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环境之辨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婴幼儿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教育界存在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主张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多语言环境),以免婴幼儿错过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另一种主张只提供单一的语言环境,等到婴幼儿掌握了母语之后再让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以免由于过早学习多种语言而造成语言发展迟缓或产生“失语症”现象。本文根据神经语言学有关早期经验对大脑皮层神经回路复杂度的影响和大脑皮层神经回路形成以及修饰的关键期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作了辨析。笔者认为,婴幼儿语言发展迟缓或产生“失语症”现象并不是由多语言环境本身直接造成的,而是与多语言环境的呈现方式有关。据此,本文提出了多语言环境创设的三条基本原则,即“一人一语”原则、关键期原则和自然学习原则。
  【关键词】婴幼儿;多语言环境;语言发展;神经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9-05
  
  一、多语言环境要不得?
  日前浏览网页时偶然发现两则有关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和“失语症”的相关报道。其中一则的标题为“长辈每日灌输多种语言,2岁男童患失语症”〔1〕。据报道,男童月月(化名)的爸爸是日语翻译,妈妈在外资企业上班。为了让月月成为“语言小天才”,爸爸每天回家后就和月月说日语,妈妈则说英语。白天在家,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带月月,就和他说普通话或上海话,保姆带月月出去玩时则和他说浙江家乡话。没想到,身处“多方会谈”语言环境下的月月到了2岁还不会说话。
  另外一则的标题为“2岁学习汉、英、日三种语言,女儿竟得‘失语症’”〔2〕。据报道,一位母亲平时用汉、英、日三种语言和女儿交流,但她对女儿的“吐字不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女儿在与他人交流时会出现三种语言交混现象。上幼儿园后,她的这种说话方式受到了同伴的嘲笑,继而她开始出现“失语”现象。最后,这位母亲把女儿失语的原因归结为“多语言输入”,她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但在大脑里输入了多种语言,因此就难以用一种纯粹的语言来表达了”,她认为自己是“拔苗助长”了。
  很明显,这两则案例都将“多语言环境”视为导致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和“失语症”的罪魁祸首。这其实折射出的是当前家长们对丰富的语言环境与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误解,反映的是家长们对要不要给孩子提供以及如何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等问题的困惑。事实上,在教育界也存在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为婴幼儿提供单一、规范的语言环境,等到婴幼儿掌握了母语之后再让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以免由于过早学习多种语言而造成婴幼儿语言发展迟缓或产生“失语症”现象;另一种则主张为婴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多语言环境),以免错过其语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两种主张孰是孰非?多语言环境究竟是不是导致儿童语言发展迟缓或“失语症”的罪魁祸首?
  二、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复杂度由早期经验决定
  婴儿出生时,神经元的数量发展已基本完成,其数量约有一千亿之多。尽管婴儿出生后大脑结构某些部分的神经元数量还可能增加,但相对于一千亿那么庞大的基数来讲是微不足道的。婴儿出生后,脑重量和脑体积的增加不是由于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神经回路的轴突、树突和突触的增加。当外界刺激经由感觉器官进入神经细胞时,细胞与细胞之间产生了丰富的连结。幼儿2岁时,突触数量已达到成人水平;幼儿3岁时,大脑中约有一千万亿个突触,是成人大脑中突触数量的2倍。〔3〕轴突、树突和突触先是在早期快速地增长,过后就逐渐消减和萎缩,直到与成人大脑中突触数量一致。因此,早期经验对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发展影响重大。虽然说大脑皮层早期的某些分化是由内在分子和基因造成的,但外界信息输入引起的神经活动可能会改变脑区中具有复杂功能的结构。〔4〕接受的外界刺激越多,树突就长得越多、越浓密,神经细胞间的连结也越紧密,讯息传递就越快。外界刺激愈丰富,相应的神经元活动愈频繁,神经元之树就生长得愈茂盛、愈复杂。
  三、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形成和修饰存在关键期
  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形成和修饰存在关键期,这种关键期也表现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神经语言学家们将语言获得机制分为语音知觉机制和语言加工机制两种。前者是指在辨别与分析言语流的声音模式时所用到的复杂的感觉加工,后者则涉及与语义及语法运用规则有关的各种假定的机制。〔5〕不同的语言机制对应不同的语言学习关键期。Walsh和Diller将脑部与语言能力的获得相关的神经细胞分成两类:一类是广泛区域的神经细胞(Macro neurons),由锥体神经细胞构成,在幼儿期就已发育成熟,专门负责辨音、辨腔调等较低阶的语言活动;一类是区域性回路的神经细胞(local-circuit neurons),由星状细胞构成,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发展,一直到成人期才发育成熟,专门负责句法、语意等与认知能力相关的、较高阶的语言活动。〔6〕王德春等把0~6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神经发育关键期分为四个阶段:0~7个月为辨声练音期;8~12个月为声语过渡期;1~3岁为语言形成发展期;4~6岁为语言成熟完善期。〔7〕儿童年龄越小语音知觉能力越强,年龄越大语音知觉能力则越弱。若错过了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可能终生无法获得语言交流能力,“狼孩”等不幸的案例就是明证。Kuhl研究发现,婴儿在开始时会在大脑中把他听到的声音标绘成某种类型的图,这张图持续发展巩固之后,从未听到过的声音会被大脑网状系统自动忽略,相应地,从未用到过的突触也会日渐萎缩、消失。