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以现代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自然与出行的理念时,会发现爱恨交织蕴含着颇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又醉心于草堂诗书,隐居耕读的田园意境。一方面是尊崇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方面又囿于地域,固守成规,把离乡远行视为羁旅。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列举许多出行的壮举却并不多见快意江湖的行者。在前人的笔墨中,我们常可看到那游学各地的逸兴湍飞与建功异域的豪情壮志,然而却总是伴随着古道西风天涯孤旅的一丝愁怅。在那个时代,能走上遥远的旅程,毕竟都是些有恒心、有胆略,有勇气、有毅力的人。
如果对中国古代早期的远行者们做一个并不严格的分类与界定的话,大致有这样几种人物。其一是带有政治目的或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出使者,其代表人的是汉代九死一生,历经十几年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张骞通西域的直接原因,是实现汉武帝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的战略构想。而客观上,则实现了中原与西北广大地区信息的交流交通的通畅,并最终导致包括现在新疆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后世将张骞的壮举,冠之以“凿空”的美誉。其二是满怀宗教信仰舍生忘死的西行求法者,其代表人物有晋代的高僧法显与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故事因被演化为《西游记》而家喻户晓。法显关于沙河(白龙堆)的记载“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也成为一段经典的描述而常被人们所引用。其三,为数更多的是那些奔波于天南地北,来往于不同国度与地域,跋涉于崇山峻岭,古道险滩,荒漠戈壁之间的商旅。他们虽然没有留下身后的英名,却有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两条千古流芳的交通线,作为他们的功德碑。
但是,这些先行者们,却不足以代表传统文化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也不能典型地显现古人出行的心态与旅途生活的状态。一般来说,追寻中国文化的源头大多上溯到先秦诸子。孔子的周游列国影响极大,却与投身自然寄情山水相去甚远,百家中老庄学说宗法自然,但更多侧重于心灵的自我调适与应对环境的心理策略,而不是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
真正该让我们注重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化,促成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觉醒;佛教的融入,使文人与僧侣的交游成为风气。深山绝谷,古庙茅亭,竞成为他们的天然会所。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感触,便形诸笔墨。一时间,诗里写山水,画里画山水,辞赋书信乃至学术著作也在描绘山水。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谢灵运,他出身显贵,才华富赡,博学多能,却仕途多舛,抑郁不得志。转而将一腔热情寄托于大自然。尤其喜爱山水,经常出入深山幽谷之间,探秘访胜,这种生活风范多为后世文人所效仿。他写了大量山水诗,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而且“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风格,影响所及,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自然天成与清新淡雅: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倜傥与潇洒,依稀就有谢康乐的影子。
从此,寄情山水与描山摹水成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为了记述这种生活,在诗词歌赋之外,山水游记逐渐成为一种文体。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无不有游记名篇。柳宗无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及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文。然而,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倒是陆游的《入蜀记》,他将自己从浙江山阴到四川夔州的行程逐日记述,写景物记名胜,叙风俗,考古迹,抒感概,内容丰富多样,笔法潇洒自如,成为一部笔记体专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的旅行大体可归为两类,一如唐之李白,游学四方,寄情山水以待时机,一如宋之苏轼陆游,宦海沉浮遍览山川而体味人生。总之,自然山水与旅途生涯,已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使行程记事的文体成为国学典范的组成部分。这种古游记体的延续与发展,到明代末年造就出一部奇书——《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宏祖,历时三十余年,专事于旅行,足迹遍及华东 华北东南沿海与云贵高原。他不避艰险,亲历考察,每天以日记体的形式记述行程道里,途中所见与考察所得。凡山川地貌,水文地质,人文物种无不尽入其中。这部著作,不仅文笔清新 文彩绚丽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而且记载详实考察有据是一部地理博文。作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者。在其后的有清一代,虽然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徐霞客,但将描山范水的游记散文与博闻强记的文化笔记融会一体,却已渐成风气。如果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还应当归类于随笔或笔记体小说的话,那么民国年间前后历时两年行程万里的谢彬,则完成了单次考察前无古人的旅行,并以所著《新阿游记》,《云南游记》将古行记的文体发挥到了极至。谢彬之后,中国进入了“五四”文化的新时期。
