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辟邪”习俗浅谈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5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劳动致富,追求现代生活。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习俗仍然顽强地流行于民间,人们在新世纪里仍然自觉不自觉的传承着祖先流传下来的种种风俗习惯,例如节庆、婚丧、生育、宗教信仰等。虽然某些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殡葬实行火化、婚礼中增加一场西洋仪式等,但是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基本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在进行民俗文化调查中,仍然可以看到种种古老色彩的民俗活动,接触到诸多民俗文物。
  贴对联是现今最为盛行的一种风俗习惯。用汉字书写的对联,又称门联、楹联、门贴,是随处可见的民俗物品。岁除日用红纸写联语贴于门上谓之春联,不但年节贴对联,红白喜事、新居落成、乔迁之喜等都要贴对联。当今它的功能似乎有所延伸,变成以表示喜庆为主。其实它的本来预期功能还是以避邪为主,这从它的起源就看得很清楚,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一向认为桃木可以辟邪,所以就在大门上左右各挂一片桃木板,在上面上钟馗之类的神像或写上“有令在此,诸恶远避”之类的符咒。后来就在桃木片上写上联语,内容多为吉语佳言。据说五代后蜀国主孟旭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第一幅春联。后世以纸代替桃木。从宋代起,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已十分普遍,但宋时还是称“桃符”。王安石在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日》诗里就说“爆竹一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明代开始就通称为春联了。
  门神也源于桃符。古代多在桃木片上绘神像,如钟馗等,挂于门上即为门神。后来一般在宫庙等处的大门绘上尉迟恭、秦叔宝等人物像。有的地方则在宅门上贴上写有“神荼”“郁垒”这二神名字的红纸,一如门联。正如《白毛女》中喜儿所唱“门神贴上门,大鬼小鬼进不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神,尽管形式、内容有所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吓阻恶鬼凶神,辟邪禳灾,以求吉利平安。
  风狮爷就是狮子,石头刻制、陶瓷烧制,乃至水泥雕塑的都有,闽南语地区称“风狮爷”。狮子是外来动物,不是我国土产。但是用狮子造像来镇邪驱鬼,在我国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东汉以后,就有石刻或铁铸狮子立于野外;六朝墓葬中随葬有用玉石、陶瓷制作的狮子或狮子纹画像砖;這些是古人用于压胜镇邪的神兽。在文物考古上,这些狮子类的遗物一般多被称为“辟邪”。以兽中之王狮子作为辟邪之物,近现代城乡各地十分常见。山上的坟墓前有石狮子或三合土塑的狮子;在祠堂、宫庙、寺院乃至大宅门前及机关单位、企业公司门前往往都有一对石狮子,其目的,一是讲排场,摆阔气;二是张扬声势,驱邪镇凶,以求平安。在农村很多古老大厝屋脊中央一般都安置一尊陶制狮子(或老虎),就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阖家平安吉利。早期的狮子造像多做四足站立或四足曲卧状,而宋元以来的狮子多作蹲坐状,前腿站立,且多为一对,母狮还带一小狮。这是民俗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
  “石敢当”过去城乡都可以看到,随着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城里已不多见此物了。“石敢当”一般置于丁字路口或屋后巷口等交通要冲处。不但古代就有,现今各地还有。《继古丛编》说:“吴民庐舍,遇街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已镇之”。《八闽通志》载:“庆历四年,秘书丞张维出宰莆田,在新县中堂,其基太高,不与他室等,治之使平,得石铭长五尺,阔亦如之。验之无刊镂痕,及墨迹焉。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并石符二枚具存”。在福州于山天君殿东侧碑廊,保存有一块“石敢当”碑,高0.8米,宽0.53米,上部横刻“石敢当”三大字,下直刻“奉佛弟子林进晖时绍兴载命工砌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这可能是我省发现并保存至今年代最古老的“石敢当”了。“石敢当”即“此石无敌,当辟邪恶”的意思。福州一带的“石敢当”一般为长方形,多直嵌与冲街墙面裙肩上,碑面多竖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等文字,有的在碑额上加刻一“八卦”纹或“太极”纹,一般无落款。古人对石头极崇拜。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属于石器时代,人类正是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才走到青铜器、铁器时代。石头在大自然里无处不在,古人认为石有灵气,可以镇邪,于是就有了石人、敖包、石敢当等出现。加上“泰山”二字则源于古人对五岳之首岱宗泰山的崇拜。历史上封禅泰山的皇帝就有几十位,秦始皇在泰山刻石以颂秦德,泰山的石头就显的法力更大,所以“石敢当”加上“泰山”二字就顺理成章了。
  竹筛或竹簸箕、镜子、剪刀和尺子,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日常用品。但是巫术却赋予它们的组合以驱邪避瘟的功能。鞭炮,福州一带称为炮仗,是现今城乡最普遍使用的节庆用品。火药出现后,人们就用纸为外壳制成点火引爆的炮仗,并编成一串串如长鞭,可以连响。所以放鞭炮不但是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更是为了惊吓百鬼,驱邪禳灾。