〔8〕新生儿对人类语言系统中最小的单位“音素”(phonemes)十分敏感,〔9〕Gazzaniga指出,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即使他并不处于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环境中。但两个月后,他们似乎已失去了区分两种不熟悉语言的能力。〔10〕 Werker和Tess发现,6~8个月大的英国婴儿可以区分印度语和北美印地安语,但当他们10个月大时,其辨识能力已降至原先的40%;到12个月大时,他们的辨识能力只剩下10%。〔11〕 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所有语种的音素进行分辨和归类,但到1岁时,他们的能力几乎都集中在辨识母语音素上,对分辨其他语种中的相似音素开始有了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所浸润的语言环境不但不会增强其对音素的敏感度,反而会限制其语音知觉能力的发展,使其语音知觉有了选择性。这可能是婴幼儿初期脑细胞中可以接收各种语种音素的树突与突触由于无法得到丰富的刺激而逐渐萎缩、消失所致,因此,婴幼儿开始只对母语的音素敏感,而逐渐忽略母语中不存在或毋需辨别的音素。
  这些研究成果为在婴幼儿阶段营造多语言环境提供了依据,可以认为,过了幼儿期再去学习其他语言,可能永远达不到像使用母语一样的语音、语调水平。
  四、多语言环境下的儿童更具认知优势
  综上所述,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会导致婴幼儿语言发展迟缓或产生“失语症”现象。相反,华盛顿大学的帕特丽夏·库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多语言环境对婴儿的成长有许多好处。〔12〕库尔教授对一名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中的1岁男孩进行了研究。这名男孩的爸爸和奶奶说的是英语,妈妈说的是韩语,外婆说的是菲律宾的塔加路族语。研究结果显示,男孩会对几种语言都作出反应,并且他对这几种语言所作出的反应分别来自大脑的不同区域。许多研究都表明,从大脑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换的能力能使儿童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也就是说,多语言环境能让儿童变得更聪明。许多研究者认同并证明了双语学习和认知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双语学习者的优势表现在概念掌握、创造力、逻辑推理、分类、元语言意识、认知灵活性、可视交际能力等方面。〔13〕 此外,双语学习者在符号重组任务中灵活度更好,能更好地理解数字符号,在一串概念任务中能忽略误导特征信息,能更好地理解客体永存,在方位问题上具有优势,能对一个物理问题提出多种假设,在创造性和非语言几何设计测试中的表现也更好。〔14〕
  相反,生活在单一语言环境中的儿童在学习第二、第三语言时,由于大脑中感受母语之外其他语言的树突与轴突已经萎缩,只能借助周遭相关联的神经细胞来协助,因而就只能精熟语言能力中的某些方面,如掌握文法句型规则以及阅读和写作(因为语言的分析认知能力在成人阶段才达到高峰期),而听说能力就较难达到母语学习者的程度。Hirsch等神经语言学家利用PET和fMRI技术发现,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其第二语言学习区位于大脑中的布洛卡区,距离母语学习区大约有9毫米的距离;而很小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他的第二语言学习区与母语学习区几乎是重合的。〔15〕也就是说,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的双语或多语学习是利用大脑的同一个部位来实现的。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两个案例中所说的“失语症”本是一个病理概念,它指的是由于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或变异而引起的言语部分功能障碍。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主要位于三个区域: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和角回。这三个区域任何一个发生病变或受损都会引起具有不同特征的失语症:威尔尼克区病变或切断、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的神经纤维束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布洛卡区病变通常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或称表达性失语症);角回可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因而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也就是说,“失语症”是由生理器官受损而导致的,而第二则案例中的小女孩显然并不是语言中枢受到了损伤,从而“丧失了文字语言理解力”和“形成了表达上的功能缺陷”。她之所以不愿意说话,直接原因是同伴的嘲笑,因而可归为纯粹的心理因素影响。她身上出现的状况可称之为“失语现象”。当然,两个案例所描述的“失语现象”和“语言发展迟缓现象”虽然不是多语言环境直接导致的结果,但或多或少与多语言环境有些关联。比如说,在日常交流中,妈妈指着杯子一会儿对幼儿说“杯子”,一会儿又说“cup”,幼儿就会对物品命名产生困惑,在表达时就不知道是说“杯子”还是说“cup”了。有的家长甚至会同时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如用中文、日文和英文各说一遍“杯子”,那么幼儿就可能认为用三种语音的“和”才能表示“杯子”这一事物,在表达时就可能把三种语言都说出来,就像第二则案例中的小女孩一样。
  五、关于创设多语言环境的建议
  本文提到的两个案例所发生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的,但问题并不在多语言环境本身,而在于多语言环境的“呈现方式”。为避免类似状况发生,国外研究者早就提出了“一人一语(one people/parent -one language)”原则,即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固定的人只说固定的一种语言。虽然说这条原则有它的局限性,但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验证了其合理性。首先是来自语言学方面的证据。语言学研究表明,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实际上只有一个上位的概念系统,即儿童对外界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和建构。一个上位的概念系统与两个语言加工系统,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种语言的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语言内容即语言所指的实物及其表象和概念是基本相同的,语言运用的某些技能也是相通的。