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本节是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循环、呼吸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本节有较多的图片和表格资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材料,用“四步模式”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本文是“四步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
  
  1 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①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②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1.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图片,学生的读图能力得以提高;
  ②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
  难点是对实验数据给予合理的解释。
  
  3 教学过程
  
  3.1引言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人体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就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排尿是排出废物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泌尿系统完成的。
  3.2看图,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一步:创设情境。用教材第80页泌尿系统的图片作为问题情境即可,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或羊的肾脏。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识记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②指出肾脏在你身体中的位置。③输尿管与哪些结构相连?④与肾脏相连的管子有哪些,哪个是进入肾脏的,哪个是从肾脏中出来的?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三步: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巡视,注意帮扶学困生,倾听学生的讨论及遇到的问题,使下一步的点拨更有针对性。本环节最忌讳的是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就不停地提示,甚至是包办代替,直接告诉答案,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使教学重新走上了灌输式的老路。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通常学生能回答对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泌尿功能由肾脏完成,因此,肾脏是泌尿系统最主要的器官。
  设计意图:在设计问题时,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信心完成。还应使问题有启发性,有价值。上面一组问题中,第①②题简单,第③题输尿管上连肾脏,下连膀胱,在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各器官的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第④题相当于把肾脏当作一个“黑匣子”,根据进出的管子让学生自己体会尿液来源于血液。
  3.3看图,理解肾小体的结构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肾是如何完成泌尿功能的呢?原来每个肾脏都由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单位,肾的泌尿功能是在肾单位中完成的,因此它又是肾的功能单位。要想知道肾是如何泌尿的,就要先了解肾单位的结构。下面我们来看“肾的内部结构图”,并思考三个问题。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②说出血液在肾单位中是怎样流动的。③说出尿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在利用这段时间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正向推导血液流向,逆向推导尿的来历,并互相讲解推导过程。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第①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粗心的学生会把图中所有的文字依次念一遍,认为肾单位包括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毛细血管、肾小管、肾静脉。细心的学生通过看课本,会说出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部分组成。先找一位粗心的学生,用他的错误来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么说不对?教师要给学生讲透:血管是人体各个器官都有的部分,因此在说肾单位的组成时不应包括它们,类似的还有神经。而肾小球虽然是毛细血管球,但它不同于别处的毛细血管,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第②③请学生上台讲解。当学生讲到尿来源于肾小管、肾小囊,并推测肾小囊中的尿(学生还说不出“原尿”一词)来自于肾小球中的血液。教师肯定了他的推测,并提问到:你认为血液中的哪些东西可以到肾小囊中呢?这位学生认为是一些废物,部分学生开始翻阅前面学过的“血液”一节,大家一时语塞。教师引导: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如何用实验来检查你的推测是否正确?学生可能回答:取肾小囊中的液体化验一下,再与血液比较。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告诉他们:科学家就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数据,并制成了一张表格,我们来分析这个表格,看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可以到肾小囊中。
  设计意图:通常认为肾单位是教学难点,因为。肾单位结构图比较复杂,但学生并非看不懂。本着“四步模式”中“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自学”这一原则,教师没有讲图,只是巧妙地提出了3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就让所有的学生都看懂了图。学生在讲台上去讲他们的发现,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3.4分析数据,推测肾单位如何实现泌尿功能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刚才有同学说血液中的废物可以到肾小囊中,这种推测对不对,应该比较哪两列数据。除了用教材中表格作为情境外,还应补充上一组数据: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L,约_____kg(原尿密度接近水),排出的尿只有1.5L。不然学生会认为肾小管只吸收了一点点水。这句话可随着问题组一同出现在大屏幕上。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通过比较数据,你认为具有什么特点的物质可以到肾小囊中来,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②通过比较原尿与尿液中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③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血液通过肾单位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在巡视中,有学生问:除了蛋白质外,血液和原尿中的数据都相同,这是为什么。教师告诉学生:血液中有血细胞,原尿中没有。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总结泌尿过程,再请一位学生用通顺的语言讲解图IV-43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重复,加深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是本节的难点。表中数据较多,教师提出问题要准确。比如第②题“通过比较肾小囊中与尿液中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如果此题变成“比较肾小囊中与尿液中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显然,葡萄糖和蛋白质是减少的,而无机盐和尿素是增多的,学生就无法得出答案。