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上,老师播放了一段诠释大自然的美妙音乐,学生们聆听、感悟、感动、思考,随着韵律、节奏、频率、速度的变换,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心情。学生受到音乐感染的各种情绪表现,再一次诠释了音乐的真谛,它属于大自然,又属于音乐人,更属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学生听到这段对音乐的描述之后反响热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声音缘何可以成为乐曲呢?然后逐步启发学生,让他们增加音乐素养,增强对音乐的积极认知、探索,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一、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之一,同时也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体现。音乐本身的人文性质还体现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相关艺术文化载体的相互融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学习音乐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带动学生体验与感受音乐,对音乐进行鉴赏、表现、创造以及审美的过程。可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却将学生和教师变成了教材的复读机,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对教材进行生搬硬套的讲解,一切按照教材来,这虽然有利于音乐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却不利于发挥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自然不会很热情,容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消极怠慢的现象。有些教师看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时,并不会从自己在音乐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寻找答案,而是跟随着学生一块消极起来,这便形成了一个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有害无利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之能够真正激发出更多的音乐本身的魅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学习音乐的热情更为饱满。
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具备如下幾方面特点,分别是:音乐具有“审美核心”的活力、“和谐互动”的活力、“实践创造”的活力、"综合发展”的活力。具体的说就是,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的能力以及提升品位的能力。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教唱模式”,要增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创造,在实践中完成对于音乐的学习。最后一点便是,音乐学习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以审美来构筑音乐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音乐美、韵律美的感受,在对音响的倾听中完成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品味及感受,当学生的心灵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达到契合时,学生为音乐中所蕴藏的美吸引和陶醉时,音乐教育所发挥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就实现了。比如学生在欣赏《音乐悄悄来临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抓住作品中音乐描述的春天的特征,然后紧紧围绕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来展开对该作品的教学,通过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以及情感体验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从而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到如痴如醉的音乐熏陶。
三、用音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一次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同学生展开热烈探讨,关于“音乐的美”到底是什么,问题自然围绕“音乐的美在哪里”展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其中一个共同观点是:音乐有节奏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这一观点,并且跟学生明确,节奏是音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创造美的生活的一种方法。其实,音乐并不脱离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仔细观察,总能寻找到音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点,通过这些联系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是说要将音乐教育从学科体系向学科领域进行扩展,发展则是说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那种学习音乐只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出名那种功利性目的,而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音乐的意义并利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以音乐学习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关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意义以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五十六朵花》一课中,就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不同风俗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民歌风格,不同民族语言所传递的不同民歌韵味等。这不仅使得学生的知識面得以扩展,也使得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之一,同时也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体现。音乐本身的人文性质还体现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相关艺术文化载体的相互融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学习音乐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带动学生体验与感受音乐,对音乐进行鉴赏、表现、创造以及审美的过程。可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却将学生和教师变成了教材的复读机,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对教材进行生搬硬套的讲解,一切按照教材来,这虽然有利于音乐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却不利于发挥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自然不会很热情,容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消极怠慢的现象。有些教师看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时,并不会从自己在音乐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寻找答案,而是跟随着学生一块消极起来,这便形成了一个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有害无利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之能够真正激发出更多的音乐本身的魅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学习音乐的热情更为饱满。
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具备如下幾方面特点,分别是:音乐具有“审美核心”的活力、“和谐互动”的活力、“实践创造”的活力、"综合发展”的活力。具体的说就是,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的能力以及提升品位的能力。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教唱模式”,要增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创造,在实践中完成对于音乐的学习。最后一点便是,音乐学习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以审美来构筑音乐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音乐美、韵律美的感受,在对音响的倾听中完成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品味及感受,当学生的心灵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达到契合时,学生为音乐中所蕴藏的美吸引和陶醉时,音乐教育所发挥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就实现了。比如学生在欣赏《音乐悄悄来临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抓住作品中音乐描述的春天的特征,然后紧紧围绕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来展开对该作品的教学,通过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以及情感体验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从而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到如痴如醉的音乐熏陶。
三、用音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一次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同学生展开热烈探讨,关于“音乐的美”到底是什么,问题自然围绕“音乐的美在哪里”展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其中一个共同观点是:音乐有节奏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这一观点,并且跟学生明确,节奏是音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创造美的生活的一种方法。其实,音乐并不脱离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仔细观察,总能寻找到音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点,通过这些联系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是说要将音乐教育从学科体系向学科领域进行扩展,发展则是说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那种学习音乐只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出名那种功利性目的,而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音乐的意义并利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以音乐学习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关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意义以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五十六朵花》一课中,就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不同风俗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民歌风格,不同民族语言所传递的不同民歌韵味等。这不仅使得学生的知識面得以扩展,也使得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