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之万分纠结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wz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人生的第一份职业特别重要,一定要慎重选择。对于即将毕业踏上职场的我来说,找工作无疑成了大四一年生活的中心。每天我都在忙着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口试等等,看似充实紧张的求职之旅,中间却夹杂着诸多无奈。从工作地点,到工作内容,最后是户口问题,我大半年都没有过上一天舒畅日子,几乎每天都是在选择、在取舍、在纠结。
  万分纠结之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投简历前,首先要确定在哪个城市工作。一个本科生在北上广一线大城市工作,不仅工作累,生活成本高,工资少得可怜,还要忍受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竞争激烈等各种压力,可是去二线三线城市,又觉得不甘心。就这样,工作还没有找呢,我就先纠结起来了。
  就在这时,苏州广电总台向我抛来了橄榄枝。对于这个机会,就业指导老师告诉我,对任何人来说,选择都只有最合适的,没有最正确的,何不先尝试一下呢?想想也是,而且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然软硬件都不错,我便很快收拾完行囊来到了苏州。
  周一上午10点,我到台里报道,刚安排好了岗位和指导老师,领导就过来问这里有谁会摄像。我刚到单位,自然想表现得积极一点,便主动请缨。领导朝我微微一笑:“不错,刚来就可以上手拍摄。我们12点午新闻要播这条消息,抓紧时间。”我拿出手机一看,此时已经上午11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个小时内我要完成拍摄、采访、写稿、配音、剪辑等等工作,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坐在旁边的刘姐看我懵掉的样子,解释说:“我们这里经常是这样,临时任务特别多,等你习惯了就好了,赶紧去做吧。”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样刺激的生活还是蛮适合年轻人的,有挑战不是挺好吗?我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足以让我崩溃。
  第二天,我又兴冲冲地跟着指导老师出去拍新闻,拍摄主题是菜价上涨了。结果我们只是来到菜市场象征性地询问一下商家,扫两个空镜,对几个小贩简单采访了两句就结束了。那条新闻在电视上播了两分钟,翻来覆去只说了一个意思:由于这两天下雨,小贩调高了菜价,平均上涨了2毛钱。
  第三天,我负责的新闻是停车场出现了一块电子屏幕,用以显示还有多少空车位;第四天的新闻是幼儿园孩子上课;第五天的新闻是青少年宫活动;第六天的新闻是下水井盖遗失……且不说这些新闻价值有多大,光是拍摄过程,就让我哭笑不得。每次到了采访地点,都是随便扫两个空镜头,然后让采访者按我们准备好的答案回答问题,最后拍出来齐活。
  一个礼拜,我感觉自己一点都没有做新闻的样子。想当年我在北京诸如人民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做实习生时,虽然每天只有几十块的实习补贴,但却是真真正正在做新闻,每做一篇报道,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活状态。我心里真是又苦闷又纠结,台里的师哥告诉我:“地方台就是这样,因为受众只是当地的市民,就只会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不高,能完成任务就好了。”听完师哥的话,我突然强烈地感觉到,这里其实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对于我这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子,实在不应该将大好青春浪费在这里。小城市虽然生活安逸,但它会让人丧失斗志,这种一眼便可以看到一辈子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想通了这些,我毅然背起行囊回了北京。即使在北京的日子会很难,我想,起码我没有愧对青春!此外,我也明白了,事前的各种纠结根本没有必要,想要证明哪里适合自己,去亲自实践一下,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万分纠结之这份工作等不等
  确定了要留在北京,纠结的事情又纷至沓来。接下来这段日子最让我纠结的,是喜欢的工作看起来遥遥无期,不怎么喜欢的工作又催着我去签OFFER,这又该怎么抉择呢?
  事情是这样的:2014年10月份,我在网上看到著名编剧于正老师正在招聘助理,便赶紧报名投简历。我为人乐观开朗,善于与人交际,心想这是个适合我的工作,一定要珍惜并得到它。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面试邀请。经过认真的准备,我穿上西装,打好领带,激动地奔赴面试地点,面试时每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个字而被面试官讨厌嫌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面试官对我很是满意,我心里的石头才总算落了地。
  在回家等工作通知的那段时间里,好几天晚上我都激动地睡不着觉,满心幻想跟着于正老师到横店拍戏,去参加红毯秀,帮着于正老师宣传新戏,与一帮大明星一起喝下午茶……说不定还能向于正老师讨个小角色,过一把演戏的瘾呢。想想就心动,怎么能睡得着觉呢?
