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人生,圣洁的情怀--关于杜甫《登高》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即人学,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或痛苦的情感。有人说,人到五十方能解杜诗。我相信这句话一定是真的,对我个人而言,唐代诗人中,最喜爱的莫过于李白了,他的诗文《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让我喜爱到骨子里去,李白的诗文“险山恶水总关情”:他纵情山水,自然山水该有的柔美与雄伟都被他说尽了;他诗酒逍遥,锦绣诗文之下总是喷薄出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以“大鹏”自比,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不能浇灭的政治热情与铮铮铁骨,黑暗政治的尖锐矛盾成就了“诗仙”的美誉。
其他文献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虽是小事,但一旦进入了《资治通鉴》,一旦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就不再是小事了。对于这样一篇文本,无论是基于我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基于人的基本习惯,都会认为其是一篇劝人学习的文章--这样的理解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国的文化习惯当中,历来是重视“学”的,《学记》作为遗传下来的最早的研“学”著作,便是佐证。
7月19-21日,郑州的天如同漏了一样,瀑布般的“雨帘”倾泻而下,道路断行,人员受困,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城市陷入严重内涝。无数告急的通讯文字或语音视频从运营一线接连涌入公交GPS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字里行间透露的有焦急,有忧虑,有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