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做家长的重新活了一遍,或者说是和孩子一同成长。
肖家有男初长成,
涂鸦画作出国门
我的儿子肖铁出生在1979年。那一年,我32岁,他妈妈29岁。
小铁说话比别的孩子都要晚得多。但他一学会说话,小嘴巴啦巴啦就说个不停。只要一见到我,他会迫不及待地扑入我的怀里,向我说着分别之后他所有记得起来的有趣的事情。总也忘不了那一次送他和他妈妈上火车,他拉着我说这说那,不让我下车,火车就要开了,我只好骗他说下车给他买冰糕,才在火车启动前匆匆跳下车。我不知道车开以后,他再没有等到冰糕和爸爸,一个小孩子怎样承受这样的打击,我只知道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来自血缘的亲情是那样的浓烈,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也许,只有有了孩子,一个人才成为了完整的人,感情才会复杂和丰富起来。孩子会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感情的天地里重新滋润、共同成长。我想这就是有孩子的人和没有孩子的人最大的不同。
儿子会走路后,每天吃完晚饭,我都带着他到公园里散步。有一次散步,我心血来潮,指着新栽的树苗对儿子说:“我考你一道题吧!你能说出公园里五种不同形状的树叶么?”他立刻兴致盎然,四处乱走,然后风一样地跑回来,告诉我有针一样的松树叶、手掌一样的杨树叶……大概这样的考题不难,而且挺有趣,我在散步时经常考他,他也乐此不疲地回答。一天儿子神秘兮兮地从衣袋中掏出一张纸,眨巴着眼睛笑眯眯地对我说:“爸爸,我也想考你几道题!”原来,纸上密密麻麻地抄满了他自以为挺难的题。他抬起头问我:“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小的鸟叫什么鸟?”
“哎呀,我还真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他。“告诉你,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鸟叫蜂鸟!哈哈,我也可以考爸爸了,而且考住他了!”他高兴得无与伦比。从那以后,散步时的考试变成了对等的,我考他五道题,他也考我五道题,逼迫得我也得抽时间翻翻那些地理万花筒、动植物趣谈之类的书。有些我真的答不上来,但也有些是故意答不上来,如果我一并都回答出来,他会觉得索然无味。
我早年的时候,作文曾经得到过叶圣陶及他的长子叶至善先生逐字逐句的批改,这使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脚步越迈越扎实。从自己的经历中,我认识到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小铁上小学后,我学着当年叶圣陶和叶至善先生为自己改文章的方法,照葫芦画瓢地帮助他进行写作练习。
一天,他兴冲冲地从动物园回来后,我拿台录音机对他说:“你随便讲,讲有意思的事,我给你录下来,等你长大再听该多有意思啊!”这主意不错,他挺感兴趣,随口就说:“我说白熊吧,白熊,你为什么这么白,是北极的冰雪把你染的吧? ”我一听大乐,连声称赞他,并告诉他:“这就是作文。”小铁眨眨眼:“不难嘛!”从最开始就打消了写作文的畏难情绪。
小铁在三年级时,兴冲冲写了一篇描写冬天冷的作文让我看,我一看,从头到尾都是“滴水成冰,朔风刺骨”之类的话,而他还很为自己掌握的词汇漂亮丰富而得意。我没表扬他,而是让他走出家门,到冬天的汽车站去观察。回来后,小铁告诉了我他的发现:“等车的人冷得在台阶上直蹦”,“大风吹跑了骑车人的帽子,骑车人去追帽子,大风又吹倒了他的自行车。“我当即表扬了他这些细微的观察:”前面写的冷,是别人的冷,只有你观察到的这些,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冷。”
在我的鼓励下,小铁还渐渐喜欢上了诗。四年级时,小铁已经读了不少诗。我对他说:“你可以把喜欢的诗抄在本上,想读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多方便!”他觉得这主意不错,开始往本上抄诗。慢慢地,小铁功课紧了,诗兴并未委顿,只是抄诗的劲头大不如以前。燃起他新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有点新的刺激。我想出一个新的主意:让儿子自己编一本诗集。我指着书柜里许多装帧精美的诗集对小铁说:“这些都是大人编的,你也可以自己编一本。编诗也是一种本事呢。不是抄上完事。”儿子果然受到了新的刺激,节假日里抄上一首诗,成了他的乐趣。
编诗,让小铁的鉴赏力大大提高。儿子给他的这本诗集起了个名字叫《雨滴集》,这本诗集不仅成了他写作、办板报、演节目的好帮手,也成了我的一个小伙伴。一次,我为漓江出版社写《生活写作的奥秘》一书,它里面的诗便成了我最方便而切实的例证,那滴滴晶莹婉转的雨滴淅淅沥沥滴进儿子的心里,也滴进了我的书中。