  盼望着盼望着,每天都看手机八百遍,希望接到可以去上班的通知,但是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个礼拜过去了……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就在我打算放弃的时候,于正老师的电话来了,约我下周二去公司详谈工作内容和待遇。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就在离我们约定见面日期的前一天,于正老师突然临时飞美国领奖去了,面谈暂时取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继续等着了,于是我备受煎熬纠结的日子又开始了。
  好不容易一天天倒数着等到于正老师回国,可接下来他又忙得抽不出身。与此同时,我面试的别的工作单位却纷纷来电话,有催我实习的,有催我签约的。这段时间里的纠结,更是让我痛苦不堪,又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担心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反倒失去了到手的鸭子。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决断,只好任凭现状一天天干耗着。
  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于正老师的回复:“现在不便做出工作安排,我们也不想耽误了你,你自己定夺安排后面的事项吧。” 此时我已经为这个工作耗了2个多月,简直欲哭无泪。当我终于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准备选择别的单位时,才发现其中有好几个offer都已经过期了。这可能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味道,但我还是觉得很值,至少我永远不会遗憾,因为没有耐心等待而与喜欢的工作失之交臂。
  万分纠结之北京户口要不要
  对于非北京生源来说,找工作时还有一大纠结,那就是北京户口。许多公司坐落在寸土寸金的CBD核心区,能提供不错的工作职位和福利待遇,唯独解决不了的就是户口。要知道在北京,拥有户口对于买房买车,甚至将来结婚生小孩的影响都太大了,但有些能解决户口的单位,不是工资很低,就是工作内容我根本不感兴趣。所以要不要北京户口,成了我找工作的终极纠结。
  思来想去,我决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先拿到户口,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做铺垫。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又踏上了新一轮的找工作征程,转投那些可以解决户口的公司。一不小心,还真让我得到了一个offer,那就是中国移动,大国企啊。当然,找这份工作也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先是笔试,再是群面,然后单面,最后终面,过五关斩六将,我一路杀了出来。当时我那个开心劲就不用多说了,除了“战争”胜利的成就感之外,更得到了一个超级“战利品”——北京户口。
  我是怎么确认我可以拿到北京户口的呢?首先是中国移动在招聘通知里说的:非京籍应届毕业生解决北京户口;再次是和我一起面试的小伙伴都这么告诉我的;当然,给我吃下定心丸的是面试官也亲口跟我这么说了,应届毕业生解决北京户口。有了这三重保险,我终于踏实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我去中国移动公司准备签约事项的那天。人力资源的同事在上面答疑解惑,为确保安全,我再次站起来询问户口一事,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我想这下肯定万无一失了,心里美滋滋的。可我还没有高兴完三秒钟,身边的一个女生又追问了一句:“解决户口时本科生和研究生没有区别吧?”
  这时候,人力资源的同事才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不给本科生解决户口,只给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解决。”话音刚落,我犹如五雷轰顶,半天没缓过神来。天哪,原来他们一直说的应届毕业生,根本就不包括本科生啊,这不是坑爹吗?
  我总算体会到了从云端摔落地狱的感觉,前后不到三秒钟,那心情,简直就是180度逆转大翻盘啊。可怜的本科生啊,终究还是空欢喜了一场。那么纠结的问题又来了,这个约还签不签呢?此时秋季招聘已经结束,在2015年3月的春招上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实在是没谱。虽然犹豫再三,但一想到之前的经历,我还是咬咬牙把约签了,也只好遗憾地朝北京户口挥手说拜拜了!
