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客观困难状况由来已久,在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等主观方面落实不力,给农民增收造成诸多阻力,这些阻力突出表现为:
1、农业靠天吃饭,经不起自然灾害考验。
1996年至1998年,全县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又适逢三年风调雨顺,1998年部分乡镇实现了稳定脱贫。可是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大早,又遭大面积蝗灾,除河川水浇地收入看好外,大部分旱地、坡梁地基本绝收,农民收入迅速回落。不要说增收,就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低。
多数乡村都以纯农业经济为主,截至目前,不少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积蓄很少,生活困难,生产投入乏力,仍然是—种贫穷的小农格局。以岔上地区为例,有7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坐落在交通不便、缺水、少医、断电的偏远山沟,丰年刚能解决温饱,根本没有剩余,扩大再生产能力为零。
3、农产品原始、初级、品质差、成本高、种类多、产量少、规模小、无产业,商品化能力弱。
尽管近年来,响应上级号召调整种植业结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种植结构看,仍然是样样都有、样样都少,除汾河川相对集中地种一些优质、高效作物外,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老一套,“眉毛胡子一把抓”,种类多、规模小、品种差、户户雷同,人为提高了种植成本,一年下来,收入甚微。段家寨乡的制种玉米、优种西瓜发展较快,但规模小、覆盖面小,形不成产业;养殖业星星点点、零零散散,既没有养殖大户,更没有品牌效应,而且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强调的是,品种缺乏改良,是农业经济效益低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市场看好的农产品价格很高,比如玉米、大豆,是国家七大农产品之一,而我们种的玉米,大豆,品质与国内、国际市场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根本卖不到预期的价格,所以有些上地的产出是一种低效经营甚至是赔本经营。
4、农民缺文化、少技术、思维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懒、赖等愚昧思想严重。
1998年,一些乡政府利用以丁代赈资金购回——批“中单二号”玉米、“三道眉”葵花、东北脱毒马铃薯等优种和地膜、化肥、铺膜机,号召全乡村民无偿种植,但是村民的响应却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农民怕冒险,不敢种;有的农民嫌费工,不愿种;有的农民在行政干预下,勉强种了一部分;还有的农民领回种子不种;更有一部分农民是将拌有柴油的葵花种子几次淘洗,炒熟食用!秋收了,种了“中单二号”玉米的农民,大部分亩产超过1000斤,而未种优种的地块产量很低。
5、农村干部缺乏服务观念,政府部门配合不力,没有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
广大农村干部包括乡政府的干部,整体上缺乏服务农民的观念,身子沉不下去,经常浮在上面,满足时迎来送往,表面性工作做得多,实际服务“三农”的工作做得少,有的干部对其所包的村甚至一年都难得走一遭;县里涉农部门每年也是硬性的任务跑一跑,没有真正发挥服务职能,致使农产品的生产、加上、流通、贸易从计划到实行普遍缺乏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大多农户处于一种孤立、分散、无序、失范的经营状态。
开拓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面临的阻力不容忽视。 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视现实,抓住机遇,转化劣势,发挥优势,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早奔小康。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区域分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其一,汾河川要立足河川之地利,发挥区位优势,恢复东西干渠的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同时优化农产品结构,坚持“传统种植优种化,特色种植规模化,规模种植产业化”思路,形成“村有专业,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重点要抓好三大特色种植产业:一是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产业;二是以西瓜大棚为主的瓜菜产业;三是以大豆、谷子为上的小杂粮产业。其二,丘陵山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通路通电、保障吃水的基础上,保持水上,退耕还林,立草为业,以牧为主,沟滩耕种,农林牧协调发展:一是发展以脱毒品种为主的马铃薯产业;二是发展以肉羊、肉牛为主的畜产品产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形成一种“河川建基地,产业举龙头”、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2、解放思想,打破陈腐保守的传统观念,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
科技是推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要建立健全乡村农科网络,借助近年来和省、市科研单位联手的机遇,专业培训、田间讲解、科技包村、定期蹲点,茶余饭后、不拘一格,多方指导、广泛学习,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乡乡有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示范户、园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普及。通过事实的强大说服力,教育农民早日克服陋习,摆脱怪圈,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全面走上科技发展之路。
3、加大扶贫移民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农民下山,才能富裕。2004年,在五家庄搞了扶贫移民开发,整体搬迁山区两个村、零星搬迁山区七个村,迁出农民62户、410口人。一年多来,这些移民户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移民开发不仅使山区农民获得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从而明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减轻了广大山区的生态负荷,减少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执行阻力,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环境意义。以后应继续引深移民开发,使更多山庄窝铺的贫困户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同时,要帮助农民便利地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还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流通、消化剩余劳动力,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农村增收致富。
4、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进程。
日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占有很大的比重。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全国500强中位居榜首,而我们民营经济的规模小得不值一提。我们要正视现实,虚心学习,积极鼓励农民、农村兴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做到政策扶持、环境优化、人才重视,信贷优惠,信息通畅,销售开放,大力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5、加强农村服务管理,推进农村服务全程化进程。
针对广大农村干部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浮于表面的现状,应出台全体村民对干部年终民意测评制度,对包村干部和本村干部一年来的服务实绩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存人干部档案,作为逐年以至任期内外提拔、晋级的依据,并且以此为据每年体现经济和行政双重奖惩;县里涉农部门也实行干部包村并纳入上述测评、奖惩序列。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责任到人,发挥好服务职能,使农业生产从春种到秋收、从加工到流通都纳入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流程。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让我们为此竭诚尽智,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中共静乐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