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失去的世界
  本书的各篇文章写于1994至2006的12年间。它们涵盖的题材范围非常之广——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罪恶的记忆——其地缘范围从比利时到以色列。但这些文章主要关心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观念的作用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本书收集的最早的一篇论文讨论阿尔贝·加缪,最近的一篇讨论莱泽克·科瓦考夫斯基。其二是在一个遗忘的时代里晚近历史发生的地点:在理解中体验那个刚刚结束的动荡的世纪,以及从中获得经验教训的难度。
  这些主题当然是紧密地相互关联的。它们同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刻也密不可分。在今后几十年里,我想,我们在回顾中应该将“1989-1991年东欧共产主义的消失”和“灾难性的美国占领伊拉克”之间的半个世代看作是被破坏成性的人吞噬的岁月:大西洋两岸在15年时间里政治上无能,浪费了机会。我们带着太多的信心、太少的反思,将20世纪留在身后,大胆地跨入新世纪,在自说自话的、半真半假的事实面前止步:西方的胜利,历史的终结,单极的美国契机,不可避免地迈向全球化和自由市场。
  我们在西方带着摩尼教徒般的热诚,只要一有机会就急匆匆地丢弃20世纪的经济、智力、制度的包袱,而且鼓励别人效仿。相信“那个”属于过去,“这个”属于现在,相信我们从过去所学到的一切就是不要再重复它,更加不会信奉冷战时代共产主义的过时制度及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外表。我们不仅不太懂得过去——这一点很不明显,而且在我们的经济计算、政治实践、国际战略,甚至在教育的有限选择方面,固执地坚持认为“过去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能教给我们”。我们坚持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新的世界;它的风险和机会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比之下,如今我们相当轻松地面对上一个世纪。可以肯定,我们在一切地方记住了它:博物馆,圣殿,碑文,“历史遗迹”,还有历史主题广场,都在公开地提醒着“过去”。但是我们选择纪念的是20世纪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特别性质。官方对20世纪的绝大多数记忆,要么是公开的“辉煌怀旧”(颂扬名人,庆贺著名的胜利),要么根据时机,逐步地、有选择地认可和回忆苦难。后者典型地是某一类政治教训:一些已经做过但永远不该忘记的事情,一些已经犯过的但绝不可重犯的错误。
  20世纪就这样变成了一座道德记忆的宫殿:一些起教育作用的历史性恐怖事件陈列室,它们的标牌是“慕尼黑”或者“珍珠港”,“奥斯维辛”或者“古拉格”,“亚美尼亚”或者“波斯尼亚”或者“卢旺达”,以“9·11”事件作为多余的尾声,这对于想忘记一个世纪的教训或者从未正确地吸取教训的人来说,是一份血腥的续篇。这种对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独特的恐怖时代的深刻表现(谢天谢地,我们现在走出了那个时代),它的问题不在于描述——20世纪在许多方面“曾经是”一个真正可怕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野蛮的、普遍遭难的、或许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问题是一种启示:“那一切”现在全都远离了我们,它的含义很明确,而我们现在可以(不受过去所犯错误的妨碍)迈进一个不一样的、更好的时代了。
  但是这种官方的纪念,无论它的动机多么善意,都不能强化我们对过去的评价和意识。它是用来作为一种替代的。我们不是将晚近的历史教给孩子们,而是带他们去博物馆和纪念馆走马观花。更糟糕的是,我们鼓励公民们和学生们通过一种具体的方向,用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祖先)的苦难来观看历史及其教训。今天,对晚近历史的“共同”解说就这样包含了各自历史的多方面碎片,其中每一种(犹太人的、波兰人的、塞尔维亚人的、美国人的、德国人的、亚裔美国人的、巴勒斯坦人的、爱尔兰人的、同性恋者的……)都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用武断的口气标明自己如何受难。
  由此导致的一种拼镶画面无法使我们拥有一种共同的历史,它将我们隔离了。原先那种在学校里教的民族主义叙事无论有什么缺点,无论如何选择自己的重点,也无论它们的启示作用多么像无情的实用工具,它们至少有一种优点,即为了今天的经验而将历史作为参考材料提供给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教给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传统历史,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名称、地方、铭文、理念、典故,可以纳入一种记忆中对过去历史的叙述。但是在当今时代,这种过程颠倒了过来。现在,对于过去的历史根本没有按照它本身的样子来一致地叙述。它的含义只服务于我们当前关注的而且往往是相互对立的许多方面。
  在过去30年里的一切转型中,“知识分子”的消失或许是最有象征性的。20世纪是知识分子的世纪:这个术语的最初(负面)使用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从一开始起,它描述的是知识界、文学界、艺术界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争论问题,影响公共舆论和政策。根据定义,知识分子要承担义务——“介入”:通常是一种理想,一种信条,一种计划。最初的“知识分子们”是作家们,他们为艾尔弗雷德·德雷富斯上尉辩护,驳斥对他的叛国罪指控,代表他提出了首要的普世概念:“真理”,“正义”,“权利”。他们的对手“反德雷富斯派”(也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憎恶这个名称)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尽管在普世性质上略逊一筹:“荣誉”,“民族”,“祖国”,“法兰西”。
  只要关于公共政策的辩论都以这类总括性的通则为框架,无论是伦理的还是政治的,知识分子们就会塑造——在有些国家里则是主宰——公共话语。某些国家压制公开的反对和批评,那里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在事实上扮演公众利益和人民的代言人角色,反对当局和国家。在开放的社会里,20世纪的知识分子获得了一定的公共地位,他们不仅从言论自由的权利中获益,而且从人们普遍都有文化的发达社会中获益,因为知识分子在那里有听众。
  回忆往事,要抛弃20世纪里“介入”的知识分子是很容易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沉溺于自我吹捧,心满意足地对着由思想相同的听众构成的镜子而梳妆打扮。当政治介入使人走极端的时候,由于知识分子们在那么多的例子中都是政治上“介入”的,由于他们的介入典型地采用书写文字的形式,所以许多知识分子留下了观点和隶属关系的记录,尚未磨灭。有些人充当权力的代言人,或者充当全体选民的代言人,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和利益来调整自己的信念和观点:爱德华·萨义德曾经说的“人们自身善于阿谀奉承的灵活性”确实“使知识分子的历史大大减色”。
  再者,正如雷蒙·阿隆曾经恰当地评论他的法国同时代人时说的,知识分子们似乎过于频繁地表明“不”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尤其是在经济学或军事等技术领域。而关于他们所说的“责任”,一批面目迥异的著名知识分子,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极其不负责任地、漠然地倾向于鼓励在同自己相隔遥远的安全距离之外的地方动用暴力。加缪写道:“错误的观念最终造成流血,但在每一种情况下,流的都是别人的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某些思想家会对一切事情都随心所欲地说三道四。”