〔16〕其次是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何可抗教授提出,儿童先天语言获得机制的核心是“语义辨识”,而非乔姆斯基所说的“普遍语法”。〔17〕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其语法关系、语法规则千差万别,而语义关系只有一种。儿童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先天具有“感知辨析语音”和“分析识别语义”的功能,而单词识别、短语构成分析和句法分析等语言功能则均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并且要有先天语言功能为基础才有可能在后天顺利习得。〔18〕最后是来自实践的证据。Bain 和 Yu 的实验结果显示,4岁左右生活在“一人一语”环境下的双语儿童能更好地在认知任务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语言的指导或控制作用。〔19〕
  因此多语言环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人一语”原则。在单一语言环境下,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使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因而语言可以直接成为思维的工具,语言体系和认知体系不会产生冲突。但在多语言环境下,儿童面临语言与思维工具的冲突,为避免这种冲突,固定的人必须说固定的一种语言,不能由某一个人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同时,儿童语义关系的建立与认知图式的建构密切相关,因而多语言环境的呈现方式也必须与婴幼儿的认知特点相一致。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的是由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到符号运算思维的过程,儿童语义关系的建立也遵循着这样一个过程。
  其次是关键期原则。多语学习与单语学习一样都有关键期,都需要成人为学习者提供有秩序的、持续的、足量的自然语言环境。有秩序是指婴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一个先有语言输入,再到语言内化、语言输出和语言反馈的循环过程。持续是指在儿童熟练掌握某一种语言能力(一般指口语能力)之前,依据前述的4~6岁是儿童语言(口语)神经发育的成熟完善期这一理论,在儿童6岁之前每一种语言环境的呈现在时间链上都不能中断,否则就不足以使儿童形成成熟的语言能力。足量是指任一种语言环境刺激都应达到能让儿童建立稳定的语言神经回路的水平。因为对语言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的获得实质就是大脑形成了稳定的语言神经回路。
  最后是自然学习原则。让儿童自然地参与社会沟通交流活动,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使用语言达到主动理解,这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主要方式。对于婴幼儿来说,有效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连接个人需要、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只有让婴幼儿运用语言来进行沟通,他们的语言学习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长辈每日灌输多种语言,2岁男童患失语症〔EB/OL〕.〔2008-10-08〕.http://lady.163.com.
  〔2〕佚名.2岁学习汉、英、日三种语言,女儿竟得“失语症”〔EB/OL〕.〔2008-11-08〕.http://www.sh-grand.com.
  〔3〕DORIS BERGEN, JULIET COSCIA.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M〕.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4.
  〔4〕〔5〕MARK H JOHNSON.发展认知神经科学〔M〕.徐芬,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155.
  〔6〕WALSH T M,DLLER K C.Neuro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on the optimum ag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K DILLER.(ed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universals i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Rowley,MA:Newbury House,1981:3-21.
  〔7〕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0.
  〔8〕PATRICIA K KUHL.A new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J〕.PNAS,2000,97(22):11850-11857.
  〔9〕MICHAEL COLE,SHEILA R COLE.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M〕.New York:Worth,2009:299-303.
  〔10〕M S GAZZANIGA.认知神经科学〔M〕.王更生,朱滢,沈政,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32.
  〔11〕WERKER J F,TESS R C. 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Evidence for perceptual re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84, (7):49-63.
  〔12〕PATRICIA K KUHL.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Cracking the speech code〔J〕. Neuroscience, 2004,11(5):832-843.
  〔13〕LILLIAM M MALAVE.Parent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ism in young children〔J〕.NYSABE,1997,12(1):15-42.
  〔14〕STEPHANIE M CARLSON,ANDREW N MELTZOFF.Bilingual experience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2):282-298.