此处也不宜提出“为什么尿液中的尿素比肾小囊中的多”这类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让学生考虑太多,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细心的学生提出这类问题也不要紧,因为学生已形成了“肾小球有滤过作用和。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的观点,此时再解答这一问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3.5人体内的废物及排出途径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尿液由肾单位产生后,都会流入输尿管,由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胱贮尿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经常憋尿会影响膀胱的功能,对身体不利。人体除了排尿外,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方式?学生会回答:排汗、排出粪便、呼吸。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80页第二段话。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排汗和呼吸分别排出哪些废物?②为什么排出粪便不叫排泄,而叫排遗?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第②题,为什么排出粪便不叫排泄。让学生自己思考二者的区别,找出答案。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重点是第②题,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尿素等是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通过血液运到肺、汗腺、肾脏等处,再排出体外,而粪便是由人体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的,不是由细胞产生的,不能叫排泄,只能换个名字,就命名为排遗。
  设计意图:①排泄与排遗出现在教材的开始部分。本节如果一开始就讲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些,排泄与排遗有什么区别,必然影响本节主要内容的理解,不能突出本节的重点。②本环节除了采用问题组的形式,同时提出多个问题来的方式外,由于前面问题比较简单,采用一问一答式,把问题串起来,效果也比较好。
  “四步模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看教材: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是真正的难点。可以看出,一节课中真正的难点并不多,绝大多数内容学生是可以自己学会的,那么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学。“四步模式”中,教师不再“灌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不再被“灌”、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寻找答案。
其他文献
失重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2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该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表现为重力,但当物体远离地球到达太空时,便处于失重状态。人类对失重现象的研究是随着载人航天的需要而进行的,根据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失重并不会危害人体的安全,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    1、失重对人体循环系统机
为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考改革,帮助2008年参加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本刊特在2007年10月发行主题为“2008年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和应对”的专辑。该刊特别适合高中生物教师和高中学生订阅,是高中学生复习的良师,也是高中教师高考指导的益友。欢迎订阅!  该专辑将遵循江苏省有关学业水平测试精神,体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理念,追踪生物命题的最新动态,发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  专辑的宗旨:帮助教师明
摘要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物)旨在测试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与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必修生物)测试的分析,提出了几点教学要求: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夯实基础,强化规范、加强实验教学,切忌纸上谈兵、加强对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新课程标准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2009年江苏
(黑龙江、吉林、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  一、选择题    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  2.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
摘要:“互联网 ”时代,深度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并且具备多元的文化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本质、思维与能力研究,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结合“互联网 ”时代特征,从知识的输入与构建、知识迁移与应用,以及评价与批评三个方面培养英语专业生深度学习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 深度学习 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的内容。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发酵作用的原理,学习传统发酵技术。但酿制葡萄酒的发酵时间较长,需要10~12 d,而且实验材料受季节的限制成本较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酿制米酒代替果酒的酿制,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只需24~36 h。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另外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糯米,价格便宜且一年四季都
一、选择题  1 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遭遇的现实困难,积极地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不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  江苏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已经进入第七年了,可
摘要: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所评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的浅析,来反映一代伟人,同时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主席“熟谙我国古典诗词,勇于扬弃、创新,追求诗意、诗味、意境”和他喜爱的“刚柔相济,偏爱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诗风。”  关键词:浅析 毛泽东 范仲淹 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24-02  一代伟人毛
摘要:音乐教师的声乐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年版课标指出音乐教师需重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的实践活动进行。因此音乐教师如何演唱出自然、优美的示范以及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引导中小学的学生达到运用自然的声音发声并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针对师范生声乐理论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声乐素质 音乐教师 声乐理论 课程设计 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