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后工业时代的影响下,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民族音乐该如何保存及发展也成为重大问题。此文在分析阐述民族音乐现状的同时,提出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拥有话语权。
【关键词】话语体系;多元化;民族特色
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后工业时代趋势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多元化、民族化,渐渐地开始进行音乐知识体系的重构,在原有的西方音乐知识体系下反思现有的音乐教育,开始注重本民族语言体系、音乐知识体系的建立。
一、中西方音乐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西方音乐的体系框架是建立在几何逻辑之下的,通过和声、旋律、织体等音乐元素来构成音乐,受音符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演奏者思维方式的萎缩或衰退,过多的注重于音符演奏的准确性,而忽视了音乐内在与人的内心的互动和思考。西方音乐在乎的是审美,审美是人理解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自然之间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欣赏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上的认识、理解与感知。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没有文本记载的,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口传心授,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上,“元气”产生和构成世间万物原始物质,从东汉传播来的佛教,经魏晋南北朝传播扩展起来,“天地之气”“元气论”的说法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品”充斥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中,“品味、品尝、人品”,我们在品味音乐时更多的会掺杂感性的成分在其中,声腔韵味都是我们衡量音乐的标准,这样的音乐是需要通过听、看、闻、感等多重感官来品知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的音乐语言构成上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每个国家或民族应当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二、中西方音乐中的宗教色彩。
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是从人声的歌唱发源起来的,人声是天然存在的,并且各不相同,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子具有不同的魅力,但为什么会在欧洲大地上发展到最辉煌的时刻?这就会涉及到宗教音乐,我们日常因为各种生活条件的限制所能接触到的宗教音乐是少的,但是在西方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宗教声乐。在天主教国家,人们在弥撒的时候要唱弥撒;送别死者时要唱安魂曲;在新教国家,教堂每周的礼拜都有音乐相伴,例如众赞歌和康塔塔,节日当中更是如此。从基督教诞生开始,音乐的发展就与宗教音乐密切相关,不断发展,推动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宗教音乐最初是主调音乐,没有和声,没有对位,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后来慢慢出现伴奏和复调音乐,也就是不只有一个声部在歌唱,出现了立体形式的音乐,色彩感更加丰富,到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巴洛克以后,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逐渐融合,渐渐形成一个整体。之后的每个时期的发展,作曲家们也是会有安魂曲、感恩赞这样类型的作品形式出现,都与自己的信仰有关。中国音乐的发展大多是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的,皇帝对于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所出土的乐器来看,在中国秦朝是就有现在所谓的管弦乐队。中国音乐是“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并存,“五四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音乐文化思潮,是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西方。“传统音乐”因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运动的趋势下无法生存,所以戏曲音乐和丝竹乐渐渐退出了社会的主流地位,成为了“民间音乐”。这样的音乐在发展时多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政府统治繁荣昌盛时人们的娱乐休闲需要就会比较多,音乐发展就会比较繁荣,而在动乱战争时期人民迫于生存的压力,就会对音乐的发展转为忽视,中国音乐的宗教性则较为弱化。
三、中国音乐正处于一个“过渡期”。
在西方音乐体系的长期影响下,中国的音乐家们已经渐渐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中,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展现具有“中国化”的音乐,而不是在西方音乐的框架下创作所谓的“中国音乐”,这就像“香蕉人”一样。同样,在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很多人会反驳这样的观点,当然我们不是说排斥西方音乐,我们是要尊重音乐的差异性,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两者的存在是不相矛盾的,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在尊重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精髓和前沿的同时,发展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多口传心授,与很多东方音乐的传授方式是相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初的教授与传播上就要改变方式。重视民间艺人,或者将民间艺人带入课堂,运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民族音乐。音乐的传承需要从小做起,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应加大对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教育。现在大多数人会将西方古典音乐视为高雅音乐,而我们的民间音乐就会被看做是世俗音乐,对于像“大规模生产的”流行音乐也会抱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信奉。当然,我们不可能统一人们的思想或者审美意象,只是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后现代思维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坚决反对任何试图将自我意识或文化强加于别人的行为,现在生活不仅仅是单一性、普遍性和封闭性,而是向多元文化世界迈进。在现代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当一位激发者,而不是规划者,注重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魅力,多元的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韦恩·鲍曼著.黄琼瑶等译[J].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3]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M].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
