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充分考量武德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武德教育手段突破当前德育教育瓶颈做出探索和尝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和理论的提炼,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武德教育实践为个案研究,构建了武德教育的运行环境和育人机制,为武德教育的推广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和借鉴。研究认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实施武德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挖掘武德对学生行为的天然约束力,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实施的路径上以武术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依照实践平台设计、武德教育内容设计以及目标评估和结果反馈的思路进行。
关键词:武德教育;高等教育;德育实践;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1-0019-07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各种思潮和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诸多影响,传统的德育似乎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尚未找到突破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育培养模式。
武德文化在其发展和演进中有其新的教育内涵,在完善人格、规范道德行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武德教育内涵研究入手,结合其价值和育人需求对武德教育进行重构,并在充分认识武德教育的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使其与现代德育相融合;同时,对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理论的提炼,积极探索实施武德教育的路径,力图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思路,营造武德培育机制和运行环境,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方法、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武德”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8426篇,以“武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4564篇,以“武德价值”为关键词检索文献3047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获得关于武德内涵、教育价值和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等内容,同时提炼出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武术学、道德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论据。
1.2.2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师4人,通过面谈沟通的方式,了解武德的精髓与传承,以及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手段与存在的问题,以解决研究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
1.2.3调查法 通过征文的形式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学生200余人展开调研,获取学生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并对个别对象进行了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1.2.4案例分析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开展武德教育为案例,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在专业教育、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尝试实施以武德为手段的专业德育教育情况,以及实施对象对武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探索德育教育中武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2 武德的解读与武德教育的重构
2.1对武德内涵的解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以拳显”。武术之所以强调“德”,是因为从它的表现形态上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因此,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传统武德有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是解决习武之人在整个授武、习武、用武等武术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个体习武人在发展过程中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武术从身体形态上升到意识形态,激励和约束武术人形成高尚道德的价值体系,包括武德的理想、原则和规则。“身正艺正,艺无德不立”,这种“德以艺生,艺以德显,以德服人”的磊落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华武坛的言传身教之中。
前人对武德的认识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持不同的观点,例如,薛欣认为:武德是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是精神指南,是习武者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王稳认为: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过程中的言行准则。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所谓武德,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于保中认为:武德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人群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冉学东认为:所谓武德就是以武术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中主体所体现的道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在对武德内涵的研究成果中,能够容易地找到结构关键词,进一步对武德进行剖析和认识:
1)武德主体的特定性:武德主体,即习武之人,专门指长期从事武术练习的人,在师徒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
2)情感认知的内在性:武德的内化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感同与身受的内在统一,没有经过武术习练者无法体会武德教化的内在。
3)形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武德是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形成的,习武先立德,武术的习练周期长,需要多年的磨练,从最初的阶段就开始武德修为,然后开始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整个过程有内在的武德在发挥作用。这也导致武德形成的周期长,需要内化和不断修炼,建立起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武德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4)传统文化的渗透性:武术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古典伦理学的乳汁哺育下发展过来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德是传统文化在武术习练过程中的体现,修炼武术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5)行为约束的规范性:具有武德修为的武术习练者—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武德的规范约束下的表现,是长期实践、渗透的结果。长期从事武术习练的人会主动遵守武德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人的行为有其内在的约束性。
6)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一致性:武德的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期间形成有武德意识的思想观念、认识体系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上,按照既定的思想认识规范言行。
悠久的中国武德文化,是现代人的素质和社会道德教育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是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文化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不可能有创新发展。