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孩提时代几乎没有没学过画画的。一天,小铁抱着一幅他新画的大写意的小毛驴回来。在他看来,画画犹如游戏一样简单好玩。说实话,我一直以为画画挺难学。我上学的时候,各门功课都不错,唯独画画一般,任凭使出吃奶的劲儿,从未得过5分。见我有些不信画画竟如此简单,他立刻找出画具,铺开画纸,向我展示起来,顷刻,一只看着还像的小毛驴展现在我眼前。
“怎么样?挺容易吧?爸爸,我教你画吧!浓淡墨,多有意思!”从他嘴里,我第一次晓得了“浓淡墨”这个词。从这以后,到美术馆看画展,成了全家节日里的保留节目。每次进门之前,他都要说:“我们一人看一幅最好的画,记住了回家画,看谁画得好!”说来也怪,在孩子的影响下,我的画画水平还有了提高,画的猫啊、鹰呀,像那么回事,他妈妈画的枇杷、山茶也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一年的春天,孩子的两幅国画《一休和熊猫》、《老师和孩子》被送到日本展览,而我画的一幅芭蕉公鸡图居然也挂进美术馆中,参加了中国作家书画展。
虎父无太子,
中国作协最年轻会员的诞生
小铁到了四年级时,画画,依然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大大不如以前那么投入和痴迷了。他渐渐地迷上了集邮、动物、历史。生活像海,在他面前呈现得越来越宽广。一次,学校办画展,我对小铁说:“你还不画一幅参加展览?”他似乎连想也没想就回答我:“我不想参加!”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拿不了奖了?”他说:“不是,我只是不想了。”画画,对于他越来越遥远,像一只远去的风筝。孩子就那么毅然决然地与他曾经付出过心血的绘画告别,让我有些惋惜和无奈。
儿子上初中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记得以前你让他穿什么衣服,他就穿什么,总会很信任父母。而现在,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初二那一年,一个星期天,全家要出去玩,本来挺高兴的,谁想到出门前在他换上一件新买的衬衣时,矛盾突然爆发了。我对正对着镜子来回照的小铁说:“你把那件衬衣塞进裤子里。”他却没听见似的,继续美滋滋地照着镜子。我又说了一遍,他却拧着脖子冲我说道:“我穿衣服你也管?”见他不听,我冲他喊了起来:“你看看大街上有你这么穿衣服的么?”他一副死猪不怕开心烫的样子冲我说道:“你看看大街上谁穿衣服塞裤子里面?我就是不塞。”两张愤怒的脸谁也不理谁了。在他妈妈和叔叔的劝说下,我才没有继续再和他较劲儿。出发时,他还是把那件衬衣放在了裤子外面,肥肥大大的,被风吹得鼓鼓胀胀的。
春节逛龙潭庙会,他也不要我再相跟,独自一人闯荡江湖一般,揣上我给他的三十元,大步流星而去。归家时,抱回三本书来: 一本《战国策》、两本《韩非子全译》。寒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他把众人给他的三百余压岁钱全部带在身上,放学后直奔东单路口的新华书店,倾囊而出,抱回家一套三册《二十六史大辞典》来。我不敢小瞧他,他再不去买蔡志忠的漫画,也再不去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他要啃这些原装大部头了。
但儿子买书,还是乐意有我相陪的,有我相陪,他可以随便挑,随便买,而钱由我来付,他不再操心口袋里钱不够。儿子买书,常常对我口出狂言:“你应该看看我买的这些书。我觉得你光看你买的那些书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他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对我和他妈妈说:“我上学后你们多看看我买的书,要不咱们没有共同语言!再说,你们的时间比我多,替我挑好的篇章来看,可以省我的一些时间!”儿子买书,遣着我和他一起长学问,儿子在书中,我也在书中。
高二暑假,我要去西北,小铁非常想和我一起去。我有些犹豫,暑假过后就高三了,紧张的高考迫在眉睫,哪一个家长不把考大学当成唯此为大的事情?我劝儿子还是先把考大学的事情放在前面吧,以后有机会再去不迟。
见我不想带他去,他不高兴了,撅起嘴,说:“以后,不知得要等多久,那时再去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一块石头,在我的心里砸起了一个漩涡。孩子17岁上高二,是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他就像一棵正在发育成长着的树,与其在他以后水分充足的时候为他追肥培土,不如现在他正口渴的时候,给他一罐清凉的水。就权当给小铁高考前的一次放松吧。
上了飞机,儿子一直扒在窗户上往外望。一个多小时后,我看见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新的笔记本记着什么。我偷偷歪过头,看见他开头的几句话:“再次睁开眼睛,拉开塑制的窗帘向下望时,飞机已经起飞一个半小时了,知道该到甘肃的境内,这在汉代,已是边陲了……”
