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冰雪来做雕塑肯定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是在世界各地分别开花——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雪人的历史贯穿了文艺复兴、普法战争、美国早期移民。如同人类最古老的民间艺术造型一样,雪人是人类在艺术上的自我描绘,它没有明确代表性的面容使得它有各种诠释的余地——“雪人和任何人都不同,又和每个人相似。正因如此,人们会和它产生联系。它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这或许是人们热衷塑造雪人形象的原因之一。
最开始的雪人仅仅是一种游戏,一种雕塑艺术,因为容易融化,难以保存,所以在书籍出现之前,人类历史上没有雪人的形象留下,人们很难考证雪人诞生的源头。第一个雪人形象出现在14世纪的一本插图手抄报上。随着历史的发展,雪人逐渐有了象征意义,在中世纪的文化中,雪人是很著名的圣诞节装饰物,也是儿童读物的主要角色,如今雪人在印刷品、电影、广告以及书籍中也常常出现。它不仅是每个人的儿时回忆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分。
纯洁VS邪恶
中国堆雪人的历史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了。但在“雪娃娃”“雪孩子”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眼中的雪人形象——单纯、善良、脆弱而美丽。它们不惧寒冷,乐于助人,欢乐地在冬天雪地上起舞,但是却在太阳出来时慢慢融化,给人们一种伤感而纯洁的美感。
然而在欧洲和美国的雪人文化史中,从19世纪以来,雪人的形象是邪恶的。它们酗酒如命,爱抽烟斗,还老追女孩子。这个形象随着商业化的进程,慢慢变成现在文雅而绅士的样子。
这一点从早期明信片上的雪人形象即可看出。鲍勃•埃克斯坦是《雪人的历史:从冰河时代到跳蚤市场》的作者,他对早期的圣诞明信片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关于雪人的明信片并不是温馨而美好的,这些明信片上雪人往往被小孩子肆意践踏。例如有些雪人成为小女孩的枪靶子,有的雪人被人用扫帚乱刺乱扎。雪人曾经一度被拖进摄影棚,被迫与小猫合影。在一张圣诞节卡片上,甚至出现了一位圣诞老人开着一辆敞篷跑车,从一个惊慌失措的雪人身上轧过去,而雪人高喊救命的场景。
不仅在圣诞卡片上是如此,其他一些线索也可看出雪人当时的形象。19-20世纪的雪人是男孩女孩欺负、嘲笑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本《年轻人的游戏和运动百科全书》里记录了19世纪一个叫做“Sally阿姨”的游戏:孩子们向雪人扔雪球,看谁的得分高(在这之前他们却是向一个叫做“Sally阿姨”的草人扔树枝的)。几年之后《美国民间传说杂志》做了一项民意测验,测验结果显示:“打雪人”与“捉迷藏”“偷热饼干”并列,成为男孩最爱玩的游戏。
而20世纪初的女权主义者发表文章,也总爱把“雪人”当做“总喜欢懒洋洋的躺在草坪上,任凭女性在房间里忙碌”的好吃懒做的白人男性的代表,由此雪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为什么雪人得不到尊重?
