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e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适当拓展课外资源,对多篇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進行多角度比较,以达到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培育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了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围绕“创新”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以生为本,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价值,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下面,以《归园田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三首山水诗为例,将我在山水诗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分享于同仁。
  一、山水诗比较阅读的程序
  同题材文章比较阅读的教学程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是先介绍诗文作者及时代背景,还是先让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以为赏析一篇佳作,就要先看作品。因此我一般都是把阅读放在首位。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因教师过早地灌输信息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学生独立阅读之后,便可以开展自由讨论。至少在这两个环节上,教师没有干扰学生,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我的教学步骤大致是:
  1.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2.有感而发,说出感受,提出问题。
  3.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学生交流成果。
  5.师生共同就交流成果再次深入评价。
  6.求同存异。教师帮助小结师生一同达成的共识;同时允许保留个人看法。
  以上六个步骤仅仅是一个基本程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灵活调度。当然,中心主旨还是在于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二、扩大学生讨论的自由度
  在学生讨论问题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扩大讨论的自由度。不能以教师事先准备的标准答案,或参考书上的权威答案为“正宗”,急于纠正、打压学生的观点,替代学生的感受。
  只有允许学生质疑权威,挑战标准答案,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比如关于山水诗文的形成时间,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东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允许学生质疑。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蒹葭》中有水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有山有水,而它们都不能算作山水诗?对此,老师可以做出适当引导。当然,在教师引导之后,依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曾有一位名师说过:“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学会了在课堂上放权,不再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也许有些讨论在表面上是无序的、随意的,但是正是这些无意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才是最有意思的,这样的时刻标志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而且是向一个未知的前方前行。”这个观点值得借鉴。
  三、提升学生阅读的成效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基本懂得了读诗要知人论世,然后才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提炼升华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如有学生在成果展示中這样写道:山水诗常见的情感类别大都有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倦;但是也有一些诗文借山水来写个人抱负和仕途愿望;还有一些诗文借山水来写禅意、禅趣,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山水诗常见的情感类别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的方向,但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的作品的情感都存在差异,一首诗的情感往往也不是单一的。
  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山水诗的比较阅读
  我在山水诗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引向哲学的高度
  《归园田居》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强调遁入山林,回归自然,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烦恼。这些观念都是《归园田居》的精神本质所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被援引的心情。这充分说明了作者仍然怀抱一线“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思想是其精神内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非常明显地透露出禅宗的意境;同时又隐含着玄学的妙趣。
  将学生引领到这样的哲学高度后,对学生深化理解三首山水诗背后的思想依据与哲学流派的不同十分有利。儒释道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支柱,而这三首诗的思想背景恰巧分别归属其一。
  2.引向文化的深处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山水文化的常识。如山水文化的定义与形成;山水文化的艺术品类——山水画、山水诗文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山水与宗教的关系。如道教与佛教无不将山清水秀之地作为修炼、栖息之所;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亲密关系。
  从南朝道士陶弘景对隐居地茅山的描述中,足见道士对山水之美的沉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讨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与拓展。魏晋时期特立独行的士^群体形成。他们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体价值开始觉醒。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把山水作为纯粹的美的客体,并在这一客体中逍遥散怀、陶冶性情。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是一种审美距离来欣赏山山水水。司空图说“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十四诗品》),也是构建出一种剔透玲珑,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般的审美境界。
  总之,在山水诗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扩大讨论的自由度,又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最终达到师生一同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汲取中华文明养分,提升学科文化素养等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魯迅笔下有很多悲剧女性形象,如偷东西占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熏染的吴妈,追求婚姻自由但独立不彻底死在路上的子君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女性,莫过于《祝福》中的祥林嫂了。  有人说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不幸,备受打击和失望,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此说很有道理。她做童养媳已属不幸,不料丈夫又不幸去世。为了保守贞洁躲避恶婆婆的逼婚,她逃到鲁镇,却又被婆家人逮回去卖到贺家墺。不幸中的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而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呢?在此,笔者以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为例,对常见的作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策略。  一、人物描写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的人物描写中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写作已日趋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总论点,文中设置三个工整的分论点,再填充几个耳熟能详的论据,结尾重申总论点。这样的“三段论”式文章,思路固然清晰,却有宿构之嫌,  二、粗读,初步感知  这一步是在试读的基础上继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采用的是自由的“素读”的方法朗读。即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工具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苏轼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苏轼集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学者、美食家等于一身。历经诸多磨难,他依旧潇洒豁达,自有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他身上散发的无穷魅力,至今让人敬仰赞叹。  一、从云端跌到低谷  1.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同父亲苏洵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其才华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叹赏,一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为一个独立的任务群,并且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提并论,学分设置在必修的7个任务群中也仅次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充分说明它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碰上学生在答题或写作的时候不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
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教师是引领学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导游”  一节课犹如一次旅行,沿途的风光很美,教师就是一个导游,一路上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  1.渗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初看很平常,他用很平淡的语言甚至是口语来叙写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实这篇文章很有特色,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怀。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细细品味,去触摸文字,挖掘文本蕴藏的深意。  一、细品“月令”蕴含的深意  “月令”本是《礼记》中的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汪先生在这里用“月令”一词,既认可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国
平时的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面对一篇内容丰富、知识众多、能力提升点集中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在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引,模块分割,合理组合,最终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探索。现就《琵琶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生前后诗风变化的分水岭,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她人的曲折人生叙述,又有自己人生变故的诉说;
《兰亭集序》主要思想情感变化表现为“乐——痛——悲”,“乐”的原因比较好理解,然而“痛”和“悲”则比较含蓄委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等原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做一个回顾分析。笔者将分别从“永恒之痛”和“轮回之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永恒之痛  文章一、二段,写的是兰亭集会之乐,很
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第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行为上注入新的内容,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变成谬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本质特征,偏要区别于传统,便在形式上玩新花样,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反而得到一定的追捧,这对新课程是一种误解和背叛,也跟闽派语文的精髓“求实、去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