我心里忽然漾起一阵感动和安慰。也许,只有17岁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投入和认真,才会和陌生而新奇的一切在邂逅中彼此诉说着真切的感受……他就拿着这个笔记本走上了西北之路。等我们回来时,他已经记了大半本。也许,这笔记对于高考一点儿用也没有。但我相信儿子17岁的西北之行一生都难忘,留在生命记忆中的,除了高考,毕竟还有同样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仍能记起那个场景:从壶口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汽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除了司机,疲惫不堪的全车人几乎都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回过头看时,坐在我后面的小铁,还在颠簸中往本子上记着什么,车子在大雨中一颠一颠地行驶着,他的身子和手里的笔也随之上下起伏着,那真是一幅动人的画,那一刻,我庆幸自己当初拿定主意带上小铁西北行……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小铁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小学四年级起,他就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得了很多奖。
1996年,在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下,我将多年教儿子写作文的经验写成了一部《我教儿子写作文》的书。儿子也不甘落后,1997年,正上高二的小铁将小学时一段转学的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校生》,并因此书的发表,成为中国作协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青出于蓝,
肖铁“引领”父亲肖复兴
1998年,小铁以北京市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儿子上大学之后开始住校,只有在星期天才回家。饭后,他会从书包里拿出他新买的书,然后像一个认真而执著的推销商,向我推荐他自认为好的书,接下来他就向我布置任务,要我在他上学不在家的这一个星期里好好读读这些书,下个星期他会就我的读后感想,和我交换意见并争论。第一个星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第二个星期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那认真的劲头,浑然忘却了窗外的寒风呼啸或大雪纷飞。我想起他小的时候,都是我这样向他布置读书的任务,他像我现在一样认真地听我讲话,是我向他推荐一本本我认为适合他看的好书。我要求他做笔记、做摘抄,写日记,写读后感。
大二时,说是为了让我们跟上形势,他又推荐给我们好多电影,还特意找来不少VCD让我们看,都是些后现代的片子……说实在的,除了吕克贝松的几部片子《碧海情》、《这个杀手不太冷》看着不错,许多片子我都看不懂,看得我昏昏欲睡,有几次竟然看着看着就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对他说:“你拿来的那些片子,真的不好看,我看不懂……“他打断了我的话:”看不懂才要仔细看,你还看着看着老睡觉。”
我意识到,我教育他的好日子快完了,他要反客为主了。也许,家长在孩子面前一直都是好为人师,以教育为己任,没有想到一直在耳提面命压迫之下的孩子总有一天是要反抗的,要不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这一天总要到来的,就像孩子总要长大一样不可逆转。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我自幼便对音乐情有独钟,1999年10月,我将自己十年来所写的所有有关古典音乐的篇章,编成了一本《音乐笔记》。这本《音乐笔记》还曾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我想再写一本后续的书。而儿子却对我说:“还写古典音乐的评论,你不觉得是在重复自己么?你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摇滚。”那时,他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疯狂迷上了摇滚,只要一回家,音响里放的全是他带回家来的流行音乐。我不屑地对他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能不能给我换点儿别的?”