2.2武德教育的重构 武德是武术的核心,是精神的象征,武德是思想层面的内容,通过修炼武德达到良好的社会规范目的。为了培养更高尚的武术品德,武林中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这些是对习武者行为准则的约束。武德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只停留在“戒律”等表层,而应该深入习武者意识之中。同时,武德也并非只是规范人的道德,而是可以感化人的良知。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德作为武术的核心将继续发挥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历史作用。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同时武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的借鉴如出一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武德摒弃象征封建统治的“门规戒律”,积极吸取其在人的培养中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在倡导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上,武德教育更要发挥积极的历史使命。将武德“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内涵与当前德育教育实施有机结合,能够在习武者的行为约束、爱国主义培养和尊师重道、诚信教育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认为,武德是区别于公共德育之外的专业道德范畴,专业德育是根据专业特点,挖掘专业本身所内含的德育价值,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实施系统的道德影响,促使从业者形成专业道德品质的活动。武德教育是发挥“以武载道”和“以武载德”的方式,实施与武术教育密切相关,并且能有效促进武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的特殊德育形式。武德教育发挥了专业所富含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独特功能,并以依托专业教育实施德育为主,以挖掘专业德育内涵、丰富公共德育教育为辅,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武德教育是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同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对武德教育的内涵进行重构,认为武德教育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和武术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武术教育为手段,以围绕武术开展的活动为载体,以武德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媒介,对武术习练者进行系统影响,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基于对以上内涵的理解,本研究认为:
1)武德教育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武术专业特点和武术内涵的把握,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武德教育要有载体,这种载体是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等与武术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习武者都是认知或者习练的过程,形式多样,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武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通过武德对习武者的影响,使习武者在思想上有提升,行为上有改变。武德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一定需要长期的认知、完善、巩固、成熟的过程,而武德一旦形成则具备长期的稳定性。
3 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路径设计与讨论
目前,全社会都在推进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以高校为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合乎时宜地重新唤起武德教育在高校的实践,给武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才道德的培养方面注入了活力,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显然,武德教育的实践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手段,也是良好的契合点,应通过创新武德教育手段,老法新用,结合学生特征和时代要求,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找到适合武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3.1武德教育实施的基本思路 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武德教育实施为个案,对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对武术专项训练的指导教师、武术专业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进行调研和访谈,并且专家们普遍认同武术的德育价值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3.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传统武德经历武术人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与时俱进,内涵更丰富,更具时代性。武德教育也只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符合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落到实处,才更具生命力。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是专业内蕴含的德育价值的重构和再应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手段创新。武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武德教育形式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或心理约束力来提高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德教育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和提高武艺精湛的技术水平,武德推崇爱国主义、崇尚诚信教育和尊师重道,习武之人,勇敢果决,侠义心肠,武德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较之其他德育手段独具特色,是结合专业德育的内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大学生通过武德教育,培养仗义济民,实现培育人格形象的目标,以谦敬忍让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培育诚信守诺的处事态度,这都是传统武德的时代亮点。此外,以武德为培养手段,提倡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加强养成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
关键词:武德教育;高等教育;德育实践;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1-0019-07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各种思潮和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诸多影响,传统的德育似乎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尚未找到突破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育培养模式。
武德文化在其发展和演进中有其新的教育内涵,在完善人格、规范道德行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武德教育内涵研究入手,结合其价值和育人需求对武德教育进行重构,并在充分认识武德教育的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使其与现代德育相融合;同时,对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理论的提炼,积极探索实施武德教育的路径,力图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思路,营造武德培育机制和运行环境,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方法、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武德”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8426篇,以“武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4564篇,以“武德价值”为关键词检索文献3047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获得关于武德内涵、教育价值和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等内容,同时提炼出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武术学、道德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论据。
1.2.2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师4人,通过面谈沟通的方式,了解武德的精髓与传承,以及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手段与存在的问题,以解决研究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
1.2.3调查法 通过征文的形式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学生200余人展开调研,获取学生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并对个别对象进行了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1.2.4案例分析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开展武德教育为案例,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在专业教育、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尝试实施以武德为手段的专业德育教育情况,以及实施对象对武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探索德育教育中武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2 武德的解读与武德教育的重构
2.1对武德内涵的解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以拳显”。武术之所以强调“德”,是因为从它的表现形态上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因此,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传统武德有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是解决习武之人在整个授武、习武、用武等武术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个体习武人在发展过程中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武术从身体形态上升到意识形态,激励和约束武术人形成高尚道德的价值体系,包括武德的理想、原则和规则。“身正艺正,艺无德不立”,这种“德以艺生,艺以德显,以德服人”的磊落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华武坛的言传身教之中。
