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课程《歌唱》已经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点经验,并将其归纳总结成为教材整合、声音训练、歌曲选择、歌曲排练、课后拓展五個方面,本文主要是对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歌唱 教学 点滴感受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由《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除《鉴赏》作为必修模块而外,《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喜欢选修的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更需要关注。而《歌唱》模块的教学主要是以合唱形式来进行,那么如何上好合唱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每个高中教师要去努力探索的。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方法,并将其归纳总结成为教材整合、声音训练、歌曲选择、歌曲排练、课后拓展等五大点。
一、对教材进行整合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二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其文化内涵由中国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世界民间歌曲到西方专业创作歌曲构成,既强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重视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同时注重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三是以合唱为主,教材从实际需要出发,突出以合唱为主,选择不同题材、地域、风格的演唱形式的经典作品。虽然教材已经尽力做到完美,但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不一样、办学的水平不同,且教材上的教学容量比较大等因素,所以无法做到一本教材能够完全适合所有学校的学生使用。因此,整合教材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要去做的事,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整合教材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不要以教师个人的兴趣取向做取舍,要依据《课标》提出的目标,依据学生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文化水平的实际需要;二是在选择曲目的问题上,根据学生的能力要尽可能的保证重点曲目;三是可以补充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区特色的歌曲丰富教材内容;四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可以对所选歌曲的声部进行简化,让其达到学生能演唱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更合适学生的上课内容,确保上好每一堂歌唱课。
二、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做法
在合唱教学中少不了练声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练声曲,如何去对合唱队员进行声音的训练和调整是合唱排练中老师必须要考虑清楚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摸底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学生的声音状况有的是音色比较尖、细的,有的是比较暗淡、低沉的,还有的是模仿别人卡住脖子唱的,在练声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声音情况选择不同的练声曲和练声方式来练习,不宜进行过强的音量和过高的音域训练,也不能按照独唱的声音进行训练,可利用声部中适应能力较强、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为骨干,让其所在的声部的其他学生向其靠拢。此外,还要注意气息的训练。最终使音色尽可能的统一,并能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
三、如何选择歌曲
(一)注重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难易程度适合的作品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来自城镇以及农村各地,由于各地方的小学、初中阶段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从来没有上过一节正规的音乐课,更谈不上有过专业学习的经历。因此在选择歌曲时,并不是必须唱经典、名曲,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尽量选择简单易学的歌曲。例如,选择二声部的合唱作品《大海啊故乡》、《同一首歌》等,这些作品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带来的快乐,又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选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内容要考虑贴近高中生生活,适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之容易理解。例如,选择《童年》、《校园的早晨》等歌曲,这些歌曲既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又符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和年龄特点。
(三)选择具有鲜明的名族特点、地域风情的歌曲
在选择歌曲时,还要考虑选择一些民族风格鲜明、地方色彩浓厚的歌曲,例如,可选择根据贵州贵阳地区游戏儿歌创作的《蒙猫猫》,根据贵州遵义民间小调创作的《摘菜调》,云南的《猜调》等等。选择一定量的这类歌曲,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地域风格,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选择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歌曲
教学中还要选择一些富于“形象思维”或“小中见大”的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例如,《我们的田野》、《有一只大雁在站岗》、《红蜻蜓》等这些久唱不衰的艺术歌曲,能够寓教于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中,这些歌曲不仅有美丽动人的外在形象,其歌曲的内涵、意境更是丰富、深邃。
四、排练歌曲时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在理解感受歌曲方面
首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很好的理解作品、风格、意境及内涵。美术作品、影视作品同音乐作品一样同属于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形象感知,抒发情感上各不相同。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直观性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他感知渠道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启迪学生想象,达到相互渗透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美丽的田野》时,先让学生欣赏与作品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把这些图像映入脑海,带到演唱中去。
其次,抓住具体的形象,联想出美丽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歌词的具体形象,联想相关的画面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的歌词部分通过对海浪、沙滩、椰林、夕阳、仙人掌的等一系列的具体的形象,创造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画面、意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慢慢感受歌词中提到的具体物象,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歌词描绘的美丽画卷。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到一片碧水蓝天、海浪夕阳的意境之中,去感受和领悟歌曲的内涵。
(二)在对学生的学习方面
要做好教学工作,只有了教学上的思路还不够,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方面笔者首先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组合成四个小组(男女生各两个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沟通作适当的调整,把有点声乐基础的学生分散到各小组里,让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排练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让学生民主推选出各组的组长,学习的过程中以组长牵头带动小组进行课后的练习,这样教师只需要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和沟通就能够使得课后的基本练习能有所保障。
五、进行课后拓展,展示自我
