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吉他音乐的发展(一)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他的起源与演变


  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三千年前的古乐器,比如古埃及的耐法尔(Nefer)以及古巴比伦和古波斯的各种古弹拨乐器,这些乐器的形制与吉他相似。目前考古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吉他”是赫梯人城门遗址上雕刻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
  在十三世纪的西班牙,由波斯语逐渐演化成的西班牙语“吉他”一词形成,并出现摩尔吉他(Guitarra Morisca)和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到十六世纪中叶,五组复弦的巴洛克吉他(Five-Course Guitar)开始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流行,随后又有六组复弦的巴洛克吉他。当时的许多巴洛克吉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现在古典吉他演奏会的保留曲目。
  大约在1800年,六根单弦的吉他得到了整个欧洲的青睐。凭借其温暖的音色、清晰的和声和便利的定弦等特点,吉他开启了它的黄金时代。

吉他传入中国——上海


  这古老的吉他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呢?这可能要追溯到清朝了。乾隆曾下旨组建一支西洋乐队,成员都选自宫廷的太监,据说乐队中有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以及吉他、曼陀林和“铁丝琴”(古钢琴)。也就是说,在十八世纪,吉他可能已传入了中国。但是在西方,直到十九世纪,六根单弦的吉他才开始在整个欧洲流行,所以当时乾隆看到的吉他会不会是巴洛克吉他?因为缺乏史料,这种推论已经无从考证。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比如吉他由日本传入中国,也有人说吉他从俄国传入中国。“十月革命”后,因移民而来的俄国贵族将吉他带到上海。当然,也许以上这些传入的途径可能都存在,并于不同时期在中国传播吉他音乐。


01聂耳对着镜子演奏吉他


02 1934年周小燕在弹吉他

  据1929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报道,“西班牙音乐家安德烈斯·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以演奏六弦琴(吉他)而得名,与提琴大家海菲兹、克莱斯勒等齐名,于九月二十八日晚九时一刻在南京路市政厅演奏。”
  人民音乐家聂耳1930年7月到上海。1934年在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时,聂耳曾为电影《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歌弹吉他伴奏,在《上海老歌》(1931-1949)中还可以听到他弹奏吉他的录音。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少年时代(1934年)也曾弹奏过吉他。
  虽然上海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们常常来到上海举办音乐会,但吉他是件小众乐器,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大众普遍认为吉他只是弹弹唱唱的伴奏乐器,对历史悠久的吉他演奏艺术知之甚少。
  日本起初也曾面对相同的窘境。1853年,吉他与其他西洋乐器一起传入日本,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日本人始终认为吉他是伴奏乐器。吉他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无人问津。直到1929年,杰出的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从马尼拉到上海演出后,经过大连,抵达日本,并举办了吉他演奏会。从此,日本人对吉他的认识开始改变,日本掀起了古典吉他的热潮,这场演奏会深远地影响了很多日本吉他演奏家。
  吉他传入上海后,最早活跃在舞厅,长期受到各种观念的干扰,发展十分缓慢。当时,中国的吉他音乐发展也还处于萌芽时期,十分稚嫩,人们对吉他这件乐器还是存在着偏见,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

为吉他正名,掀起吉他热


  难能可贵的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音乐家们带着正义感,纷纷支持吉他音乐的发展,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谭冰若先生于1984年9月14日在上海《文汇报》率先发表了文章《六弦琴拨响了——为吉他正名》。上海的一些相关团体也参与了支持吉他音乐的活动,如报社、上海音乐家协会等。
  其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街头巷尾就已兴起了吉他“热潮”。夏天,路灯下、树荫下、公园草地上年轻人三五成群抱着吉他弹着、唱着,一群群少男少女放飞着他们青涩的梦想。春夜,步入上海各居民区,常常能听到吉他声。大街上亦每每可见年轻人背着吉他骑车而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可以听到优美的吉他声。在大学,几乎每个学生寝室里都有一把吉他。在军营,几乎每个战士都想拨弄一下琴弦……这些都意味着吉他音乐在我国群众文艺生活中有了重要的位置。
  当时,以吉他的年销售量来看,1982年前是微不足道的。而到了1983年至1984年,数额已突破了二十万。1986年又激增到八十四万五千左右,1987年则达到了八十六万。1988年,拥有吉他的爱好者已超过八百万人。

从路边吉他走入文化馆


  随着吉他“热”的到来,上海各区文化宫、文化馆、青年宫等文艺部门逐渐重视起吉他音乐,纷纷发掘吉他人才,组建吉他乐团,当时大多组建的是流行音乐乐队。1978年至1985年,上海市各区文化宫、文化馆成立了二十多个以吉他为主的流行乐队,这些乐队也是后期“走穴”的主力军。原先马路边的吉他队逐渐被“收编”入各区文化宫、文化馆等业余文艺团体,他们每周巡演于这些场馆。