钟情自然、向往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为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所倾心的这份洒脱与孤傲,实际上正是对纵情与适意的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是由于礼教的浸淫,人类的这种天性被拘缚,在市廛名利的角逐中,原本的生活取向被误导。如今,当准确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成为一种时代呼唤时,以尊重自然健全自我的户外实践,实现人类本质精神的回归,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正途。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列举许多出行的壮举却并不多见快意江湖的行者。在前人的笔墨中,我们常可看到那游学各地的逸兴湍飞与建功异域的豪情壮志,然而却总是伴随着古道西风天涯孤旅的一丝愁怅。在那个时代,能走上遥远的旅程,毕竟都是些有恒心、有胆略,有勇气、有毅力的人。
如果对中国古代早期的远行者们做一个并不严格的分类与界定的话,大致有这样几种人物。其一是带有政治目的或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出使者,其代表人的是汉代九死一生,历经十几年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张骞通西域的直接原因,是实现汉武帝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的战略构想。而客观上,则实现了中原与西北广大地区信息的交流交通的通畅,并最终导致包括现在新疆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后世将张骞的壮举,冠之以“凿空”的美誉。其二是满怀宗教信仰舍生忘死的西行求法者,其代表人物有晋代的高僧法显与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故事因被演化为《西游记》而家喻户晓。法显关于沙河(白龙堆)的记载“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也成为一段经典的描述而常被人们所引用。其三,为数更多的是那些奔波于天南地北,来往于不同国度与地域,跋涉于崇山峻岭,古道险滩,荒漠戈壁之间的商旅。他们虽然没有留下身后的英名,却有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两条千古流芳的交通线,作为他们的功德碑。
但是,这些先行者们,却不足以代表传统文化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也不能典型地显现古人出行的心态与旅途生活的状态。一般来说,追寻中国文化的源头大多上溯到先秦诸子。孔子的周游列国影响极大,却与投身自然寄情山水相去甚远,百家中老庄学说宗法自然,但更多侧重于心灵的自我调适与应对环境的心理策略,而不是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
真正该让我们注重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化,促成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觉醒;佛教的融入,使文人与僧侣的交游成为风气。深山绝谷,古庙茅亭,竞成为他们的天然会所。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感触,便形诸笔墨。一时间,诗里写山水,画里画山水,辞赋书信乃至学术著作也在描绘山水。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谢灵运,他出身显贵,才华富赡,博学多能,却仕途多舛,抑郁不得志。转而将一腔热情寄托于大自然。尤其喜爱山水,经常出入深山幽谷之间,探秘访胜,这种生活风范多为后世文人所效仿。他写了大量山水诗,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而且“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风格,影响所及,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自然天成与清新淡雅: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倜傥与潇洒,依稀就有谢康乐的影子。
从此,寄情山水与描山摹水成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为了记述这种生活,在诗词歌赋之外,山水游记逐渐成为一种文体。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无不有游记名篇。柳宗无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及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文。然而,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倒是陆游的《入蜀记》,他将自己从浙江山阴到四川夔州的行程逐日记述,写景物记名胜,叙风俗,考古迹,抒感概,内容丰富多样,笔法潇洒自如,成为一部笔记体专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的旅行大体可归为两类,一如唐之李白,游学四方,寄情山水以待时机,一如宋之苏轼陆游,宦海沉浮遍览山川而体味人生。总之,自然山水与旅途生涯,已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使行程记事的文体成为国学典范的组成部分。这种古游记体的延续与发展,到明代末年造就出一部奇书——《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宏祖,历时三十余年,专事于旅行,足迹遍及华东 华北东南沿海与云贵高原。他不避艰险,亲历考察,每天以日记体的形式记述行程道里,途中所见与考察所得。凡山川地貌,水文地质,人文物种无不尽入其中。这部著作,不仅文笔清新 文彩绚丽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而且记载详实考察有据是一部地理博文。作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者。在其后的有清一代,虽然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徐霞客,但将描山范水的游记散文与博闻强记的文化笔记融会一体,却已渐成风气。如果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还应当归类于随笔或笔记体小说的话,那么民国年间前后历时两年行程万里的谢彬,则完成了单次考察前无古人的旅行,并以所著《新阿游记》,《云南游记》将古行记的文体发挥到了极至。谢彬之后,中国进入了“五四”文化的新时期。
钟情自然、向往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为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所倾心的这份洒脱与孤傲,实际上正是对纵情与适意的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是由于礼教的浸淫,人类的这种天性被拘缚,在市廛名利的角逐中,原本的生活取向被误导。如今,当准确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成为一种时代呼唤时,以尊重自然健全自我的户外实践,实现人类本质精神的回归,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