这话让他不爱听:“爸,您不懂的别轻易就下结论行不行7您连听都没听过,您得弄明白点儿再说话。”这话噎得我说不上话来。我忽然醒悟过来,他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而且许多他懂的,我不懂了,我是需要了解学习之后才有和他对话的可能。与其被动,还不如主动,我开始向他学习,听他给我讲述流行音乐的历史,请他向我推荐他认为不错的乐手和磁带。一看我的态度还算谦虚诚恳,他来了情绪,先介绍我听约翰·列侬和鲍伯·迪伦,又向我讲解他们英文歌词的意思,我听着感觉还真不错。大概看我的态度还不错,他又拿来了山羊皮、汤姆·韦茨等等让我听,恨不得让我一口吃成胖子。
一天,他拿来一盘Vangelis的磁带,名字叫做《向格里柯致敬》。这是一盘很好听的New age的音乐,我查了一下词典,格里柯是希腊16世纪的一位画家,但这位叫Vangelis的作曲家是何许人,却没有查到,便问儿子。这给了他一显身手的好机会,他立刻上网去查,看到他在网上忙来忙去,还将那些我看不太懂的英文翻译出来给我听的样子,真是认真而又得意。
那一段时间里,和儿子一起买唱片、听摇滚、查资料,彼此谈着对摇滚相同的和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体会,还有脸红脖粗的争论……一直把全家都裹挟进来,跳跃在那六七百盘的唱盘磁带内外,弥漫在冬天凛冽的空气里,夏日炎热的西窗之下,构成了那些日子里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儿子刚考完托福和GRE,出国读研前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正好有这样一段空余的时间陪我,我知道,在我和孩子彼此的人生中,这都是一段绝无仅有的经历和回忆。我知道,那硬性的摇滚中融入了一些格外柔软和湿润的东西。
小铁大四那年,利用春节放假的那几天,我写下了听音乐的感受,并把书起名为《聆听与吟唱》。而在此刻,我的儿子小铁已经顺利通过了出国考试,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了。打电话告诉他书出版的消息,他掩饰不住语气中的得意:“听我的还是对吧,要不是我,你还在古典音乐的老路上徘徊呢。”
2008年底,我收到了儿子寄给我的他翻译的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翻阅着儿子翻译的这本《大教堂》,我百感交集,不禁想起了小铁小时候的日子。我最早在他面前展示我的英语优势,是在儿子刚刚集邮时,那时小铁刚刚上小学,英语水平只限于知道USA是美国,CCCP是苏联。看到我熟练地通过邮票下面或旁边几个大写字母辨认出法国、瑞士、印尼,小铁一脸的崇拜。上小学时,妈妈是老师,爸爸是权威。他上午学习,下午我就检查,从字母到问候的话。晚上脱了衣服掖好被子后他也能冒出两句“Good night”以博取我们的欢心。记得初二时,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里,他问我:“你发现咱们家有什么变化吗?”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暖气……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字。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而现在,他已经可以熟练地用英语带着我在美国转悠了。
现在,家里的厨房、房门、厕所等好多地方还保留着那些小纸条,只是颜色已经变得发黄,但蓝色的圆珠笔写的英文字迹依然清晰,好像岁月在它们上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孩子就从这里跑了出去。我为他高兴,也忽然有些伤感。
编辑/王琳
肖家有男初长成,
涂鸦画作出国门
我的儿子肖铁出生在1979年。那一年,我32岁,他妈妈29岁。
小铁说话比别的孩子都要晚得多。但他一学会说话,小嘴巴啦巴啦就说个不停。只要一见到我,他会迫不及待地扑入我的怀里,向我说着分别之后他所有记得起来的有趣的事情。总也忘不了那一次送他和他妈妈上火车,他拉着我说这说那,不让我下车,火车就要开了,我只好骗他说下车给他买冰糕,才在火车启动前匆匆跳下车。我不知道车开以后,他再没有等到冰糕和爸爸,一个小孩子怎样承受这样的打击,我只知道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来自血缘的亲情是那样的浓烈,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也许,只有有了孩子,一个人才成为了完整的人,感情才会复杂和丰富起来。孩子会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感情的天地里重新滋润、共同成长。我想这就是有孩子的人和没有孩子的人最大的不同。