  找工作的事情总算是尘埃落定,现在我没有纠结的必要了。虽然结果也只是差强人意,不过这也可能就是生活,我们都需要有选择的智慧,更需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互联网界产生了大量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擅长学习的美国孩子逐渐丢掉了“书呆子”的帽子,其他人嘲笑他们以前,都得掂量掂量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乔布斯。虽然高中生里最受欢迎的男生还是橄榄球队长,但光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一到大学就会褪去光环,反而要求助于其他同学帮忙完成作业。同时,粘着互联网、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日渐增多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2016则被称为“资本寒冬”,许多创业公司面临倒闭,如何“过冬”成了难题。  那些选择毕业创业的人现状如何?坚守创业之路的他们在做什么?笔者邀请了3位走在创业路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创业就是这样一条芳草萋
于是,我想起了你。因为曾经那一段最辛苦最难熬的时光里,你告诉过我,无聊又孤独的时候,随便坐上一辆公交车,透过车窗看这个城市,在无边的夜色里光影迷离,一圈又一圈。  虽然我已经很久不写这么煽情的文字了,但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觉得我还是有好多话想和你说,不吐不快。我记得去年差不多也是这样春即去夏将至的时节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你的名字,你说你看到时无比兴奋,结果一读下去,只有两行字,顿时
北京地区超大规模招聘会上,800余家单位带来2.5万个“饭碗”。北京市人才开发中心主任张秋建介绍,招聘单位列出的招聘条件不允许含任何性别、民族等歧视信息,包括“只招男不招女”这样的条件。(法制晚报)  “只招男不招女”也并不完全是性别歧视,比如数年前的一则选专业报道中提到:重型工作如机械工程之类,用人单位一般是不招收女生的,女生的生理特征的确不适合。  邵安琪
编者按:  在文艺学界,童庆炳堪称泰斗级人物,不仅门下弟子众多,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文学理论教程》亦由其主编。作为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名师之一,尽管已近古稀,但童老师仍然不知疲倦、满腔热情地活跃在讲台上。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开办作家研究生班后,莫言、严歌苓、余华、毕淑敏等知名作家均是童老师的学生。  对童老师而言,上课就是人生的节日。他一直有一个愿望,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倒在讲台旁,或学生的怀抱
近日,2014-2015学年“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发放仪式在全国26所高校举行。今年又有千余名大学生通过相关审核,喜获“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在发放仪式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感谢真维斯在他们求学历程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将以感恩之心勤奋学习,坚强刻苦,努力成才,回报社会。  2005年,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斥资900万元,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
愧疚感的纠缠  我来自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我还做人类学的研究。我去过亚洲、非洲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见过无数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非常着迷。在中国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解中国,我看到,中国的很多家庭正在经历大地震,年轻人常常被愧疚感牵引,行为走向错误的方向。  眼下的中国人对个性的追求非常强烈,越来越注重物质需求。注重物质,是个体感受现实的方式。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寻求满足
采访时,张明明接到出版社的电话,和她谈加印的事情。  算上这次加印,《不疯魔,不哲学》已经出了近5万册。这本通俗哲学读物,被有些网友评价为国产版《苏菲的世界》,说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书的宣传语是“专业扫盲,幽默至死,情怀无限”。张明明将她专业书中一个个哲学家拎到了公众面前,用鲜活的文字给他们画了一幅幅漫画肖像。  最开始的时候,这位哲学博士只是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做义务哲学科普,结果随便写写的网
2015年初,背着大红色的双肩包,我来到遍地梦想的深圳。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刚满一个月的时候,公司领导在例会上突然宣布:“从明天起,你正式进入运营部。”这决定让我自己都吓了一大跳,新闻专业,不少媒体实习经历,明明是一条腿已经迈进市场部的节奏,结果画风一变,居然一屁股坐到了成天和数据打交道的运营部。运营部是整个公司最忙的部门,工作量大任务又繁重,团队加上我也只有四个人。想到这些,我心里直犯怵。“没事
宿舍的床尺寸大概是900mm×2000mm, 2㎡左右的面积,加上床下对应的空间,这是你一个人的专属范围。  尽情地实践自己所有的疯狂点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蒙德里安的格子  这个床位的改造采用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在红蓝黄的矩形格子中融入了收纳、桌板等多种功能。  密集恐惧症者请捂眼  床上床下贴满了自己喜欢的贴纸,具有个性和张力。床上的小桌板十分方便宅男一族,坐卧床上尽可观天下。书桌上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