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而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致使许多孩子在情感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笔者贯彻《指南》精神,结合实例分析,分别从观察、倾听,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支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关爱,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指南;情感需求;有效关注
在大多数成人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个错觉,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烦恼和不安,有情感需求。研究资料表明:只有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普遍现象:教师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致使许多孩子在情感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的情感需要
(一)被爱的需要
案例1:老师不喜欢我
田田是个文静的孩子,平时安分守己,默默无闻。小班下学期的一天早上,妈妈抱着田田来到班级,田田不停地摆动着身体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不喜欢幼儿园。”吴老师有点儿纳闷,田田今天怎么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呀?这时,妈妈悄悄地对吴老师说:“这几天田田回家总跟我们说,老师不喜欢她,喜欢班上的豆豆、妞妞、乐乐等小朋友。我们问她原因。她说老师喜欢抱抱她们,摸摸她们的头,可是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她。”
分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举动,都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平时,班上总有个别小朋友特别招人喜爱,老师可能出于偏爱,往往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目光、赞扬、拥抱等。对于像田田这样安分守己、默默无闻的孩子,往往不能以优秀的表现博得老师的青睐。老师这种无意识的举动,给一些同样需要“被爱”,但得不到老师这种“特殊待遇”的孩子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他们觉得老师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会觉得委屈、苦闷,从而产生不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二)归属集体的需要
案例2:小朋友不跟我玩
欢欢是个有主见的孩子,组织、表达能力较强,老师总喜欢让她担任“小老师”角色。一天早上,欢欢妈妈告诉王老师:“我家欢欢这几天总是愁眉苦脸的,说小朋友都不和她玩。”“你家欢欢挺能干的呀,平时总喜欢当小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呢,怎么会说小朋友不和她玩呢?”妈妈的话引起了王老师的关注。经过几天的观察,王老师发现,欢欢和小朋友玩游戏时总喜欢发号施令,有时甚至凶巴巴的,其他小朋友只好乖乖地听她的,导致户外活动的时候,一些小朋友对她敬而远之。
分析: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由于欢欢独立能力强,使她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合作,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相反,她总是以发号施令者自居,让其他孩子都听她的,且态度凶巴巴的,使得其他孩子对她产生了畏惧感,户外活动时对她敬而远之。失去玩伴的欢欢,感到了孤独。
(三)被重视的需要
案例3:迎春花有几个花瓣
在一次认识迎春花的科学活动课上,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迎春花的实物,让幼儿数一数迎春花有几个花瓣。当小朋友数出来是四个花瓣后,老师顺势归纳:“原来,迎春花有四个花瓣。”这时,乐乐小朋友突然发表不同意见:“不对,不对,迎春花还有六个花瓣的。”老师不置可否地说:“迎春花就是四个花瓣,刚才我们小朋友都数了一遍呢,小朋友说对不对?”于是小朋友齐声附和老师:“对!”说完,老师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可乐乐却哭了起来:“我在书上看到的,迎春花就是有六个花瓣的……”
分析:其实乐乐没有记错,迎春花也有六个花瓣的,这个知识连老师都不知道。作为老师,没有及时给乐乐解释的机会,而是武断地下了结论,使得乐乐在老师、小朋友的反驳声中感到孤立无援。由于老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幼儿的回答不置可否、简单应付,无疑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二、有效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忽视孩子各方面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了孩子消极情绪的产生。而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们发现身心状况的第二个目标:“幼儿的情绪安定愉快”已摆在了显要位置。可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在幼儿园成长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察、倾听,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案例1、案例2中,老师都是通过家长反映的方式了解到孩子不高兴的原因,不免显得有些被动。其实,孩子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孩子的情感流露,了解他们的心态和真情实感,给予孩子适时的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如果教师察觉到异常,还可以及早做进一步的沟通。《指南》在“情绪安定愉快”这一目标中也建议:“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如在案例2中,当教师关注到孩子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小朋友都对她避而远之,觉得很苦闷时,可以及时地进行疏导。请孩子在平时帮助同伴解决困难,鼓励她以友善的态度主动找朋友一起游戏,让她们轮流做“小老师”等,让孩子体验与同伴平等相处的快乐,同时也增进其他孩子对她的信赖感,从而建立友谊。
《指南》还建议:“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自己分享他人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情绪,教师可以创设“悄悄话屋”。由于“悄悄话屋”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由、隐秘的私人空间,幼儿愿意把自己不好意思当众说的话,在“悄悄话屋”里敞开心扉对老师、小朋友、玩具说,于是“悄悄话屋”成为幼儿倾诉心声的秘密场所。这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友情,而且能让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给予及时、有效地回应。另外,教师也可以开辟“心情墙”,通过“心情墙”了解孩子当天的心情后,利用一日活动时间,对心情不好的孩子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绪,调整不良心态。
(二)理解、支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等良好学习品质。”在案例3中,由于教师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以及对幼儿自尊心的忽视和不尊重,武断地下了结论,简单应付,错失了了解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的机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在听完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后,应给予理解、支持,及时表扬乐乐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能提出和老师、小朋友不一样的观点,并请孩子谈一谈他是怎么知道迎春花还有六个花瓣的,还可以请孩子找实物或图片和大家共同探讨,或者开展画一画迎春花等延续活动。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能激发小朋友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因此,不论幼儿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应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支持幼儿,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的满足。
(三)尊重、关爱,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对教师普遍存在一种依恋情感,同时,他们正处于“他律”阶段,事事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因此,幼儿十分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心境。正如案例1中,文静乖巧、默默无闻的田田总是得不到老师的抚摸、拥抱,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指南》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取得小小的进步或成功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做孩子最好的帮手;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要用真诚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总之,3~6岁孩子的个性尚处于发展期,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在一日生活、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尽可能地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调动幼儿的健康情绪,让每一个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P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关键词] 指南;情感需求;有效关注