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的吉他乐团 徐炎(右一)、闵元禔(左一)等在演出

  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当时上海西部一个规模最大的群众文艺活动场所。沪西工人文化宫最早组建了一个以吉他为主的吉他樂团,由夏威夷吉他、电吉他、古典吉他、曼陀铃、尤克里里、手风琴等乐器组成。记得西宫吉他乐团第一次在西宫小音乐厅开演时一票难求,当时票价是两元一张,开场前竟然出现了五元一张的黄牛票。演出现场,观众热情高涨,返场超过十多次。   随之,上海市各文艺部门的吉他乐团相继成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音乐生活,使更多的群众了解了吉他。夏天,吉他乐团举办露天的纳凉晚会,颇受群众欢迎。记得曾经有的文化宫举办群众纳凉晚会,因有吉他演奏,两千张门票一售而空,听众仍蜂拥而来。观众的需求一时无法满足,文化宫支部书记只得亲自出马,在大门口收现金入场。可见,吉他在群众的音乐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吉他首次加入上海专业音乐团体


  1981年,上海广播电视乐团在上海市城建会堂首次将吉他推上大众舞台。当时售票处设在南京路的华侨商店底楼,当群众听闻音乐会有吉他演奏后,购票群众人山人海,争先恐后,一时间秩序大乱,最后华侨商店的橱窗玻璃也被挤碎了!
  那场音乐会中的吉他其实只是为四重唱伴奏,伴奏乐队由手风琴蔡福康,夏威夷吉他徐炎,西班牙吉他闵元禔、黄川琦组成,演出的曲目是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当夏威夷吉他奏出滑音“Mi/Sol”的前奏,紧随着西班牙吉他扫起柔和的节奏,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由于徐炎较为年长,而且头发较少,自那次演出以后,徐炎被誉为“星星索老头”。虽然那场音乐会中只有短短几十秒的吉他演奏,但这是吉他在上海专业音乐团体里的第一次成功亮相,值得纪念。随之,吉他在专业音乐团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如上海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电影乐团等等都加入了吉他的演奏。

吉他首次在上海的电影音乐中出现


  吉他“热”逐渐波及到了当时中国的电影音乐。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曲家杨绍榈在谱写音乐时潜心研究。他一面吸取异国音乐特色,一面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风格。他在旋律、配器及伴奏形式上大胆地使用了吉他,将东南亚地区音乐的特点融入了我国的民族音调,一首电影主题歌曲《我怎能把您遗忘》在他的指间流淌。此曲很快作为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独唱音乐会上的最新曲目流传开来。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那次吉他音乐的录音演奏却完成得十分艰难。由于当时上海的吉他演奏水平业余,演奏吉他的民间人士也都没有与交响乐团合作的经验,上海电影乐团几乎邀请了上海所有的吉他演奏知名人士参与录音,那次录音被称为“上海吉他大会战”,在指挥家姚笛及乐团演奏人员的耐心辅导下,这次录音任务艰难地完成了。这是吉他首次参与上海的电影制作。

吉他教学的初级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吉他演奏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许多中小城镇可以买到吉他,但要能找到教材,找到能正确指导的教师却十分困难。有一次,谭冰若教授在谈话中说道:“我曾收到许多吉他爱好者的来信,信中热情洋溢,求学心切,却哀叹无入门之道,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教材。记得一位青年的来信写道,‘我买了把吉他已近五年,由于对弹奏方法一无所知,一直只用两根弦来弹奏……’这真让人啼笑皆非。可见,师资和教材已成为当前吉他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要发展吉他音乐,必须从教学开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掀起了吉他教学热潮,各区业余音乐部门(文化宫、文化馆)纷纷办起了吉他培训班,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等一些专业音乐团体都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业余吉他学习班。这里以沪西工人文化宫为例:1981年首次开办夏威夷吉他班(徐炎任教),1983年又开办西班牙吉他班(闵元禔任教),报名参加的学生连山排海。当时,沪西工人文化宫在《青年报》中缝刊登了一条“你想学习吉他吗?”小小的招生广告,想不到报名人数竟达到一千多人。
  当时由于缺乏师资,无法满足众多学员,文化宫只能设立音乐基础考试筛选学员。因为报名人数实在太多,部分通过考试的学员仍然无法全部安排入学,后经文化宫领导商量后,这部分学生只得预约在下一期入学。除了沪西工人文化宫之外,当时在吉他教学领域出名的办学机构还有创新业余音乐进修学校、红棉吉他艺术学苑(何震东创办)、黄浦区美声业余艺术学校(吕律任教)、上海歌剧院业余艺校(马志敏任教)、闸北区文化馆(蒋达民任教)、上海音乐学院业余吉他培训班等等。据当时统计,以上每个艺校的在学人数通常是四百至一千二百人,可见人们对学习吉他的热情多么高涨,难怪美国吉他演奏家克里斯托弗·阿什比(Christopher Ashby)在上海演出、讲学后惊叹道:“中国这么多人学习吉他,整个美国会感到震惊,整个世界会感到震惊!”