儿子会走路后,每天吃完晚饭,我都带着他到公园里散步。有一次散步,我心血来潮,指着新栽的树苗对儿子说:“我考你一道题吧!你能说出公园里五种不同形状的树叶么?”他立刻兴致盎然,四处乱走,然后风一样地跑回来,告诉我有针一样的松树叶、手掌一样的杨树叶……大概这样的考题不难,而且挺有趣,我在散步时经常考他,他也乐此不疲地回答。一天儿子神秘兮兮地从衣袋中掏出一张纸,眨巴着眼睛笑眯眯地对我说:“爸爸,我也想考你几道题!”原来,纸上密密麻麻地抄满了他自以为挺难的题。他抬起头问我:“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小的鸟叫什么鸟?”
“哎呀,我还真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他。“告诉你,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鸟叫蜂鸟!哈哈,我也可以考爸爸了,而且考住他了!”他高兴得无与伦比。从那以后,散步时的考试变成了对等的,我考他五道题,他也考我五道题,逼迫得我也得抽时间翻翻那些地理万花筒、动植物趣谈之类的书。有些我真的答不上来,但也有些是故意答不上来,如果我一并都回答出来,他会觉得索然无味。
我早年的时候,作文曾经得到过叶圣陶及他的长子叶至善先生逐字逐句的批改,这使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脚步越迈越扎实。从自己的经历中,我认识到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小铁上小学后,我学着当年叶圣陶和叶至善先生为自己改文章的方法,照葫芦画瓢地帮助他进行写作练习。
一天,他兴冲冲地从动物园回来后,我拿台录音机对他说:“你随便讲,讲有意思的事,我给你录下来,等你长大再听该多有意思啊!”这主意不错,他挺感兴趣,随口就说:“我说白熊吧,白熊,你为什么这么白,是北极的冰雪把你染的吧? ”我一听大乐,连声称赞他,并告诉他:“这就是作文。”小铁眨眨眼:“不难嘛!”从最开始就打消了写作文的畏难情绪。
小铁在三年级时,兴冲冲写了一篇描写冬天冷的作文让我看,我一看,从头到尾都是“滴水成冰,朔风刺骨”之类的话,而他还很为自己掌握的词汇漂亮丰富而得意。我没表扬他,而是让他走出家门,到冬天的汽车站去观察。回来后,小铁告诉了我他的发现:“等车的人冷得在台阶上直蹦”,“大风吹跑了骑车人的帽子,骑车人去追帽子,大风又吹倒了他的自行车。“我当即表扬了他这些细微的观察:”前面写的冷,是别人的冷,只有你观察到的这些,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冷。”
在我的鼓励下,小铁还渐渐喜欢上了诗。四年级时,小铁已经读了不少诗。我对他说:“你可以把喜欢的诗抄在本上,想读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多方便!”他觉得这主意不错,开始往本上抄诗。慢慢地,小铁功课紧了,诗兴并未委顿,只是抄诗的劲头大不如以前。燃起他新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有点新的刺激。我想出一个新的主意:让儿子自己编一本诗集。我指着书柜里许多装帧精美的诗集对小铁说:“这些都是大人编的,你也可以自己编一本。编诗也是一种本事呢。不是抄上完事。”儿子果然受到了新的刺激,节假日里抄上一首诗,成了他的乐趣。
编诗,让小铁的鉴赏力大大提高。儿子给他的这本诗集起了个名字叫《雨滴集》,这本诗集不仅成了他写作、办板报、演节目的好帮手,也成了我的一个小伙伴。一次,我为漓江出版社写《生活写作的奥秘》一书,它里面的诗便成了我最方便而切实的例证,那滴滴晶莹婉转的雨滴淅淅沥沥滴进儿子的心里,也滴进了我的书中。
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孩提时代几乎没有没学过画画的。一天,小铁抱着一幅他新画的大写意的小毛驴回来。在他看来,画画犹如游戏一样简单好玩。说实话,我一直以为画画挺难学。我上学的时候,各门功课都不错,唯独画画一般,任凭使出吃奶的劲儿,从未得过5分。见我有些不信画画竟如此简单,他立刻找出画具,铺开画纸,向我展示起来,顷刻,一只看着还像的小毛驴展现在我眼前。