  此外,我国从晋代开始,在较高等级的建筑如宫殿、寺庙等屋脊两端一般都安置鱼龙形脊饰——鸱吻。宋李诫《营造法式》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也就是说鸱吻是象征性的防火灵物,在古人心中具有避凶灭火消灾的功用。
  以上这些常见的民间辟邪习俗,在一般人看来很神秘。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根本不相信这些唯心主义的鬼把戏。此类习俗当起源于远古“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古代人类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很低下,对大自然及社会上的灾祸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世界,万物都有灵魂,一切天灾人祸都是凶神恶煞所为。于是,在巫术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又有了灵物崇拜的观念,狮子等就成为能够辟邪禳灾的灵物,且代代相承,成为流传千年的俚俗陋习。现代人类多数并不相信这些所谓灵物有辟邪的神力。但是,人们固有的追求和谐、平安、康宁、吉利的良好愿望和从众心理,所以这种灵物崇拜的民俗文化仍然会流传于世。这类“灵物”是旧社会唯心主义愚昧无知的产物,去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过去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是研究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我们应该加紧调查、征集。
  作者简介:周惠俤(1972.06.09-),男,闽侯闽都民俗园管理服务中心。本科,群众文化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从音乐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仪式音乐的能指和所指意义,是建构仪式音历史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梯玛巫祀仪式活动中营造的神秘肃然的音响环境,象征着土家族民众既敬畏又崇拜的自然、图腾、祖先、以及向王天子所具有的神秘色彩。整个梯玛仪式音乐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而且还体现了土家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携巫政一体的社会形态。因此,透过音乐符号学中的能指信息,窥探出仪式音乐意指过程中的历史功能方面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消化内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消化内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加剧.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或本国某一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优化配置.发达国家
本篇文章主要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育对他们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站在他们的人生观的发展、心理的发展等方面的探究,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对
中美双方拥有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rn过去四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在总体保持稳定基础上取得重要积极进展.双方高层和各级别交往对话密切有效,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推进
【摘要】搞好系级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从“过程方法”入手,针对目前高职教育质量与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系级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运用过程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以期对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 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1 引言  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得
阐明萃取精馏溶剂加盐如何提高相对挥发度。根据定标粒子理论基本方程的建立过程 ,导出了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盐效应常数与加盐前后无限稀释相对挥发度之间的关系。对分离非极性
文章基于会话合作原则讨论了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微信辅助教学,其中合作原则包括四条相应的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其中微信辅助汉语教学有以下现状;数量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的姨父朱汉雄在武汉工作了15年.他曾长期担任武汉市公安局副局长,又兼任着湖北省、武汉市两边的警卫处处长和省、市两边的外事办公室、接待处、交际处一大
高校图书馆要想赶上时代的浪潮,在高等院校里获得知识形象和学习课堂的认可,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职能:由以提供资料为主的服务走向以提供教育为主,缩小服务职能,扩大教育职能,把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