上海的吉他比赛


  说起上海的“吉他比赛”,最初在民间。改革开放前,吉他爱好者们常常私下以琴会友,举办吉他聚会,弹的有古典吉他、民谣弹唱、拨片(匹克)吉他、夏威夷吉他,使用的乐器都是非常“蹩脚”的三合板吉他。这些聚会上往往有来自上海各区的吉他好手,演奏者们相互“别苗头”(比高低)。久而久之,上海的每个区都涌现出一两位最出名的民间吉他“高手”,如虹口区的“某某”、徐汇区的“某某”。这就是吉他在改革开放前民间“擂台”式的“比赛”。这种竞技活动常常是在私人家中或弄堂里举行。
  1983年大世界(当时的青年宫)组织举办过一次青年吉他比赛,虽然没有做公开宣传,知者不多,但是其轰动效应却让人吃惊。比赛安排在影剧场进行,九百个座位的剧场坐满了,也站满了,剧场大铁门都被想进场的人群挤坏,没票的观众只能在厕所的窗户中爬进爬出。
  人气如此爆棚的吉他比赛活动,首先被上海团市委和青年报社关注。1984年8月在上海,由青年报主办,上海提琴厂赞助,首届“上海市青年吉他大奖赛”举办。大赛为期三天,比赛消息公布后,参赛者踊跃报名。当时参赛者的年龄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工人,大赛地点设在青年报社对面的东湖路小学内,大赛评委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谭冰若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陈鼎臣先生以及上海吉他界知名人士何震东、徐炎、张嘉生等担任。这次历时三天的比赛,有八百多名吉他爱好者参赛,国内多家新闻单位报道。


01-03首届“上海市青年吉他大奖赛”汇报演出节目单

  首届“上海市青年吉他大奖赛”的奖项为:夏威夷吉他组、西班牙匹克吉他组(电吉他)、西班牙古典吉他组、西班牙弹唱吉他组。比赛一等奖各组一名,分别由郭少斌(夏威夷吉他)、卜徐忠(西班牙匹克吉他)、朱明宝(西班牙古典吉他)、张行(西班牙弹唱吉他)获得;二等奖各组二名:马友伦、李启宏(夏威夷吉他);李明、李溢民(西班牙匹克吉他);蒋梵、蒋达民(西班牙古典吉他);李启明、许丽娟(西班牙弹唱吉他);三等奖各组三名:陈凤、姚克明、苏均妹(夏威夷吉他);何林青、罗威妮、沙金龙(西班牙匹克吉他);马国良、卓珍、黄社表(西班牙古典吉他);沈晓明、逢丽燕、巫慧敏(西班牙弹唱吉他)。这次大奖赛开拓、发掘了吉他音乐的演奏人才和弹唱歌手,如中国流行歌手张行、许丽娟,吉他演奏家蒋梵、蒋达民、郭少斌、朱明宝等,目前他们都已成为中国吉他界的中流砥柱。
  吉他这一“古老”而又“时兴”的乐器深受人们喜爱。众多著名艺术家对吉他的热爱推动着上海吉他音乐的发展。从1929年西班牙音乐家塞戈维亚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办吉他音乐会,到1934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渔光曲》中弹吉他,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弹奏吉他。之后的幾十年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旗下,吉他音乐表演从“地下音乐会”转到“马路吉他队”,再入文化宫、音乐厅。吉他音乐比赛自民间弄堂里的“擂台”到由上海市团市委支持、著名音乐家关心、《青年报》主办首届“上海市青年吉他大奖赛”。这些成功与转变正是中国吉他音乐发展起步阶段的良好开端!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排序”是《程序设计》及《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意识到排序的重要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提高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市场正面临着发展和改革.对电力企业而言,电力营销管理缺乏多元、科学、创新的管理体制,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汽车有关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要求人们对汽车的构造有一定的了解。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主体,也是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对于汽车发动机的修理和维护,是许多汽车爱好者较为头疼的问
2016年11月,小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希望2017年第一季度结束,“潮人小罗”这个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可以突破200万。
近3个月内,印度泰米纳尔邦Theni地区的香蕉迅速席卷印度市场,印度Cumbum地区的种植者们开始大量种植Theni香蕉。种植Theni香蕉所获的利润全部归于种植者,无须经过供应链中的中间商。在这之前,香蕉种植者需要全程参与到贸易环节中来,包括香蕉的运输。喀拉拉邦的商人们还需要交给香蕉种植者预付款,从香蕉的采摘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产生了大量的额外费用。  Aroma香蕉生产公司主席称,他们的目标
这场浩劫般的新冠疫情,无情地成为了2020年全世界人民生活的“C小调主题”。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激励着所有人不要放弃“扼住命运的咽喉”。没有症状的人尤其要好好待在家里,不要挖空心思地出门散步甚至“借狗”溜达。  全世界停课不停学的孩子们从一开始嘻嘻哈哈的好奇心,日渐变得焦躁难耐。我发现在我的身边,即使有些过去不怎么认真读书的小家伙,此时都似乎比学霸还更迫切地希望回到学校,见见活生生的朋友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