“怎么样?挺容易吧?爸爸,我教你画吧!浓淡墨,多有意思!”从他嘴里,我第一次晓得了“浓淡墨”这个词。从这以后,到美术馆看画展,成了全家节日里的保留节目。每次进门之前,他都要说:“我们一人看一幅最好的画,记住了回家画,看谁画得好!”说来也怪,在孩子的影响下,我的画画水平还有了提高,画的猫啊、鹰呀,像那么回事,他妈妈画的枇杷、山茶也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一年的春天,孩子的两幅国画《一休和熊猫》、《老师和孩子》被送到日本展览,而我画的一幅芭蕉公鸡图居然也挂进美术馆中,参加了中国作家书画展。
虎父无太子,
中国作协最年轻会员的诞生
小铁到了四年级时,画画,依然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大大不如以前那么投入和痴迷了。他渐渐地迷上了集邮、动物、历史。生活像海,在他面前呈现得越来越宽广。一次,学校办画展,我对小铁说:“你还不画一幅参加展览?”他似乎连想也没想就回答我:“我不想参加!”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拿不了奖了?”他说:“不是,我只是不想了。”画画,对于他越来越遥远,像一只远去的风筝。孩子就那么毅然决然地与他曾经付出过心血的绘画告别,让我有些惋惜和无奈。
儿子上初中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记得以前你让他穿什么衣服,他就穿什么,总会很信任父母。而现在,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初二那一年,一个星期天,全家要出去玩,本来挺高兴的,谁想到出门前在他换上一件新买的衬衣时,矛盾突然爆发了。我对正对着镜子来回照的小铁说:“你把那件衬衣塞进裤子里。”他却没听见似的,继续美滋滋地照着镜子。我又说了一遍,他却拧着脖子冲我说道:“我穿衣服你也管?”见他不听,我冲他喊了起来:“你看看大街上有你这么穿衣服的么?”他一副死猪不怕开心烫的样子冲我说道:“你看看大街上谁穿衣服塞裤子里面?我就是不塞。”两张愤怒的脸谁也不理谁了。在他妈妈和叔叔的劝说下,我才没有继续再和他较劲儿。出发时,他还是把那件衬衣放在了裤子外面,肥肥大大的,被风吹得鼓鼓胀胀的。
春节逛龙潭庙会,他也不要我再相跟,独自一人闯荡江湖一般,揣上我给他的三十元,大步流星而去。归家时,抱回三本书来: 一本《战国策》、两本《韩非子全译》。寒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他把众人给他的三百余压岁钱全部带在身上,放学后直奔东单路口的新华书店,倾囊而出,抱回家一套三册《二十六史大辞典》来。我不敢小瞧他,他再不去买蔡志忠的漫画,也再不去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他要啃这些原装大部头了。
但儿子买书,还是乐意有我相陪的,有我相陪,他可以随便挑,随便买,而钱由我来付,他不再操心口袋里钱不够。儿子买书,常常对我口出狂言:“你应该看看我买的这些书。我觉得你光看你买的那些书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他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对我和他妈妈说:“我上学后你们多看看我买的书,要不咱们没有共同语言!再说,你们的时间比我多,替我挑好的篇章来看,可以省我的一些时间!”儿子买书,遣着我和他一起长学问,儿子在书中,我也在书中。
高二暑假,我要去西北,小铁非常想和我一起去。我有些犹豫,暑假过后就高三了,紧张的高考迫在眉睫,哪一个家长不把考大学当成唯此为大的事情?我劝儿子还是先把考大学的事情放在前面吧,以后有机会再去不迟。
见我不想带他去,他不高兴了,撅起嘴,说:“以后,不知得要等多久,那时再去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一块石头,在我的心里砸起了一个漩涡。孩子17岁上高二,是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他就像一棵正在发育成长着的树,与其在他以后水分充足的时候为他追肥培土,不如现在他正口渴的时候,给他一罐清凉的水。就权当给小铁高考前的一次放松吧。
上了飞机,儿子一直扒在窗户上往外望。一个多小时后,我看见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新的笔记本记着什么。我偷偷歪过头,看见他开头的几句话:“再次睁开眼睛,拉开塑制的窗帘向下望时,飞机已经起飞一个半小时了,知道该到甘肃的境内,这在汉代,已是边陲了……”