雪人的恶劣形象一部分来自民间对寒冷冬天的厌恶和希望它尽早过去的感情。比如在瑞士,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的“六鸣节”(一般在4月的第四个星期天和星期一举行),专门会举行烧雪人仪式,将象征冬天的雪人Boogg放在木材堆起的高台上遭烈火焚身,人们环绕着燃烧的雪人不停地策骑奔驰,直到雪人化为乌有,然后人们便会彻夜跳舞狂欢,庆祝春天正式来临。
雪人的酒鬼形象,则始于19-20世纪早期小商人广告意识的觉醒——很多卖酒的小店会堆一个雪人,手上拿着一瓶酒,以示:“天太冷了,连雪人都忍不住要喝点小酒了,您不来两口?”而随着春天的来临,雪人慢慢融化成一摊雪泥却仍然抱着一瓶酒,更加加深了人们“雪人是个烂醉如泥的酒鬼”的印象。
没人确切知道雪人是具体从何时起开始抽烟斗喝烈酒的。从一瓶1890年的威士忌酒瓶标签上的雪人绘画可以判断出,可能早在1890年雪人就开始酗酒了。在1898年的一张卡片上,一个雪人正带着两瓶香槟去参加宴会,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节日贺卡上,雪人经常一手拿着酒瓶一手拿着烟斗。
到了1908年,有更确切的证据证明雪人是威士忌爱好者。这一年在美国导演华莱士•麦卡琴(Wallace McCutcheon)的无声电影《雪人》中,一个烟瘾极大,喝着威士忌的雪人晃晃悠悠地出现在电影里,并且招致了镇上居民的齐声谴责。或许是这部影响很大的短片电影的宣传下,在以后的电影、媒体、杂志以及商业宣传卡上,雪人总是一个终日烂醉如泥还爱追女孩子的酒鬼。如今在网上搜索snowman,drunk(雪人,喝醉)两个关键词时,仍然可以看到不少20世纪初的电影短片、漫画,其上的雪人角色就是挺着胖胖的肚子,喝酒抽烟斗。
是什么让雪人如此嗜酒成性的呢?或许是因为它所遭受的恶劣待遇。它总是被当做落魄的权威人士欺负。又或许这两个形象相辅相成,因为被欺负所以总是用酒精麻醉自己,因为酗酒,所以更加无法在传统文化中换回一个好的形象。
而用雪人代表权威人士,然后用雪球打它,践踏它的做法也由来已久,自1511年比利时的政府官员激起民众不满,于是那年冬天大街小巷堆满了以政府官员为模型的雪人,人们发泄地将这些雪人堆起又毁坏。伯纳德•梅根(Bernard Mergen)在他1997年所出的书《美国的雪》(Snow in America)中这样分析,因为戴着大礼帽的雪人往往是权威的象征,因此人们很喜欢在雪人身上发泄他们对权威人士的不满,攻击它,踩踏它,或者幸灾乐祸地看着它化掉。这样就不难理解这种游戏的发展——在这些游戏中,雪人代表中年男性,戴着礼帽、围着围巾,有时还穿件外套。它们面目模糊,可以代表任何人,挨打也不会悲伤,不会嚎叫,只是静静地融化。这让它成为一种完美的“受气包”。
直到20世纪初,在迪恩•马丁(Dean Martin)创作著名的歌曲《Frosty the Snowman》时,雪人形象还是一个抽着烟斗,拿着威士忌瓶子,醉醺醺地到处追女孩子,还会因为犯错误而被丢进监狱的大叔。到了1954年,以这首歌曲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雪人》中,雪人的形象稍有改变,获得生命的雪人和孩子们相处甚欢,虽然因为不懂交通规则被警察拦下,可总体形象是单纯而天真无邪的,但仍然叼着烟斗——雪人爱喝酒抽烟的形象毕竟已经竖立起来了,一朝一夕很难改变。
商业社会的雪人
雪人与酒的密切联系,使得这个形象渐渐变得有利可图起来,当1933年禁酒令作废的时候,雪人成了各个名牌酒水公司的代言人了。它在印刷广告上代言过美乐啤酒、百龄坛麦芽威士忌、Rheingold 啤酒、舒立滋、美国综合酒类酿造公司、Oretel陈啤酒、希娃斯•瑞佳尔(头等苏格兰威士忌)、福特皮特淡啤酒、惠特尼山啤酒、杰克•丹尼尔威士忌以及四玫瑰威士忌。
雪人在酒水广告中的影响力让它迅速成为市场营销的明星和媒体明星,它几乎为每个产品都做了代言——从去屑洗发露到止泻药到棉球。它拍半裸的公共宣传照——让一个雪人半裸总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吧——出现在日历上,甚至火柴盒上。人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醉醺醺的雪人调戏穿着比基尼的小明星,比如秀兰•邓波儿、伊漱•惠莲丝。
