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选择、主观认知和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

来源 :人口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在运用PSM和工具变量法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分析了居住社区选择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正规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发现居住在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和单位房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显著高于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而老城区旧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居住社区选择并非完全直接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而是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应鼓励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加快非正规社区的改造;多方位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同时还应保障流动人口的合理购房.
其他文献
主观年龄体现了个体对年龄和衰老过程的自我感受,主观年龄的年轻化倾向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识.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生命历程、健康状况两个维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