我心里忽然漾起一阵感动和安慰。也许,只有17岁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投入和认真,才会和陌生而新奇的一切在邂逅中彼此诉说着真切的感受……他就拿着这个笔记本走上了西北之路。等我们回来时,他已经记了大半本。也许,这笔记对于高考一点儿用也没有。但我相信儿子17岁的西北之行一生都难忘,留在生命记忆中的,除了高考,毕竟还有同样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仍能记起那个场景:从壶口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汽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除了司机,疲惫不堪的全车人几乎都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回过头看时,坐在我后面的小铁,还在颠簸中往本子上记着什么,车子在大雨中一颠一颠地行驶着,他的身子和手里的笔也随之上下起伏着,那真是一幅动人的画,那一刻,我庆幸自己当初拿定主意带上小铁西北行……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小铁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小学四年级起,他就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得了很多奖。
1996年,在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下,我将多年教儿子写作文的经验写成了一部《我教儿子写作文》的书。儿子也不甘落后,1997年,正上高二的小铁将小学时一段转学的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校生》,并因此书的发表,成为中国作协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青出于蓝,
肖铁“引领”父亲肖复兴
1998年,小铁以北京市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儿子上大学之后开始住校,只有在星期天才回家。饭后,他会从书包里拿出他新买的书,然后像一个认真而执著的推销商,向我推荐他自认为好的书,接下来他就向我布置任务,要我在他上学不在家的这一个星期里好好读读这些书,下个星期他会就我的读后感想,和我交换意见并争论。第一个星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第二个星期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那认真的劲头,浑然忘却了窗外的寒风呼啸或大雪纷飞。我想起他小的时候,都是我这样向他布置读书的任务,他像我现在一样认真地听我讲话,是我向他推荐一本本我认为适合他看的好书。我要求他做笔记、做摘抄,写日记,写读后感。
大二时,说是为了让我们跟上形势,他又推荐给我们好多电影,还特意找来不少VCD让我们看,都是些后现代的片子……说实在的,除了吕克贝松的几部片子《碧海情》、《这个杀手不太冷》看着不错,许多片子我都看不懂,看得我昏昏欲睡,有几次竟然看着看着就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对他说:“你拿来的那些片子,真的不好看,我看不懂……“他打断了我的话:”看不懂才要仔细看,你还看着看着老睡觉。”
我意识到,我教育他的好日子快完了,他要反客为主了。也许,家长在孩子面前一直都是好为人师,以教育为己任,没有想到一直在耳提面命压迫之下的孩子总有一天是要反抗的,要不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这一天总要到来的,就像孩子总要长大一样不可逆转。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我自幼便对音乐情有独钟,1999年10月,我将自己十年来所写的所有有关古典音乐的篇章,编成了一本《音乐笔记》。这本《音乐笔记》还曾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我想再写一本后续的书。而儿子却对我说:“还写古典音乐的评论,你不觉得是在重复自己么?你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摇滚。”那时,他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疯狂迷上了摇滚,只要一回家,音响里放的全是他带回家来的流行音乐。我不屑地对他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能不能给我换点儿别的?”