但也正是因为在酒类广告中的宣传效应,导致了雪人形象在20世纪中期,各种消费品大繁荣的时代慢慢改变了。随着雪人成为广告明星,它开始接更多的广告,而且是精致美丽的奢侈品广告——比如围巾、礼帽、男士服装……随着它所代言产品品位的提高,他的形象也渐渐改变。最明显的特征是——雪人改过自新——戒酒了。
当然还有很多细微的变化,比如它变得更帅气,胖大叔的大肚子缩小了,煤球眼和胡萝卜鼻子也更明亮、更挺拔。雪人也靠衣装,围着更加漂亮的围巾,戴着更上乘的蚕丝高帽的雪人俨然成为一位新时代的绅士。它将自己的广告生意扩展到了天底下所有的行业,从凯迪拉克到金枪鱼,从小牛皮靴子到保险业。
同时,雪人也慢慢成为好莱坞的新宠。《雪人》(The Snowman)是英国作家雷蒙德•泊瑞格斯(Raymond Briggs)在1978年发表的一本童话书,1982年这本书被改编成26分钟的动画片,在圣诞节前播放,并且马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每年的圣诞节,电视台都会重播这个片子,而一代代孩子们也从来看不厌倦,以致这部片子后来成为英国圣诞节的一部分。在2000年由英国电影学会评选100部优秀电视节目时,《雪人》仍位列第71位。
这部童话书讲了一个小男孩和雪人的友谊:男孩和雪人进行了一场冒险,他们骑着摩托车到街上,惊醒了很多动物,野鸡、兔子、猫头鹰、狐狸和一只棕色的马。他们飞到了天上,他们走进森林里,参加了一场雪人的晚会,圣诞老人还给了小男孩一根雪人围巾。第二天,太阳出来,雪人融化了,小男孩从床上醒来,不知是梦还是真事,但是他看到了床头那条圣诞老人送给他的围巾,他陷入了深深的伤心之中。
这部短片彻底改变了雪人的形象,并基本奠定了今后二十年流行文化中的雪人形象——孩子的朋友。这部短片中的雪人纯真、好奇、有时有点鲁莽,但绝对不喝酒不抽烟,它是小男孩的好朋友,最后消失之时,给小男孩带来了人生最初的忧伤体验——和中国的“雪娃娃”简直异曲同工。
电视片、电影对雪人的热衷一直延续到现在——2009年提名奥斯卡奖的电影里,有28部出现了雪人。比著名女星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参演的影片还多一部。渐渐,作为这样一个商业形象代言人,孩子们崇拜的节日图腾,雪人早期疯狂的岁月已经是年轻时候的疯狂不羁,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了。
雪人之威胁
虽然21世纪的雪人已经不抽烟斗了,如今雪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对雪人形象进行妖魔化的传媒,也不是全球变暖导致许多地方很少下大得足以堆雪人的大雪,而是在商业大潮袭击下,雪人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不再拥有院子、广场,曾经那里会有大片积雪,以供人们堆雪人。城市的街道不欢迎积雪的存在,一旦下雪便有浩浩荡荡的除雪行动,而且更加冷漠的社群关系也使得人们很少跑到车流不息的街道两侧玩雪。同时,堆雪人的主力群体——孩子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被电视、电子游戏、iPod所占据,他们很少走出户外,在雪地玩耍,并且堆雪人。
如今,堆雪人再也不是以前那样,大人孩子一起拥到户外,堆出一个大雪球,然后四处找煤球、胡萝卜或者各种各样的围巾、礼帽来装点雪人。如今超级市场有卖各种各样的“堆雪人套装”,其中包括扣子、假煤球,塑料胡萝卜等等。因此在许多社区,雪人也变成了超级市场售卖的千篇一律的商业产物。每个人的院子里都站着一个差不多的。
如果不做点什么,雪人就会慢慢被世界所淡忘了。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2006年12月,美国人伊格纳西奥•马克•阿斯佩拉斯开始申请“堆雪人”专利,并于2011年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专利权。他的申请题目为“男/女雪人制作技巧”,申请书总共25页。阿斯佩拉斯在专利申请书中仔细写道,如何解决可用雪量不足、雪人身体各部分如何堆叠和移动等等问题。他说,“我并不是说,我堆出来的雪人会像车轮或烤箱一样,对人类的进步有着莫大的革命性意义”“我只想说明,据我所知,此前还未有人曾试图制作大型雪人。”
