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砺志 翰墨育人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艺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小学阶段进行书法教育,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育;爱国;意志品质;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44-02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韵律。” 这就是我国的书法艺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我国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也能够引发人的想象和思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下面根据自己近年来的书法教学实践,就书法教育与学生品质的培养,谈一点体会。
  一、书法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的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以及书法艺术就是中国文化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和“以形表义”的文字系统,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点”或似高峰坠石,或似飞鸟侧下;“竖”既如万岁枯藤,又如顶天立柱……;“水”有蜿蜒穿流之势,“山”有高峰绵延矗立之形;“河”字以“水”标类,以“可”标声,联想其意境,好象见到了水流之状,听到了水流之声;而见到“泳”字,受其“形声”的启示,不但能“据形索义”,还可以想象人在游泳时那种奋力激浪、自由欢快的情景。中国汉字以其特有的线条表现和所追求的凝练、筋骨、神韵等艺术风格,深深打动着欣赏者的心灵。
  书法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后面的楷书、草书、行书,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享有极高的声誉。学习书法,能使学生受到汉字文化陶冶,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二、规范书写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字如其人”,规范书写能让孩子变得细心、踏实。现在的孩子做事大多缺乏耐心、恒心,对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练习书法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毅力很难写出一手好字;练习书法为学生指出了一种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以其一笔一画的临摹指示着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长期坚持规范书写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滋养静气,润泽心性
  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记载:“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这句话阐明了书法是一门静修的艺术,它需要作者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它需要以心生意、以意导气、以气生力,以力控笔,送于毫端,倾注于纸上,心灵也因此得到了净化。练书法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静心练字,可以释放情感以缓解疲劳,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改掉浮躁习气,养成沉稳的性格、形成遇事冷静的意志品质,形成淡泊、宁静的心境。
  (二)培养着眼细处、严谨做事的态度
  作书既要有高远的气象,又要有细心的意运,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学习书法须从细处入手。草书,看似随意任笔而书,其实其“牵丝”的长短、粗细变化、笔画的走势以及笔断意连等,都必须仔细甄别,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潜心读帖,细心临摹。
  书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高度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比如书写时执笔姿势、坐姿,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位;严格按照字的笔顺、结构布局,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书写态度要严谨,如:“己”、“已”、“巳”,“戌”、“戍”、“戎”等这些字极易混淆,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书写,不要相互混淆。练习书法时,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用心写好每一笔画和每一个结构单位,把每个字尽力写得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富有活力,使学生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
  (三)培养恒心,锤炼毅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好书法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他们每个字多练习几遍,不做限定;练字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一丝不苟,有始有终。古人云:“写字者,写志也。”进行书法教学时让学生明白:练字,是长期艰苦的劳动,是对毅力的磨练。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莫让一日空闲过”,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妙笔生辉、笔下有功。书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书法教育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练习书法需要临帖仿写,在临帖过程中,通过对碑帖或墨迹的结体、章法的观察和揣摩,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增强大脑思维的敏锐性。天长日久,学生能体会出每一点画用笔时的精到之处,感悟出间架的精巧之法,领悟出通篇书法的气韵。
  下功夫临摹名帖名碑是走进去学习书法,但是书法临帖的终极目的是从碑帖中走出来,从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创作时,强调个性的体现,比如写隶书时,不要照搬《曹全碑》,而可融入一些《张千碑》的格调或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在章法形式上,不能都是斗方、条幅、扇面,还可以变换形式。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书法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本身即是一门美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它有着提按、转折等用笔的美,刚柔、粗细等线条的美,俯仰、向背等结构的美,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一个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中国书法具有艺术审美与实用性双重价值,书法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增长学生美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常于细微处入手,锲而不舍,引导学生从汉字每笔变化入手,观察汉字的构造美,让学生从写字中领悟汉字造字的美,感受汉字端庄的美,欣赏汉字组合变化的美。书法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在书法教学的实践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书写知识外,特别要注重发挥书法对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功能。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性情,训练静心、细心和恒心。
其他文献
法学,大家好像把它看作是一个非常神圣且高大上的职业,如若以后从事的是律师或法官等相关职业,为他人解决各类纠纷,自然被人 高看一眼。最近,著名法学老师罗翔老师决定把自己在B站的视频收入全部捐给儿童救助基金会,一下子又把法学这个专业摆到大家面前来,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专业。罗翔老师的幽默段子和金句更是鼓舞了更多的年轻力量选择投身到这个专业中去,或许在未来,法学这一专业又会再次成为抢手、热门的专业。  良
近几年来,教育改革愈加深入,部编版教材中又添加了相关的语法知识,且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对于语法知识的考察也愈来愈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备考阶段对于语法知识进行系统总结,笔者就中考语文语法的命题走向进行分析论述。      一、在考题中渗透的词类知识   在“词语理解与运用”中,会有词类知识的渗透。在解答这种题型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仔细辨别,还
摘 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在提升他们核心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新版教材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六大生活领域,即,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社区生活、国家生活以及他们面临的共同的世界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与教学对接,将教学溶于生活,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做到知与情、知与行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潜
摘要:课文是一个语境。在课文语境中,可以围绕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变换课文的语言文字,变字词,变写法,变内容,变情意,变体裁,变结构,练习各种各样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语境;语言文字;语用能力  什么是语境?王建平先生认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阅读教学的
摘 要:面对基层学校品德教学现状,在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就能实现基于课标的品德教学,尽快提高广大基层教师的执教能力,最大限度创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小学品德课教学质量和小学生品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品德;备课六要素;复线型教学设计格式;两个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121-03  新课改后
摘 要: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过程性学习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又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性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有评语评价,语言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  关键词:品德课;形成性评价;评语 语言;自评;互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43-01    在品德课的教
摘 要:通过结合“60秒”课程和“一分钟演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微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从一堂亲身研磨的课例入手,以四个片段聚焦课堂上“微活动”的设计,探寻“微活动”的类型与运用策略,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微活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9
摘要:口语交际是低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静等花开的过程,其策略是:从各顾各,到手牵手;从手牵手,到手放手;手放手,到心贴心;口语交际也是孩子“想说”“敢说”到“乐说”的兴趣体现。童言无忌,善于引导、敢于放手,定能收获一路芬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交流;童趣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2
摘 要:“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和教学接轨,促进教与学的变革,这是命题的重要原则。小学语文教师要探索小学语文命题设计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整合和重组课内外命题资源,凸显语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进而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命题原则;语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4
摘 要: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数学教学实质上是要将这些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这一思维活动远比单纯的记忆结论价值要大得多。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材中的结论等静态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处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