这话让他不爱听:“爸,您不懂的别轻易就下结论行不行7您连听都没听过,您得弄明白点儿再说话。”这话噎得我说不上话来。我忽然醒悟过来,他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而且许多他懂的,我不懂了,我是需要了解学习之后才有和他对话的可能。与其被动,还不如主动,我开始向他学习,听他给我讲述流行音乐的历史,请他向我推荐他认为不错的乐手和磁带。一看我的态度还算谦虚诚恳,他来了情绪,先介绍我听约翰·列侬和鲍伯·迪伦,又向我讲解他们英文歌词的意思,我听着感觉还真不错。大概看我的态度还不错,他又拿来了山羊皮、汤姆·韦茨等等让我听,恨不得让我一口吃成胖子。
一天,他拿来一盘Vangelis的磁带,名字叫做《向格里柯致敬》。这是一盘很好听的New age的音乐,我查了一下词典,格里柯是希腊16世纪的一位画家,但这位叫Vangelis的作曲家是何许人,却没有查到,便问儿子。这给了他一显身手的好机会,他立刻上网去查,看到他在网上忙来忙去,还将那些我看不太懂的英文翻译出来给我听的样子,真是认真而又得意。
那一段时间里,和儿子一起买唱片、听摇滚、查资料,彼此谈着对摇滚相同的和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体会,还有脸红脖粗的争论……一直把全家都裹挟进来,跳跃在那六七百盘的唱盘磁带内外,弥漫在冬天凛冽的空气里,夏日炎热的西窗之下,构成了那些日子里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儿子刚考完托福和GRE,出国读研前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正好有这样一段空余的时间陪我,我知道,在我和孩子彼此的人生中,这都是一段绝无仅有的经历和回忆。我知道,那硬性的摇滚中融入了一些格外柔软和湿润的东西。
小铁大四那年,利用春节放假的那几天,我写下了听音乐的感受,并把书起名为《聆听与吟唱》。而在此刻,我的儿子小铁已经顺利通过了出国考试,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了。打电话告诉他书出版的消息,他掩饰不住语气中的得意:“听我的还是对吧,要不是我,你还在古典音乐的老路上徘徊呢。”
2008年底,我收到了儿子寄给我的他翻译的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翻阅着儿子翻译的这本《大教堂》,我百感交集,不禁想起了小铁小时候的日子。我最早在他面前展示我的英语优势,是在儿子刚刚集邮时,那时小铁刚刚上小学,英语水平只限于知道USA是美国,CCCP是苏联。看到我熟练地通过邮票下面或旁边几个大写字母辨认出法国、瑞士、印尼,小铁一脸的崇拜。上小学时,妈妈是老师,爸爸是权威。他上午学习,下午我就检查,从字母到问候的话。晚上脱了衣服掖好被子后他也能冒出两句“Good night”以博取我们的欢心。记得初二时,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里,他问我:“你发现咱们家有什么变化吗?”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暖气……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字。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而现在,他已经可以熟练地用英语带着我在美国转悠了。
现在,家里的厨房、房门、厕所等好多地方还保留着那些小纸条,只是颜色已经变得发黄,但蓝色的圆珠笔写的英文字迹依然清晰,好像岁月在它们上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孩子就从这里跑了出去。我为他高兴,也忽然有些伤感。
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