但保存在冰冷办公室的专利文字或许无法挽救雪人。雪人的最大希望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房间,拥抱雪的世界,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谢Bob Eckstein先生为本文提供部分图片)
最开始的雪人仅仅是一种游戏,一种雕塑艺术,因为容易融化,难以保存,所以在书籍出现之前,人类历史上没有雪人的形象留下,人们很难考证雪人诞生的源头。第一个雪人形象出现在14世纪的一本插图手抄报上。随着历史的发展,雪人逐渐有了象征意义,在中世纪的文化中,雪人是很著名的圣诞节装饰物,也是儿童读物的主要角色,如今雪人在印刷品、电影、广告以及书籍中也常常出现。它不仅是每个人的儿时回忆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分。
纯洁VS邪恶
中国堆雪人的历史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了。但在“雪娃娃”“雪孩子”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眼中的雪人形象——单纯、善良、脆弱而美丽。它们不惧寒冷,乐于助人,欢乐地在冬天雪地上起舞,但是却在太阳出来时慢慢融化,给人们一种伤感而纯洁的美感。
然而在欧洲和美国的雪人文化史中,从19世纪以来,雪人的形象是邪恶的。它们酗酒如命,爱抽烟斗,还老追女孩子。这个形象随着商业化的进程,慢慢变成现在文雅而绅士的样子。
这一点从早期明信片上的雪人形象即可看出。鲍勃•埃克斯坦是《雪人的历史:从冰河时代到跳蚤市场》的作者,他对早期的圣诞明信片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关于雪人的明信片并不是温馨而美好的,这些明信片上雪人往往被小孩子肆意践踏。例如有些雪人成为小女孩的枪靶子,有的雪人被人用扫帚乱刺乱扎。雪人曾经一度被拖进摄影棚,被迫与小猫合影。在一张圣诞节卡片上,甚至出现了一位圣诞老人开着一辆敞篷跑车,从一个惊慌失措的雪人身上轧过去,而雪人高喊救命的场景。
不仅在圣诞卡片上是如此,其他一些线索也可看出雪人当时的形象。19-20世纪的雪人是男孩女孩欺负、嘲笑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本《年轻人的游戏和运动百科全书》里记录了19世纪一个叫做“Sally阿姨”的游戏:孩子们向雪人扔雪球,看谁的得分高(在这之前他们却是向一个叫做“Sally阿姨”的草人扔树枝的)。几年之后《美国民间传说杂志》做了一项民意测验,测验结果显示:“打雪人”与“捉迷藏”“偷热饼干”并列,成为男孩最爱玩的游戏。
而20世纪初的女权主义者发表文章,也总爱把“雪人”当做“总喜欢懒洋洋的躺在草坪上,任凭女性在房间里忙碌”的好吃懒做的白人男性的代表,由此雪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为什么雪人得不到尊重?
雪人的恶劣形象一部分来自民间对寒冷冬天的厌恶和希望它尽早过去的感情。比如在瑞士,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的“六鸣节”(一般在4月的第四个星期天和星期一举行),专门会举行烧雪人仪式,将象征冬天的雪人Boogg放在木材堆起的高台上遭烈火焚身,人们环绕着燃烧的雪人不停地策骑奔驰,直到雪人化为乌有,然后人们便会彻夜跳舞狂欢,庆祝春天正式来临。
雪人的酒鬼形象,则始于19-20世纪早期小商人广告意识的觉醒——很多卖酒的小店会堆一个雪人,手上拿着一瓶酒,以示:“天太冷了,连雪人都忍不住要喝点小酒了,您不来两口?”而随着春天的来临,雪人慢慢融化成一摊雪泥却仍然抱着一瓶酒,更加加深了人们“雪人是个烂醉如泥的酒鬼”的印象。