  这些都是事实。然而,知识分子们——自由思想的或政治上有瓜葛的,派遣的或介入的——也都是20世纪的一种规定性的荣耀。这个时代最有意思的政治作者、社会评论家、公共道德家只消开列一张名单,从埃米尔·左拉到瓦茨拉夫·哈维尔,从卡尔·克劳斯到玛格丽特·布伯-纽曼,从爱尔伐·米尔德尔到锡尼·胡克都可以写进这篇引论和其他章节。我们完全忘记的不仅是“这些人是谁”,而且还有“他们的听众有多少”和“他们的影响有多广”。就我们对知识分子的共同记忆而言,往往只限于固定的、狭窄的一群西方左倾“进步人士”,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主宰着自己的舞台:让保罗·萨特,米歇尔·福柯,君特·格拉斯,苏珊·桑塔格。
  如今我们带着先入之见来回顾20世纪,将它看作一个政治极端、悲剧性错误、方向选择错误的时代,一个谬误的时代,谢天谢地,我们现在从那里走了出来。但是我们现在就不会陷入谬误了吗?我们改为膜拜私有部门和市场,不就是简单地逆转上一代人对“公有制”和“国家”或“计划”的信念吗?说到底,主张一切事务和政策(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都必须转向全球化经济,转向它那无法避免的法则,以及它那贪得无厌的需求,这比其他任何事物更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确,这种对经济必然性及其铁的法则的崇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的前提。在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的时候,我们不正是像抛弃19世纪的信念体系而用另一种信念体系来取代它的时候一样吗?
其他文献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苏慧廉1883年年初来到温州时,曹雅直已在这座城市里艰难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过去了,但温州人对洋人的看法仍没有多大好转。  曹雅直夫人的回忆录里说,她初到温州时,所到之处引来无数围观的人,因为她是温州人见到的第一个外国女子。好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出门,必须出门时,也是坐着轿子前去。不过,轿夫们仍会被那些好奇的人拦住,要等到他们都看够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忆录也说自己路上
内容简介:  以家庭故事的视角来呈现这十年中国民生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家这十年》的核心内容。作者以普通老百姓为主,沉到最平凡、最基层的百姓生活之中发掘感动人心的故事,用一种浓郁饱满的温情基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感受十年、勤勉十年、感恩十年”三个层面展开,既展现了十年中国家庭对国家大事件的深入参与和感受,又反映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对家庭收入、就业
《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韩]崔仁哲千太阳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1  定价:22.80 元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作出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通过阅读书中的多种事例和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读者可以从中学到更明智的选择方法。让你发现并洞悟以前所经历的那么多的错觉、错误、傲慢、偏见、过失、误会等种种。最重要的是,教给你从局限中逃脱的智慧与希望,才是
中医是先进的系统理论    原来我不相信中医的理论,但是现在我们回头审视,我们的中医确实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它讲究的是系统,小到人的小系统,大到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我们的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的发扬光大,我们没有触摸到祖先遗留下来的真正精髓。《从头到脚说健康》这本书揭示了一斑,有志者踩着这颗铺脚石向前摸索吧!(ou878)    向内找回健康    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原有的健身和养生的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力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位姑娘找到林肯,要求总统开一张去南方的通行证。林肯说:“战争正在进行,你去南方干什么呢?”  姑娘说:“去探亲。”  “那你一定是个北方派,你去劝说一下你的亲友们,让他们放下武器。”林肯高兴地说。  姑娘说“不!我是个南方派,我要去鼓励他们,要他们坚持到底。”  林肯很不高兴,说:“你以为我能给你通行证吗?”  姑娘沉着地说:“总统先生,我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诚实的林
当下的父母最关注的育儿问题是什么?父母们会有怎样的回答呢?  最近,国际儿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婴幼儿及儿童的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无法通过恰当的教育和教养,获得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机会。这种担心甚至超过了担心婴儿猝死、肥胖、自闭症和意外事故。毋庸置疑,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而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育儿不在于塑造,而在于唤醒,父母的根本任务就是唤醒和发展孩子的全部潜
神秘的青藏高原,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神往的热点。青新藏三省交界处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和喜马拉雅山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则堪称热点中的热点。对于向往这两个地方的探险家、驴友、书虫等各路朋友,厉子先生的新作《可可西里档案》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档案》,实属必读之书。  《凤凰传奇》的魅力歌声唱道:“可可西里,你遥远又神秘……”  大众对可可西里的印象,缘于2004年的电影《可可西里》,而紧接着,青藏铁
解玺璋: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任编辑多年,对文艺评论情有独钟,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批评奖,有《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恨水卷》等专著问世。    明末的张岱有一则写“西湖七月半”的小品,他把当天看月之人分为5类: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