前人对武德的认识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持不同的观点,例如,薛欣认为:武德是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是精神指南,是习武者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王稳认为: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过程中的言行准则。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所谓武德,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于保中认为:武德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人群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冉学东认为:所谓武德就是以武术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中主体所体现的道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在对武德内涵的研究成果中,能够容易地找到结构关键词,进一步对武德进行剖析和认识:
1)武德主体的特定性:武德主体,即习武之人,专门指长期从事武术练习的人,在师徒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
2)情感认知的内在性:武德的内化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感同与身受的内在统一,没有经过武术习练者无法体会武德教化的内在。
3)形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武德是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形成的,习武先立德,武术的习练周期长,需要多年的磨练,从最初的阶段就开始武德修为,然后开始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整个过程有内在的武德在发挥作用。这也导致武德形成的周期长,需要内化和不断修炼,建立起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武德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4)传统文化的渗透性:武术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古典伦理学的乳汁哺育下发展过来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德是传统文化在武术习练过程中的体现,修炼武术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5)行为约束的规范性:具有武德修为的武术习练者—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武德的规范约束下的表现,是长期实践、渗透的结果。长期从事武术习练的人会主动遵守武德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人的行为有其内在的约束性。
6)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一致性:武德的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期间形成有武德意识的思想观念、认识体系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上,按照既定的思想认识规范言行。
悠久的中国武德文化,是现代人的素质和社会道德教育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是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文化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不可能有创新发展。
2.2武德教育的重构 武德是武术的核心,是精神的象征,武德是思想层面的内容,通过修炼武德达到良好的社会规范目的。为了培养更高尚的武术品德,武林中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这些是对习武者行为准则的约束。武德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只停留在“戒律”等表层,而应该深入习武者意识之中。同时,武德也并非只是规范人的道德,而是可以感化人的良知。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德作为武术的核心将继续发挥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历史作用。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同时武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的借鉴如出一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武德摒弃象征封建统治的“门规戒律”,积极吸取其在人的培养中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在倡导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上,武德教育更要发挥积极的历史使命。将武德“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内涵与当前德育教育实施有机结合,能够在习武者的行为约束、爱国主义培养和尊师重道、诚信教育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认为,武德是区别于公共德育之外的专业道德范畴,专业德育是根据专业特点,挖掘专业本身所内含的德育价值,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实施系统的道德影响,促使从业者形成专业道德品质的活动。武德教育是发挥“以武载道”和“以武载德”的方式,实施与武术教育密切相关,并且能有效促进武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的特殊德育形式。武德教育发挥了专业所富含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独特功能,并以依托专业教育实施德育为主,以挖掘专业德育内涵、丰富公共德育教育为辅,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武德教育是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同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对武德教育的内涵进行重构,认为武德教育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和武术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武术教育为手段,以围绕武术开展的活动为载体,以武德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媒介,对武术习练者进行系统影响,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基于对以上内涵的理解,本研究认为:
1)武德教育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武术专业特点和武术内涵的把握,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武德教育要有载体,这种载体是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等与武术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习武者都是认知或者习练的过程,形式多样,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武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通过武德对习武者的影响,使习武者在思想上有提升,行为上有改变。武德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一定需要长期的认知、完善、巩固、成熟的过程,而武德一旦形成则具备长期的稳定性。
3 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路径设计与讨论
目前,全社会都在推进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以高校为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合乎时宜地重新唤起武德教育在高校的实践,给武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才道德的培养方面注入了活力,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显然,武德教育的实践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手段,也是良好的契合点,应通过创新武德教育手段,老法新用,结合学生特征和时代要求,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找到适合武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3.1武德教育实施的基本思路 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武德教育实施为个案,对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对武术专项训练的指导教师、武术专业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进行调研和访谈,并且专家们普遍认同武术的德育价值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3.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传统武德经历武术人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与时俱进,内涵更丰富,更具时代性。武德教育也只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符合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落到实处,才更具生命力。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是专业内蕴含的德育价值的重构和再应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手段创新。武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武德教育形式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或心理约束力来提高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德教育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和提高武艺精湛的技术水平,武德推崇爱国主义、崇尚诚信教育和尊师重道,习武之人,勇敢果决,侠义心肠,武德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较之其他德育手段独具特色,是结合专业德育的内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大学生通过武德教育,培养仗义济民,实现培育人格形象的目标,以谦敬忍让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培育诚信守诺的处事态度,这都是传统武德的时代亮点。此外,以武德为培养手段,提倡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加强养成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