没人确切知道雪人是具体从何时起开始抽烟斗喝烈酒的。从一瓶1890年的威士忌酒瓶标签上的雪人绘画可以判断出,可能早在1890年雪人就开始酗酒了。在1898年的一张卡片上,一个雪人正带着两瓶香槟去参加宴会,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节日贺卡上,雪人经常一手拿着酒瓶一手拿着烟斗。
到了1908年,有更确切的证据证明雪人是威士忌爱好者。这一年在美国导演华莱士•麦卡琴(Wallace McCutcheon)的无声电影《雪人》中,一个烟瘾极大,喝着威士忌的雪人晃晃悠悠地出现在电影里,并且招致了镇上居民的齐声谴责。或许是这部影响很大的短片电影的宣传下,在以后的电影、媒体、杂志以及商业宣传卡上,雪人总是一个终日烂醉如泥还爱追女孩子的酒鬼。如今在网上搜索snowman,drunk(雪人,喝醉)两个关键词时,仍然可以看到不少20世纪初的电影短片、漫画,其上的雪人角色就是挺着胖胖的肚子,喝酒抽烟斗。
是什么让雪人如此嗜酒成性的呢?或许是因为它所遭受的恶劣待遇。它总是被当做落魄的权威人士欺负。又或许这两个形象相辅相成,因为被欺负所以总是用酒精麻醉自己,因为酗酒,所以更加无法在传统文化中换回一个好的形象。
而用雪人代表权威人士,然后用雪球打它,践踏它的做法也由来已久,自1511年比利时的政府官员激起民众不满,于是那年冬天大街小巷堆满了以政府官员为模型的雪人,人们发泄地将这些雪人堆起又毁坏。伯纳德•梅根(Bernard Mergen)在他1997年所出的书《美国的雪》(Snow in America)中这样分析,因为戴着大礼帽的雪人往往是权威的象征,因此人们很喜欢在雪人身上发泄他们对权威人士的不满,攻击它,踩踏它,或者幸灾乐祸地看着它化掉。这样就不难理解这种游戏的发展——在这些游戏中,雪人代表中年男性,戴着礼帽、围着围巾,有时还穿件外套。它们面目模糊,可以代表任何人,挨打也不会悲伤,不会嚎叫,只是静静地融化。这让它成为一种完美的“受气包”。
直到20世纪初,在迪恩•马丁(Dean Martin)创作著名的歌曲《Frosty the Snowman》时,雪人形象还是一个抽着烟斗,拿着威士忌瓶子,醉醺醺地到处追女孩子,还会因为犯错误而被丢进监狱的大叔。到了1954年,以这首歌曲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雪人》中,雪人的形象稍有改变,获得生命的雪人和孩子们相处甚欢,虽然因为不懂交通规则被警察拦下,可总体形象是单纯而天真无邪的,但仍然叼着烟斗——雪人爱喝酒抽烟的形象毕竟已经竖立起来了,一朝一夕很难改变。
商业社会的雪人
雪人与酒的密切联系,使得这个形象渐渐变得有利可图起来,当1933年禁酒令作废的时候,雪人成了各个名牌酒水公司的代言人了。它在印刷广告上代言过美乐啤酒、百龄坛麦芽威士忌、Rheingold 啤酒、舒立滋、美国综合酒类酿造公司、Oretel陈啤酒、希娃斯•瑞佳尔(头等苏格兰威士忌)、福特皮特淡啤酒、惠特尼山啤酒、杰克•丹尼尔威士忌以及四玫瑰威士忌。
雪人在酒水广告中的影响力让它迅速成为市场营销的明星和媒体明星,它几乎为每个产品都做了代言——从去屑洗发露到止泻药到棉球。它拍半裸的公共宣传照——让一个雪人半裸总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吧——出现在日历上,甚至火柴盒上。人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醉醺醺的雪人调戏穿着比基尼的小明星,比如秀兰•邓波儿、伊漱•惠莲丝。
但也正是因为在酒类广告中的宣传效应,导致了雪人形象在20世纪中期,各种消费品大繁荣的时代慢慢改变了。随着雪人成为广告明星,它开始接更多的广告,而且是精致美丽的奢侈品广告——比如围巾、礼帽、男士服装……随着它所代言产品品位的提高,他的形象也渐渐改变。最明显的特征是——雪人改过自新——戒酒了。
当然还有很多细微的变化,比如它变得更帅气,胖大叔的大肚子缩小了,煤球眼和胡萝卜鼻子也更明亮、更挺拔。雪人也靠衣装,围着更加漂亮的围巾,戴着更上乘的蚕丝高帽的雪人俨然成为一位新时代的绅士。它将自己的广告生意扩展到了天底下所有的行业,从凯迪拉克到金枪鱼,从小牛皮靴子到保险业。