在大多数成人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个错觉,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烦恼和不安,有情感需求。研究资料表明:只有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普遍现象:教师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致使许多孩子在情感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的情感需要
(一)被爱的需要
案例1:老师不喜欢我
田田是个文静的孩子,平时安分守己,默默无闻。小班下学期的一天早上,妈妈抱着田田来到班级,田田不停地摆动着身体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不喜欢幼儿园。”吴老师有点儿纳闷,田田今天怎么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呀?这时,妈妈悄悄地对吴老师说:“这几天田田回家总跟我们说,老师不喜欢她,喜欢班上的豆豆、妞妞、乐乐等小朋友。我们问她原因。她说老师喜欢抱抱她们,摸摸她们的头,可是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她。”
分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举动,都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平时,班上总有个别小朋友特别招人喜爱,老师可能出于偏爱,往往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目光、赞扬、拥抱等。对于像田田这样安分守己、默默无闻的孩子,往往不能以优秀的表现博得老师的青睐。老师这种无意识的举动,给一些同样需要“被爱”,但得不到老师这种“特殊待遇”的孩子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他们觉得老师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会觉得委屈、苦闷,从而产生不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二)归属集体的需要
案例2:小朋友不跟我玩
欢欢是个有主见的孩子,组织、表达能力较强,老师总喜欢让她担任“小老师”角色。一天早上,欢欢妈妈告诉王老师:“我家欢欢这几天总是愁眉苦脸的,说小朋友都不和她玩。”“你家欢欢挺能干的呀,平时总喜欢当小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呢,怎么会说小朋友不和她玩呢?”妈妈的话引起了王老师的关注。经过几天的观察,王老师发现,欢欢和小朋友玩游戏时总喜欢发号施令,有时甚至凶巴巴的,其他小朋友只好乖乖地听她的,导致户外活动的时候,一些小朋友对她敬而远之。
分析: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由于欢欢独立能力强,使她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合作,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相反,她总是以发号施令者自居,让其他孩子都听她的,且态度凶巴巴的,使得其他孩子对她产生了畏惧感,户外活动时对她敬而远之。失去玩伴的欢欢,感到了孤独。
(三)被重视的需要
案例3:迎春花有几个花瓣
在一次认识迎春花的科学活动课上,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迎春花的实物,让幼儿数一数迎春花有几个花瓣。当小朋友数出来是四个花瓣后,老师顺势归纳:“原来,迎春花有四个花瓣。”这时,乐乐小朋友突然发表不同意见:“不对,不对,迎春花还有六个花瓣的。”老师不置可否地说:“迎春花就是四个花瓣,刚才我们小朋友都数了一遍呢,小朋友说对不对?”于是小朋友齐声附和老师:“对!”说完,老师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可乐乐却哭了起来:“我在书上看到的,迎春花就是有六个花瓣的……”
分析:其实乐乐没有记错,迎春花也有六个花瓣的,这个知识连老师都不知道。作为老师,没有及时给乐乐解释的机会,而是武断地下了结论,使得乐乐在老师、小朋友的反驳声中感到孤立无援。由于老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幼儿的回答不置可否、简单应付,无疑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二、有效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忽视孩子各方面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了孩子消极情绪的产生。而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们发现身心状况的第二个目标:“幼儿的情绪安定愉快”已摆在了显要位置。可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在幼儿园成长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察、倾听,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案例1、案例2中,老师都是通过家长反映的方式了解到孩子不高兴的原因,不免显得有些被动。其实,孩子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孩子的情感流露,了解他们的心态和真情实感,给予孩子适时的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如果教师察觉到异常,还可以及早做进一步的沟通。《指南》在“情绪安定愉快”这一目标中也建议:“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如在案例2中,当教师关注到孩子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小朋友都对她避而远之,觉得很苦闷时,可以及时地进行疏导。请孩子在平时帮助同伴解决困难,鼓励她以友善的态度主动找朋友一起游戏,让她们轮流做“小老师”等,让孩子体验与同伴平等相处的快乐,同时也增进其他孩子对她的信赖感,从而建立友谊。
《指南》还建议:“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自己分享他人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情绪,教师可以创设“悄悄话屋”。由于“悄悄话屋”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由、隐秘的私人空间,幼儿愿意把自己不好意思当众说的话,在“悄悄话屋”里敞开心扉对老师、小朋友、玩具说,于是“悄悄话屋”成为幼儿倾诉心声的秘密场所。这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友情,而且能让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给予及时、有效地回应。另外,教师也可以开辟“心情墙”,通过“心情墙”了解孩子当天的心情后,利用一日活动时间,对心情不好的孩子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绪,调整不良心态。
(二)理解、支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等良好学习品质。”在案例3中,由于教师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以及对幼儿自尊心的忽视和不尊重,武断地下了结论,简单应付,错失了了解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的机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在听完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后,应给予理解、支持,及时表扬乐乐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能提出和老师、小朋友不一样的观点,并请孩子谈一谈他是怎么知道迎春花还有六个花瓣的,还可以请孩子找实物或图片和大家共同探讨,或者开展画一画迎春花等延续活动。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能激发小朋友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因此,不论幼儿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应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支持幼儿,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的满足。
(三)尊重、关爱,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对教师普遍存在一种依恋情感,同时,他们正处于“他律”阶段,事事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因此,幼儿十分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心境。正如案例1中,文静乖巧、默默无闻的田田总是得不到老师的抚摸、拥抱,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指南》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取得小小的进步或成功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做孩子最好的帮手;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要用真诚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总之,3~6岁孩子的个性尚处于发展期,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在一日生活、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尽可能地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调动幼儿的健康情绪,让每一个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P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