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对于有10亿农民的中国来说,解决好农村教育的问题,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有希望,科教兴国战略才能落到实处。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参与国际竞争,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探求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难点在村小。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不以村小建设为突破口,不从农村娃娃抓起,就会背离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族素质”之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在新课改中寻求基础教育的出路。
1.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和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切实搞好教育工作。”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口头禅。但他们口惠而实不至。这当然与地方财力普遍不足有关,但也与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其见证是流行甚广的各地县乡村领导的另外两句口头禅:“要想富,先修路”,“一公交,二财贸,若有余钱办学校”。要想改变地方官员的这种短视的行为,只有依靠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和教育部对新课程的推广力度。真正的义务教育由国家来实施。其次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主体建立稳定的贫困生助学机制,使愿意读书的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提高农村劳动后备军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首先各级财政在年初预算时应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其次是动员各界力量捐款捐物,通过“希望工程”等形式救助贫困学生。
2.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更新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农村的不发达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落后面貌还未根本改变,并且若干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教育的投入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国尚有农村极端贫困人口4200万,全国贫困县农村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并且仍在继续扩大,致使某些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居高不下。但是在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地区,由于农民能够获取或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可以获得较可观的经济收入,因而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这种现象已经在经济较发达的浙南农村地区出现。现在的一小部分家长中,有的送子女去私立学校,有的自己集资为孩子配备多媒体教室。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作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国农村教育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农村教育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把教育投资看作是生产性投资。而是把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外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素质提高不快。并且,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重视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更新转变思想观念。
3.开发、制定农村地区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
尊重本土文明,力图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将本土文化中的生产知识、地理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医药知识、工艺知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等编制成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体现国家意志的统一课程,目标是未来公民的共同素质,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的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并依据当地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本土课程则以本土化——主要是非主流文化为主体的。不论是国家、地方、本土课程,它们在培养目标上都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实际需要等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基础教育目前的困难,才能培养出既具备公民基本素养又拥有地方气质,既热爱本土社会又具有爱国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4.提高教师素质,振兴农村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学生,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所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和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生比例不合理,教师劳动强度大,高质量合格的教师远远未达到需求的标准。尽管从统计数字看,近几年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比率在迅速增大,但实际上,有很多是名不副实,有文凭而无水平,有些教师接受的教育不正规,自身的素质并未得到多少提高。有个别教师甚至根本不具备教育工作者所應有的素质,却仍在占据着教育工作岗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农村的贫困落后,使很多农村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多的教师千方百计调离农村或改行经商,以求摆脱农村教师的身份。这些人很多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素质较高的教师,严重动摇了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教师自身应勤奋学习,努力探索,主动积极地改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勇于和善于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二是农村学校应广泛利用岗位练兵,教学观摩等形式增强教师间业务的切磋和研讨,扩大信息沟通的渠道,为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方便条件;三是各级行政部门和有关领导要关心教育,关心教师成长,具有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真心实意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四是师范院校应成为培养农村教师的重要基地。
5.实行“村校结合”一体化管理,发展农村教育
“村校结合”一体化管理即村和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知识和文化程度最高的教师成为乡村秩序、乡村建设的指导者。这一模式或可归纳为“学校中心”和“知识精英治理”。这个知识精英不是“外来的和尚”,而是具有地方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地方精英”。这种管理模式使教育成为与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活生生的事业,教育因此涉及到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正的乡村建设。这种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摆脱了外在的、大一统的要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举办教育。只有当农村和农民成为教育的主体,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只有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地方化”“本土化”的生长中,教育才会呈现应有的活力,并形成多元化的选择和面貌。因而,我认为“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地方化”“本土化”,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最重要的关键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难点在村小。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不以村小建设为突破口,不从农村娃娃抓起,就会背离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族素质”之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在新课改中寻求基础教育的出路。
1.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和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切实搞好教育工作。”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口头禅。但他们口惠而实不至。这当然与地方财力普遍不足有关,但也与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其见证是流行甚广的各地县乡村领导的另外两句口头禅:“要想富,先修路”,“一公交,二财贸,若有余钱办学校”。要想改变地方官员的这种短视的行为,只有依靠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和教育部对新课程的推广力度。真正的义务教育由国家来实施。其次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主体建立稳定的贫困生助学机制,使愿意读书的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提高农村劳动后备军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首先各级财政在年初预算时应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其次是动员各界力量捐款捐物,通过“希望工程”等形式救助贫困学生。
2.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更新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农村的不发达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落后面貌还未根本改变,并且若干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教育的投入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国尚有农村极端贫困人口4200万,全国贫困县农村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并且仍在继续扩大,致使某些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居高不下。但是在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地区,由于农民能够获取或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可以获得较可观的经济收入,因而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这种现象已经在经济较发达的浙南农村地区出现。现在的一小部分家长中,有的送子女去私立学校,有的自己集资为孩子配备多媒体教室。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作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国农村教育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农村教育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把教育投资看作是生产性投资。而是把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外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素质提高不快。并且,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重视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更新转变思想观念。
3.开发、制定农村地区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
尊重本土文明,力图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将本土文化中的生产知识、地理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医药知识、工艺知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等编制成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体现国家意志的统一课程,目标是未来公民的共同素质,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的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并依据当地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本土课程则以本土化——主要是非主流文化为主体的。不论是国家、地方、本土课程,它们在培养目标上都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实际需要等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基础教育目前的困难,才能培养出既具备公民基本素养又拥有地方气质,既热爱本土社会又具有爱国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4.提高教师素质,振兴农村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学生,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所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和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生比例不合理,教师劳动强度大,高质量合格的教师远远未达到需求的标准。尽管从统计数字看,近几年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比率在迅速增大,但实际上,有很多是名不副实,有文凭而无水平,有些教师接受的教育不正规,自身的素质并未得到多少提高。有个别教师甚至根本不具备教育工作者所應有的素质,却仍在占据着教育工作岗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农村的贫困落后,使很多农村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多的教师千方百计调离农村或改行经商,以求摆脱农村教师的身份。这些人很多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素质较高的教师,严重动摇了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教师自身应勤奋学习,努力探索,主动积极地改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勇于和善于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二是农村学校应广泛利用岗位练兵,教学观摩等形式增强教师间业务的切磋和研讨,扩大信息沟通的渠道,为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方便条件;三是各级行政部门和有关领导要关心教育,关心教师成长,具有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真心实意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四是师范院校应成为培养农村教师的重要基地。
5.实行“村校结合”一体化管理,发展农村教育
“村校结合”一体化管理即村和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知识和文化程度最高的教师成为乡村秩序、乡村建设的指导者。这一模式或可归纳为“学校中心”和“知识精英治理”。这个知识精英不是“外来的和尚”,而是具有地方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地方精英”。这种管理模式使教育成为与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活生生的事业,教育因此涉及到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正的乡村建设。这种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摆脱了外在的、大一统的要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举办教育。只有当农村和农民成为教育的主体,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只有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地方化”“本土化”的生长中,教育才会呈现应有的活力,并形成多元化的选择和面貌。因而,我认为“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地方化”“本土化”,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最重要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