[4]夏基松.简明现代西方哲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甘阳.古今中西之争[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王旭,女(1989.01),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话语体系;多元化;民族特色
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后工业时代趋势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多元化、民族化,渐渐地开始进行音乐知识体系的重构,在原有的西方音乐知识体系下反思现有的音乐教育,开始注重本民族语言体系、音乐知识体系的建立。
一、中西方音乐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西方音乐的体系框架是建立在几何逻辑之下的,通过和声、旋律、织体等音乐元素来构成音乐,受音符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演奏者思维方式的萎缩或衰退,过多的注重于音符演奏的准确性,而忽视了音乐内在与人的内心的互动和思考。西方音乐在乎的是审美,审美是人理解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自然之间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欣赏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上的认识、理解与感知。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没有文本记载的,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口传心授,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上,“元气”产生和构成世间万物原始物质,从东汉传播来的佛教,经魏晋南北朝传播扩展起来,“天地之气”“元气论”的说法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品”充斥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中,“品味、品尝、人品”,我们在品味音乐时更多的会掺杂感性的成分在其中,声腔韵味都是我们衡量音乐的标准,这样的音乐是需要通过听、看、闻、感等多重感官来品知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的音乐语言构成上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每个国家或民族应当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二、中西方音乐中的宗教色彩。
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是从人声的歌唱发源起来的,人声是天然存在的,并且各不相同,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子具有不同的魅力,但为什么会在欧洲大地上发展到最辉煌的时刻?这就会涉及到宗教音乐,我们日常因为各种生活条件的限制所能接触到的宗教音乐是少的,但是在西方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宗教声乐。在天主教国家,人们在弥撒的时候要唱弥撒;送别死者时要唱安魂曲;在新教国家,教堂每周的礼拜都有音乐相伴,例如众赞歌和康塔塔,节日当中更是如此。从基督教诞生开始,音乐的发展就与宗教音乐密切相关,不断发展,推动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宗教音乐最初是主调音乐,没有和声,没有对位,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后来慢慢出现伴奏和复调音乐,也就是不只有一个声部在歌唱,出现了立体形式的音乐,色彩感更加丰富,到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巴洛克以后,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逐渐融合,渐渐形成一个整体。之后的每个时期的发展,作曲家们也是会有安魂曲、感恩赞这样类型的作品形式出现,都与自己的信仰有关。中国音乐的发展大多是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的,皇帝对于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所出土的乐器来看,在中国秦朝是就有现在所谓的管弦乐队。中国音乐是“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并存,“五四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音乐文化思潮,是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西方。“传统音乐”因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运动的趋势下无法生存,所以戏曲音乐和丝竹乐渐渐退出了社会的主流地位,成为了“民间音乐”。这样的音乐在发展时多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政府统治繁荣昌盛时人们的娱乐休闲需要就会比较多,音乐发展就会比较繁荣,而在动乱战争时期人民迫于生存的压力,就会对音乐的发展转为忽视,中国音乐的宗教性则较为弱化。
三、中国音乐正处于一个“过渡期”。
在西方音乐体系的长期影响下,中国的音乐家们已经渐渐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中,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展现具有“中国化”的音乐,而不是在西方音乐的框架下创作所谓的“中国音乐”,这就像“香蕉人”一样。同样,在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很多人会反驳这样的观点,当然我们不是说排斥西方音乐,我们是要尊重音乐的差异性,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两者的存在是不相矛盾的,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在尊重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精髓和前沿的同时,发展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多口传心授,与很多东方音乐的传授方式是相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初的教授与传播上就要改变方式。重视民间艺人,或者将民间艺人带入课堂,运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民族音乐。音乐的传承需要从小做起,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应加大对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教育。现在大多数人会将西方古典音乐视为高雅音乐,而我们的民间音乐就会被看做是世俗音乐,对于像“大规模生产的”流行音乐也会抱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信奉。当然,我们不可能统一人们的思想或者审美意象,只是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后现代思维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坚决反对任何试图将自我意识或文化强加于别人的行为,现在生活不仅仅是单一性、普遍性和封闭性,而是向多元文化世界迈进。在现代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当一位激发者,而不是规划者,注重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魅力,多元的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韦恩·鲍曼著.黄琼瑶等译[J].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3]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M].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
[4]夏基松.简明现代西方哲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甘阳.古今中西之争[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王旭,女(1989.01),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