通过课上、课下的学习排练,学生们都很期待能有展示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给学生们安排表演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拓展的一个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趣和表现欲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音乐素养,也达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之,《歌唱》课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块,就如何上好这门课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笔者提出的以上几点体会只是其中的少许部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歌唱 教学 点滴感受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由《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除《鉴赏》作为必修模块而外,《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喜欢选修的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更需要关注。而《歌唱》模块的教学主要是以合唱形式来进行,那么如何上好合唱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每个高中教师要去努力探索的。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方法,并将其归纳总结成为教材整合、声音训练、歌曲选择、歌曲排练、课后拓展等五大点。
一、对教材进行整合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二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其文化内涵由中国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世界民间歌曲到西方专业创作歌曲构成,既强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重视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同时注重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三是以合唱为主,教材从实际需要出发,突出以合唱为主,选择不同题材、地域、风格的演唱形式的经典作品。虽然教材已经尽力做到完美,但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不一样、办学的水平不同,且教材上的教学容量比较大等因素,所以无法做到一本教材能够完全适合所有学校的学生使用。因此,整合教材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要去做的事,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整合教材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不要以教师个人的兴趣取向做取舍,要依据《课标》提出的目标,依据学生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文化水平的实际需要;二是在选择曲目的问题上,根据学生的能力要尽可能的保证重点曲目;三是可以补充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区特色的歌曲丰富教材内容;四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可以对所选歌曲的声部进行简化,让其达到学生能演唱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更合适学生的上课内容,确保上好每一堂歌唱课。
二、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做法
在合唱教学中少不了练声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练声曲,如何去对合唱队员进行声音的训练和调整是合唱排练中老师必须要考虑清楚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摸底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学生的声音状况有的是音色比较尖、细的,有的是比较暗淡、低沉的,还有的是模仿别人卡住脖子唱的,在练声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声音情况选择不同的练声曲和练声方式来练习,不宜进行过强的音量和过高的音域训练,也不能按照独唱的声音进行训练,可利用声部中适应能力较强、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为骨干,让其所在的声部的其他学生向其靠拢。此外,还要注意气息的训练。最终使音色尽可能的统一,并能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
三、如何选择歌曲
(一)注重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难易程度适合的作品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来自城镇以及农村各地,由于各地方的小学、初中阶段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从来没有上过一节正规的音乐课,更谈不上有过专业学习的经历。因此在选择歌曲时,并不是必须唱经典、名曲,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尽量选择简单易学的歌曲。例如,选择二声部的合唱作品《大海啊故乡》、《同一首歌》等,这些作品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带来的快乐,又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选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内容要考虑贴近高中生生活,适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之容易理解。例如,选择《童年》、《校园的早晨》等歌曲,这些歌曲既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又符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和年龄特点。
(三)选择具有鲜明的名族特点、地域风情的歌曲
在选择歌曲时,还要考虑选择一些民族风格鲜明、地方色彩浓厚的歌曲,例如,可选择根据贵州贵阳地区游戏儿歌创作的《蒙猫猫》,根据贵州遵义民间小调创作的《摘菜调》,云南的《猜调》等等。选择一定量的这类歌曲,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地域风格,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选择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歌曲
教学中还要选择一些富于“形象思维”或“小中见大”的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例如,《我们的田野》、《有一只大雁在站岗》、《红蜻蜓》等这些久唱不衰的艺术歌曲,能够寓教于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中,这些歌曲不仅有美丽动人的外在形象,其歌曲的内涵、意境更是丰富、深邃。
四、排练歌曲时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在理解感受歌曲方面
首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很好的理解作品、风格、意境及内涵。美术作品、影视作品同音乐作品一样同属于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形象感知,抒发情感上各不相同。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直观性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他感知渠道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启迪学生想象,达到相互渗透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美丽的田野》时,先让学生欣赏与作品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把这些图像映入脑海,带到演唱中去。
其次,抓住具体的形象,联想出美丽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歌词的具体形象,联想相关的画面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的歌词部分通过对海浪、沙滩、椰林、夕阳、仙人掌的等一系列的具体的形象,创造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画面、意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慢慢感受歌词中提到的具体物象,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歌词描绘的美丽画卷。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到一片碧水蓝天、海浪夕阳的意境之中,去感受和领悟歌曲的内涵。
(二)在对学生的学习方面
要做好教学工作,只有了教学上的思路还不够,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方面笔者首先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组合成四个小组(男女生各两个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沟通作适当的调整,把有点声乐基础的学生分散到各小组里,让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排练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让学生民主推选出各组的组长,学习的过程中以组长牵头带动小组进行课后的练习,这样教师只需要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和沟通就能够使得课后的基本练习能有所保障。
五、进行课后拓展,展示自我
通过课上、课下的学习排练,学生们都很期待能有展示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给学生们安排表演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拓展的一个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趣和表现欲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音乐素养,也达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之,《歌唱》课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块,就如何上好这门课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笔者提出的以上几点体会只是其中的少许部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