  〔15〕HIRSCH J,K H KLIM,N R RELKIN,et al.Distinct cortic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J〕.Nature,1997,388:171-174.
  〔16〕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课程与教学,2006,(5):27-30.
  〔17〕〔18〕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82.
  〔19〕BAIN B,YU A.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raising children bilingually:One parent,one language〔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0,(34):304-313.
  
  On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Inspired by Two Cases of Aphasia
  Hou Suyun, Yuan A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nfants, there exist two contradictory opinions: one advising to provide a language environment with maximum richness (including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baby does not miss the crucial phase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another insisting on providing a mono-lingual environment (the mother tongue) until the baby master it so that the baby does not suffer from slow linguistic development or aphasia resulted from too early exposure to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paper explores into this issue based on the theories in neurolinguistics about early experience’s influence upon the complexity of pallium neuro-circuit and key phases of form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pallium neuro-circuit.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nfant’s slow linguistic development or aphasia is not directly caused by the 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 itself, but related to the presentation method of the 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discovery,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in constructing 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 one language by one person, key phase, natural acquisition.
  【Keywords】infants; 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 linguistic development; neurolinguistics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苏州市首批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角色定位、专业信心以及角色认同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角色定位较为合理,专业信心较强,职业认同度也较高,但对职业稳定性的预期不高。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免费男幼儿师范生;角色定位;专业信心;角色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4-00
【摘要】通过对台北市24名公办、民办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发现,公办、民办幼儿园园长认为园长应具备的领导知能包含行政事务、对内关系、对外关系、组织文化与愿景、专业成长等五大方面,而他们面临的领导困境则可分为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压力等三大层面。此外,研究发现,被访者认为园长应具备的领导知能与园长面临的领导困境间存在微妙的交互关系。依据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针对园长领导角色与任用制度等提出了一些建议,供相关单
【摘要】远郊地区幼儿园教师既不同于城区教师,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教师,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对上海市崇明县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愿意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但较少有外出参与培训的机会,组织公开展示活动的机会也较少。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最希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次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培训;远郊地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政府对本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现代建构主义“自我发展”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一代学前教育课程慢慢被以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合作建构”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二代学前教育课程所取代。第二代学前教育课程强调异质性所具有的意义、强调学习和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强调从开端开始强化儿童的素养,这些体现的是后现代的特征。对异质性的理解和应对、主张强化儿童的强项、强调以评估保证
總部设在瑞士的“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2011年11月12日通过其官网公布了“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的初步评选结果,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著名风景区。  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  亚马逊雨林,也叫亚马逊原始丛林,覆盖面积达7百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550万平方公里,地处9个国家中。亚马逊包含了世界上存余雨林的一半以上,拥有全球在一个单一热带雨林内所包含的最多生物种类。以流量做统计单位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
“美美”是谁?你别误会,它不是一个小朋友,而是我们家养的一只小彩龟。它可不是普通的乌龟,它可爱臭美啦!它的背上披着一件西瓜图案的花衣裳,就连它小巧玲珑的嘴巴也抹上了“口红”。它的小爪子特别修长,要是能做个美甲就更完美了。   “美美”的爱好也与众不同,它特别爱看书。有一次,我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它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环顾四周。突然,它就像锁定了目标似的,径直朝我的書爬去。没想到,它还是一只好学的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自舒尔曼首次提出以来,经历了从学科教学认知(pCKg)、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到信息通信技术支持下的技术学科教学知识(ICT-TPCK)的演变。这种演变体现了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性、建构性和情境性特征。结合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四种知识转化方式探讨幼儿因数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养成,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中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重构和微调:清末时期的“压迫性道德”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重构,民国时期经历了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的微调,社会主义时期则经历了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的微调,从“压迫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是从文化压迫到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过程,也是从“普适道德”到“规范道德”的职业化过程,更是从“身份道德”到“专业道德”的专业化过程。
核心提示: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教授,心理学、教育学、人类文化学博士,德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德国巴伐利亚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32年,被德国、美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等国多所大学聘为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菲纳克思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100余部学术著作。他的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建议与教育方案等深刻影响了德国和欧洲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他是社会文化理论学派合作建构主义的代表
田野里,草蜢穿着一身绿色的铠甲,趴在青青的麦苗上睡午觉。   哗啦啦——天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小动物们都慌张地往家跑。可是,草蜢却一动不动地趴着。   小鼹鼠从土穴里探出头,着急地说:“草蜢草蜢,快来我家避雨吧,你这样淋雨会生病的。”草蜢笑着说:“谢谢你,小鼹鼠。我们草蜢是不怕淋雨的。因为我们身上有一层蜡质层,这就是我们的晴雨伞。有了它,我们就不怕日曬雨淋了。所以,即使是下雨,我也能自由地在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