同时,雪人也慢慢成为好莱坞的新宠。《雪人》(The Snowman)是英国作家雷蒙德•泊瑞格斯(Raymond Briggs)在1978年发表的一本童话书,1982年这本书被改编成26分钟的动画片,在圣诞节前播放,并且马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每年的圣诞节,电视台都会重播这个片子,而一代代孩子们也从来看不厌倦,以致这部片子后来成为英国圣诞节的一部分。在2000年由英国电影学会评选100部优秀电视节目时,《雪人》仍位列第71位。
这部童话书讲了一个小男孩和雪人的友谊:男孩和雪人进行了一场冒险,他们骑着摩托车到街上,惊醒了很多动物,野鸡、兔子、猫头鹰、狐狸和一只棕色的马。他们飞到了天上,他们走进森林里,参加了一场雪人的晚会,圣诞老人还给了小男孩一根雪人围巾。第二天,太阳出来,雪人融化了,小男孩从床上醒来,不知是梦还是真事,但是他看到了床头那条圣诞老人送给他的围巾,他陷入了深深的伤心之中。
这部短片彻底改变了雪人的形象,并基本奠定了今后二十年流行文化中的雪人形象——孩子的朋友。这部短片中的雪人纯真、好奇、有时有点鲁莽,但绝对不喝酒不抽烟,它是小男孩的好朋友,最后消失之时,给小男孩带来了人生最初的忧伤体验——和中国的“雪娃娃”简直异曲同工。
电视片、电影对雪人的热衷一直延续到现在——2009年提名奥斯卡奖的电影里,有28部出现了雪人。比著名女星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参演的影片还多一部。渐渐,作为这样一个商业形象代言人,孩子们崇拜的节日图腾,雪人早期疯狂的岁月已经是年轻时候的疯狂不羁,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了。
雪人之威胁
虽然21世纪的雪人已经不抽烟斗了,如今雪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对雪人形象进行妖魔化的传媒,也不是全球变暖导致许多地方很少下大得足以堆雪人的大雪,而是在商业大潮袭击下,雪人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不再拥有院子、广场,曾经那里会有大片积雪,以供人们堆雪人。城市的街道不欢迎积雪的存在,一旦下雪便有浩浩荡荡的除雪行动,而且更加冷漠的社群关系也使得人们很少跑到车流不息的街道两侧玩雪。同时,堆雪人的主力群体——孩子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被电视、电子游戏、iPod所占据,他们很少走出户外,在雪地玩耍,并且堆雪人。
如今,堆雪人再也不是以前那样,大人孩子一起拥到户外,堆出一个大雪球,然后四处找煤球、胡萝卜或者各种各样的围巾、礼帽来装点雪人。如今超级市场有卖各种各样的“堆雪人套装”,其中包括扣子、假煤球,塑料胡萝卜等等。因此在许多社区,雪人也变成了超级市场售卖的千篇一律的商业产物。每个人的院子里都站着一个差不多的。
如果不做点什么,雪人就会慢慢被世界所淡忘了。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2006年12月,美国人伊格纳西奥•马克•阿斯佩拉斯开始申请“堆雪人”专利,并于2011年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专利权。他的申请题目为“男/女雪人制作技巧”,申请书总共25页。阿斯佩拉斯在专利申请书中仔细写道,如何解决可用雪量不足、雪人身体各部分如何堆叠和移动等等问题。他说,“我并不是说,我堆出来的雪人会像车轮或烤箱一样,对人类的进步有着莫大的革命性意义”“我只想说明,据我所知,此前还未有人曾试图制作大型雪人。”
但保存在冰冷办公室的专利文字或许无法挽救雪人。雪人的最大希望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房间,拥抱雪的世界,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谢Bob Eckstein先生为本文提供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